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il十周岁: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上)

1 评论 3510 浏览 0 收藏 18 分钟

刚刚过去的愚人节,除了是张国荣的忌日,在科技圈还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上的今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Gmail的问世。从2004年诞生到2014年的今天,Gmail已经整整十岁。本土互联网从业者中存在大量的谷歌产品控,其中Gmail可以称作是最常用的工具,甚至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将Gmail以及周边全套功能作为办公首选“套餐”。这个假期,希望给你一些值得细读的故事,比如今天这篇十年前有关Gmail的一段妙史:

如果要选某个日子作为现代互联网时代的起点,2004年4月1日那个愚人节应该再合适不过。就在那个周四,Gmail这一产品降临网络世界。

Gmail问世前,就有传言称谷歌要推出一项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当时,《纽约时报》的知名记者约翰·马科夫(John Markoff)就报道过这样的传闻,尽管类似的消息提前就被媒体传的沸沸扬扬,但雄霸搜索领域的谷歌最终正式推出这个创意产品,还是让众人吃了一惊。因为消息人士透露,谷歌旗下的电子邮箱将比微软的Hotmail邮箱容量大得多,足有1GB(10年前啊!),相当于Hotmail的500倍——这在当时大众听来简直不可思议。

你可以想象,当谷歌如期在那年的4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时,许多人都仅仅将它视为一个精心策划的玩笑。

事实证明,Gmail果真横空出世,而且生来就带着一副“搅局者”的革命形象。转眼十年过去,流逝的光阴非但没有磨灭Gmail自身的重重光环,反而显得它诞生的意义越发重大。

 孵化Gmail过程中,曾争议四起

Gmail俨然一尊里程碑。自1998年搜索引擎面世以后,谷歌第一次推出这样的重磅作品。它不仅让当时重量级 的免费互联网邮件服务Hotmail和雅虎邮件甘拜下风,也以其可观的容量、轻巧的界面、迅速的搜索和其他先进的特色成为首款基于云的应用。这款应用成为 传统个人电脑软件的强劲对手。对后者而言,它并非只是锦上添花,而是具备了取而代之的实力。

即使是某种为人诟病的Gmail特色,也让一些预言家成功预测了互联网此后掀起的新浪潮:Gmail允许在邮箱内部信息搜索中嵌入广告关键词,这种方式引起的网络隐私争议持续至今。

即便在谷歌内部人士眼中,当时的Gmail项目也是一个未必能成交的大生意,谷歌耗时近三年才让它与用户见面。在这段漫长的研发期中,质疑 Gmail的谷歌人在内部就引发了很多争议,从技术到哲学思维等多方面向Gmail代表的理念发起猛攻,不难想象,这期间,也曾出现如今Gmail的替代 方案,但试图替换Gmail的努力最终溃不成军,或是至少成果远没有Gmail那么吸引人。

在谷歌孵化Gmail期间,乔治·哈里克(Georges Harik)是负责公司大部分新产品诞生的“催产婆”。谷歌当年将哈里克推出的这些新品称为“小谷歌”(Googlette)。他这样评价Gmail“出 世”:“那是互联网史上至关重要的时刻,它意味着摒弃了过去多年未发挥作用却占据核心位置的东西,解决了一个老大难。”

 一切始于搜索

而今,外界常常将Gmail用作称赞谷歌“20%时间”政策的绝佳例子,用它证明这项政策结出硕果。这项政策允许谷歌的工程师抽出部分工作时间投身 自己的业余项目。Gmail的创始人保罗·巴凯特(Paul Buchheit)否认这种想当然的说法。他说,从一开始,“它就是属于正式负责的工作内容,我原本就要创造一种电子邮件那样的东西。”

巴凯特的开发工作始于2001年8月。但电子邮件服务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年前。早在1999年以第23名员工的身份加盟谷歌以前,他已经为这项服务创新连吃形形色色的败仗,屡战屡败。

