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思维解读之排序问题:聊聊三类常见的产品排序规则

1 评论 18372 浏览 78 收藏 10 分钟

排序问题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使用场景因地制宜的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产品的运营目的,保证良好用户体验与产品定位的完美结合。

社交类产品讲究的是互动,即打造人与人的桥梁,但群体的差异化所带来的沟通问题是社区构建中最头疼的部分。来自两个不同领域的人相遇时,并不会给你的产品带来多么意外的思想碰撞,只会让你的社区越来越冷清。人类是群体动物,找到属于自己的社区是一种本能。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如何呈现给用户群喜闻乐见的内容?如何在内容与用户之间形成良性的UGC循环?很简单,用户产生内容,内容筛选用户,但这需要一个引子,那就是排序。

今天我用立体化思维来为大家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常常忽视的排序规则。

顺序排列

所谓顺序排列也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进行依次显示,早评在前,晚评在后。这类产品通常是为了增加社区的活跃度,鼓励用户去评论。

例如:早期比较火的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相信抢沙发这个词大多用户都不陌生吧。同样此类方法还适用于社区类新产品的冷启动阶段,短期内可以快速获得一定的社区丰富度,在用户量达到一定积累之后根据自身产品定位与数据统计完成快速转型。

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微信朋友圈的评论排序。提到微信很多人自然想到张小龙,以及他的那句“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作为一款超级app,不可否认它的每一个亮眼的功能都是存在即合理的。但是社交产品终归是要重视粘性的,别跟微信比,它是用完即走没错,但你有考虑过微信的使用频率吗?而朋友圈就是最好的粘性证明。

前段时间马化腾与朱啸虎在朋友圈互怼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有耳闻。看着评论,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用了一分钟时间明白发生了什么,还是那个问题,why?

我们可以反过来试试,倒叙排列。结果一定是不知所云,同样的在评论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页面较长,用户需要翻到底部再上滑浏览,几条动态下来操作成本太高,用户体验极差。

再来看看产品方面,微信做的是熟人社交,不同于qq的关系网,微信注重的是高质量的熟人分享与互动,高操作成本与混乱的评论逻辑只会导致用户端主动行为的减少,这也是设计本身最不愿看到的。

综上结合用户心理,操作常规与产品本身三个层面,将朋友圈顺序排列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逻辑清新,方便吃瓜群众参与围观。
  2. 符合大众使用习惯,降低操作成本
  3. 发起方被评论与浏览者的良好体验相结合,促进平台内容良性循环

倒序排列

顾名思义时间晚的排在最前面,看到的永远是最新的评论。像lofter、微信朋友圈、蝉游记、qq空间、淘宝评论等。

这类排序讲究的是及时性,结合用户场景来想一下,用户为什么会打开动态?无非是想看到最新的,未知的信息,按时间优先级最能快速满足用户需求。动态就不说了,这里我们拿淘宝评论举例。

淘宝买家秀的展示根据下单时间不同排序有几天的差异,但整体是按照倒叙时间轴排列的。

首先是未购买用户,为什么看评论?看评论出于什么样的需求?本质是什么?

结合我们自身购物经验,无非就是想对商品有个深度的了解,出于对商品喜爱又质疑的心态,比起商家的描述更希望看到顾客端真实的反馈,本质还是买到合适的商品。商品有变换,不同时期对应的标准也不相同,显示两年前的信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展现最新的评价对用户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已经购买过的用户来说,评论更多是出于表现欲的心态,也为他人提供可靠的信息。也就是买家秀,及时性的排序更直观的给予评论者一个反馈,满足炫耀心理,点赞功能又促进更多人秀图。

对于淘宝本身来说,这种排序更公正,很大程度上起到一个筛选商家的作用,质量差描述不一的商家多被淘汰,留下口碑好的,对整个平台长期发展来说更像一个优胜劣汰的体系。

这里顺带提一下点赞功能,淘宝评论如果按照点赞量来排序同样是不合理的,赞多的一般分两类,高质量的买家秀与容易引起热议的评论,前者不具有商品普遍性,后者没有购买参考价值。同样如果我是一个无良商家,可能不需要刷单,直接刷赞就可以提高销量了,如此一来对用户和平台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算法排序

算法排序通常是特定的数据根据优先级,权重,关键字进行排列。

当前常见的像微博评论、外卖平台、去哪儿、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评论等。多数是根据产品定位向用户推荐优先级不同的信息,本质还是为了最快满足用户需求。

微博、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按点赞排列,提供给用户高价值有意思的信息,用户对产生共鸣的观点进行点赞与互动,因为多是看客,所以信息的质量筛选还是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折射一个社区的调性和特色的同时,巩固粘性。这些是比较主流的算法排序,我们来分析另一款—知乎。

知乎在设计回答排序算法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所有用户看到的排序是相同的,获得赞同会使回答的排序上升,获得反对则会下降在某个领域下(根据问题添加的话题区分)的好回答会提高用户在该领域下的投票权重。领域下高权重用户的投票对排序有更大影响,他们的回答排序也更高,使用匿名身份投票或答题时,不会计算用户的权重,回答并非单纯按照投票数量由多到少排序。由于反对票并不显示在页面上,不同用户的投票对于排序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低票回答在前,高票回答在后是正常的。

提高自己在某个领域下的权重只有一个方法,在这个领域下书写高质量的回答。这也就引导着用户去创造价值,实现产品从初期PGC引导到UGC社区的建立。再看用户端,提问者的需求是得到优质的答案,算法排序给出了优先级,需求满足快速,体验好。回答者,因为受邀,本身就有荣誉感,又可相互学习,同样乐在其中。产品本身通过这种算法既做到筛选用户,又能通过用户传播优质内容,构建差异化的社区群体。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良性循环,没错算法做到了筛选群体。

排序问题只是产品中结合用户与战略定位的一种表达工具,对应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公司永远没有不变的模式,产品经理在工作生活中应保持着结构化思维的思考方式,多想多用,与时俱进,没有乔布斯的产品感我们就去做以万万变应万变的小蜜蜂。

 

作者:段文涛,个人微信公众号:ddddlllm

本文由 段文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O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很赞。,喜欢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