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

12 评论 24695 浏览 263 收藏 10 分钟

优秀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都应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把自己的视野往上提升,除了一开始的看界面、文案、元素到再逐渐看到需求和业务,然后看到商业逻辑甚至看到趋势层面,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另外需要不断扩展自己能力的边界,不要让自己受限。

设计中的器、术、道

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三把剑:器、术、道。

  • 器:各种原型工具、文档工具(如Photoshop\Sketch\Axure);
  • 术:流程与方法(如用户研究方法、信息架构);
  • 道: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如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很多初学设计师或者初学的设计者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一开始都想到是的学习各种软件,当然这是学生时代的一种思考方式。这些都是你成为真正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第一步。接下来,比如说要开始学各种流程和方法,怎么做用户研究、信息架构、好的图标、画一个好的线框图,这些往往比你在用器(也就是用各种工具)更重要一些。我们以前也面试了一个在培训班里教别人的老师,发现这个老师在做视觉设计时工具用得特别好,但当到他真正开始做设计,要他自己输出一个好的设计时,就不行了。他能看着别人的东西能够做出那种效果,当他原创时就出现了问题。

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成长最终都要往上提升。从一开始掌握基本的工具,表达我的设计理念和对产品的定义,把细节的功能模块勾勒出来、图表做出来、流程规划出来和各个部门对接等等都是最初级的。再往下,掌握各种各样先进的流程和方法让我们更有效率。但是,最后一定会往上提升,到了道的层面。要去不断地思考,找到背后的本质,然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站到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适合对于人的学习能力和长期的积累的考验是特别深的。对于很多专业和行业来说,一些人工作时间越长,看问题的角度会不一样,看问题时可能会高于别人,很多时候别人只看到其中一些点,而他们能看到一个面。这是基于找到这个领域的道。

目标

培养设计思维和产品思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尝试去找到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不仅仅是互联网的产品,在这世界上大多数的事物(从经济、军事、政治等各种领域)都有他背后的规律,就像物理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要从做产品设计、做产品决策时找到其本质规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这些规律运用到新的设计和产品决策中,落实下来。将这两步来回循环决定了你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是否在提升。

比如拿一个视觉设计师来说,同样地都在画一个图标,起初只是为了图标而去画图标,再进一步去理解(比如怎么把它做得好看),有没有什么规律,能放在其他图标上能做得更好看(能否合理表达它的意思),怎么用一套更好的视觉语言来表达,逐渐找到这些规律为将来所用。从事多年设计的设计师大多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这是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善于总结,有一部分还没能完全地概括出它。

在这个过程当中,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结果?

当我们找到事物本质规律并将它运用到新的设计中后,我们要培养自己对规律的敏感度,将它培养成自己本能的反应(条件反射)。比如,一个视觉设计师能否看出像素是否对齐,让自己有一双“像素眼”。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对普通人中的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同样地,一个新媒体的编辑,他对于标题是否受欢迎一样有条件反射。以前各种各样的新闻门户,这些老编辑会纠结十几个字的标题要怎么写才能一下就抓住用户。这个也是需要长期来形成这种感觉的。工程师对于代码一样能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变量名的命名、哪些地方需要计程和封装等等。

作为一个设计师、产品经理在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找出一套方法论、思维点,尽可能地把这些点固化到我们的思考、行为模式当中,转化成我们的本能。当我们在讨论这些事情时,头脑立刻能想象出来这应该是哪个点,应该依据哪些事情做判断并决策,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样做产品时,我们更能够找到做设计时的依据和意义,很多人会忽略每一个设计后都应有意义这件事。有些设计师去做时就完全凭主观的感受,而不是尝试通过一些规律和本质来做决策。我觉得后事才是在世界上理性、客观、冷静、有条理地做事情必备的。

我在做什么

大设计:大设计是涵盖产品的各个环节的。

一个产品的环节有:市场、用户、需求、功能、交互、视觉、内容、数据、运营、推广、传播、变现。所有的这些环节都离不开设计,这是所谓的大设计。另外,不管你作为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在思考产品的整个过程当中,不能只盯着一个点、一个熟悉的面,因为一个产品的成败离不开各个层面的努力和交叉。我们要通过设计把这些层面串联起来,在每一个层面中找到设计的思考点,用设计来推动他们向前走。

我这些年的工作中,从最早的在 IBM 里做面对全球 26 种语言的国际化产品到创新工厂的豌豆荚(豌豆荚早期的产品到用户体验都是我来负责)再到最美应用、中间也做了一些千万级以上用户的一些产品。我觉得在整个做产品的过程当中,是能够发现很多环节中贯穿的规律和本质需求的。我就在想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设计的思考框架,当我们一想到这些问题时,立刻通过这个框架对应到具体的决策点。这样能让我们在各个环节里融会贯通,并且建立我们的条件反射,重要的是同时培养出我们的本能,这是做这一块的意义。

优秀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都应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把自己的视野往上提升,除了一开始的看界面、文案、元素到再逐渐看到需求和业务,然后看到商业逻辑甚至看到趋势层面,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另外需要不断扩展自己能力的边界,不要让自己受限。很多设计师很容易把自己框住,我觉得你们还是应该打破自己的舒适区间,来找到更多的更多设计层面上的点逐渐涵盖到自己这里来。还需要T型发展,既有突出点,又有纵深。

基本框架

优先级、临界点、感觉、秩序、系统、杠杆分别涵盖了市场到变现的完整框架。希望大家通过这些点去完善自己的设计思维,将这六点逐步展。

  1. 优先级:用户、需求、信息、交互、视觉;
  2. 杠杆:标签、红利、链接、节点、背书、驱动、话题、货币化、钩子;
  3. 临界点:惯性、门槛、路径依赖、隐喻、正反馈、轨迹、曝光;
  4. 系统:耦合度、边界、结构化、洞与填充、奇点、长线与短线、权衡;
  5. 感觉:氛围、精致感、体量感、仪式感、安全感、新鲜感、参与感、快;
  6. 秩序:一致性、例外、防呆、出错、塑造、信息架构、控制。

#专栏作家#

马力,最美应用创始人&CEO,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擅长互联网产品设计、需求挖掘、流量和用户体验。微信公众号:可能性与大设计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优先级:用户、需求、信息、交互、视觉
    需求、信息具体指的是?@马力

    来自北京 回复
  2. 还是希望作者能够输出一些具体的如何去培养产品思维。

    回复
  3. 原谅我有强迫症,里面有些词语都是颠倒过来的,还有些句子本来是逗号结果就用成了句号…

    回复
  4. 你好,我是一个新人,所以我不太理解基本框架,您能不能解释或概述一下优先级、杆杠、临界点等这六项吗,杆杠表示的是什么,临界点又是什么等等

    来自浙江 回复
  5. 这篇 文章很有产品进阶发展的指导性,道、术、器 表达的是产品经理在进阶过程的能力、思维的提升,更是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来自广东 回复
  6. 基本框架能详细描述就好了~

    来自北京 回复
    1. 这样只是一个 画图经理

      来自广东 回复
  7. 😎

    来自广东 回复
  8. 都是概念性的东西

    来自广东 回复
  9. 没有什么干货

    来自广东 回复
  10. 说得很好,不管是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最不同的就是思维上的差异。

    来自广东 回复
  11. 作为三款最美系列APP的使用者,最美系列在产品交互方面的确走在市场的前列。只是使用门槛较高(整体审美水平不够),不过坚持梦想也是一种幸福。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