Google Buzz,究竟路在何方
Google Buzz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产品。
虽然不是专业的G粉,不过还是在buzz刚刚推出时就去试用过,但是当时对于这个相当社会化的产品还并不了解。时隔几个月,现在已经对于这个全新的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Google-Reader与Google-wave
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词。社会化网络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的粘度。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Google-Reader社会化的研究,有兴趣可以点击这里。
- Google Reader在社会化之路上堪称典范,时至今日,已经近乎完美的实现了各种社会化的构想。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Google wave。
- Google wave走的并不是社会化的路线,而更加类似于一种协作平台。
Google Reader的成功,和Google wave的失败,实际上恰恰正是因为同一个原因:用户。由于Google庞大的用户群,Google Reader的社会化之路才走的如此轻松;同样,也正是因为脱离了这个用户群,Google wave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无论是gmail也好,wave也罢,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没有用户使用的服务,必然是失败的。
社会化之争,实际上就是用户之争。
Google Buzz
wave的失败,显然对Google触动不小,于是他及时的推出了Buzz。Buzz最大的优势,便是这难以置信的用户群——他是内置在Gmail当中的。这样的设定,使得Buzz从一开始就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更加可怕的是,他也是基于Google另外一个最为成功的服务——Google Reader上的。
在此前,Google Gmail的用户和Google Reader的用户虽然是同样的一群人,但是他们之间却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
明白了用户的重要性之后,Google显然不能对此放手不管。于是Buzz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Buzz的出现,成功的在Gmail用户和Google Reader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原本可以说是完全被隔离的两组用户,现在微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这无疑有效的增加了gmail用户的粘度。
但是,我想Buzz的出现,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这两个服务搭桥的。
Buzz的发展
无论一个服务最初被设想的多么完美,最终也都是需要交由用户自己去判断其价值的。而这也正是Buzz所面临的尴尬。
我相信在最初被构想的时候,Buzz显然是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的,参见来自于维基百科的记录——
Google Buzz是由Google开发的社会化消息工具,集成于该公司的邮件服务Gmail中。朋友分享的链接与信息会显示在Gmail界面中。Buzz中融合了照片、视频、链接等多种元素,形成了Gmail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Google Buzz一开始的目的也是本着社会化这条路而来。不论怎样,他或多或少的实现了这一目标:Gmail的用户之间的交流开始变的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够和这么多的Gmail用户进行直接在线的交流,而这个平台甚至还是Google提供的。从这个角度来看,Buzz无疑已经成功了。 但同时,Buzz也走上了另外的一条道路。
Buzz的尴尬
虽然Buzz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分享方式,包括连接自己的博客等等。但是每天看下来,里面出现最多的,始终是来自于Google Reader的共享条目。
Google的本意或许是希望Gmail用户可以多一些交流,这现在已经无从分析。重要的是,现在的Buzz,直接导致了Google Reader的内容大量涌入Gmail。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原本混乱的信息更加混乱,凭空增加了阅读的成本。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自己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尤其是当一条信息已经在阅读器中重复出现了多次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了Buzz中。这真是一件令人相当郁闷的事情。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定位。Buzz最初的定位是一个介于Google Reader与Google Gmail之间的社会化交流平台,选择同步Google Reader的分享不仅可以让这种定位更加明确,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初期的讨论。
但是这种定位并不明确。
- Buzz是Gmail的扩展,这样一来Gmail的纯邮箱用户可以直接参与社会化的讨论
- Buzz也是Reader的延续,让Gmail用户可以了解Reader中的好友分享的内容
- Buzz当然也可以独立,成为同时拥有Reader与Gmail用户的讨论内容的论坛
结果,Buzz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个目标作为定位并专心的发展,但是他选择的是模糊自身的定位,以求同时包括。
这种模糊的定位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突破性产品,而是一个只能说差强人意的Gmail衍生品。
但凡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其自身都有着极其明确的定位,无论是twitter,还是dropbox,甚至于是evernote。他们的成功,都归功于自身明确且唯一的市场定位,而不是期待能够包括更多的内容。至少,这不是在一个产品成熟之前所需要考虑的。也即是说,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他能够做到什么,而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做到什么。
Buzz不能说不成功,但他却终究无法摆脱Google Gmail和Google Reader的阴影。只希望Google Me可以带来一些全新的东西吧。
来源:http://www.lolibeta.com/pc/1503.html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