巴凯特回忆:“我着手启动的电子邮件项目其实早有设想。那是在加入谷歌以前,可能早在1996年,我想到这个点子,希望创造一种依托互联网的电子邮箱。干了几周以后,我就厌烦了。

它让我吸取了一个教训,那就是,从我个人心理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我得有个正在发挥作用的产品。所以,在启动项目的第一天,我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创造一个有用的东西,然后只要不断改进它就好。”

Gmail最初的代号叫做Caribou。这个名字来自畅销系列漫画《呆伯特》。在《呆伯特》漫画里,Caribou时不时用来暗指神秘的企业项 目。巴凯特创造的第一件有用作品是他个人电子邮箱的搜索引擎。实际上,那款搜索引擎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大功告成。在那之前,巴凯特经手的项目是谷歌的网上论 坛Google Groups。那个项目的任务是为网上久负盛名的Usenet用户专题讨论组编制索引。有了这段工作经历,在创造个人邮箱的搜索引擎时,巴凯特要做的无非 是将Google Groups的快如闪电的搜索特色用在自己的电子邮箱上,并非像之前那样用来检索Usenet。

首先,巴凯特的电子邮箱搜索引擎利用他自己办公桌上的服务器运行。当他向其他工程师征求反馈时,同事们的主要建议是,那样的搜索功能也应该能搜索他们的邮件。没多久,巴凯特就让它做到了这点。

Gmail从远优于主流电子邮件服务的搜索特色起步,这对它树立自身特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仅仅向Hotmail的容量看齐,Gmail原本也无需拥有如此强大的搜索能力。毕竟,要是邮箱只有几MB的空间,也很难出现什么闪失。

可要是现实中真正用上搜索,就继续像样的空间。那样一来,我们就有可能永远保留电子邮箱的所有内容,不必为了保证容量不会超标疯狂地删除邮件。因 此,Gmail最终让每位用户都享有1GB空间,这是谷歌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谷歌此前考虑到,对邮箱容量的设置既要表现得慷慨,又不能显得离谱,所以排 除了100MB这类选择,确定为1GB。

早在选择给予Gmail用户1GB空间以前,谷歌不得不先确定Gmail将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商用产品。或许看上去像不经思索就拍板的产物,事实并非如此。即使谷歌自身也有以电子邮件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格外倚重邮件。

在成立之初,谷歌的一个鲜明特色便是那种对搜索引擎近乎偏执的专注。谷歌也因此有别于雅虎、Excite、Lycos和其他搜索业先驱。那些先行企 业将自己重塑为“门户网站”,继而雄心勃勃地拓展到其他领域,覆盖从天气、运动到游戏多种行业,此后又进军电子邮件服务。门户网站也以多面手的形象闻名业 内,可他们都未必像谷歌那般样样精通。

“无论从产品还是从战略角度看,许多人都觉得这个点子很糟糕,”巴凯特这样评价自己的电子邮件项目,“他们担心,这与互联网搜索毫无关系。还有人担心,这会招来杀身之祸,微软等其他公司会下杀手。”

幸运的是,谷歌的创始人不属于上述怀疑者。“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一直给予支持,”巴凯特说,“其他很多人的支持就少得多了。”

巴凯特奋战了一两个月之后,另一位工程师桑吉夫·辛格(Sanjeev Singh)也参与了这个项目。2006年离开谷歌后,辛格创立了社交网络初创企业FriendFeed。2009年,Facebook收购了 FriendFeed。但这些都是后话。随着时间推移,巴凯特领衔的Gmail开发团队也在发展壮大,不过并没有火速扩大阵营。即使到了2004年 Gmail发布时,这个团队也只有大约六个成员。

在2002年入职谷歌的第一天,Gmail的第一位产品经理布莱恩·拉考斯基(Brian Rakowski)就从上司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那里了解了Gmail这项服务。当时,拉考斯基刚从大学毕业,他见到的Gmail不过是一份相当粗糙的草案,那已经让他兴奋了。拉考斯基至今 仍在为谷歌效力,目前从事安卓方面的工作。

“Gmail看起来一点都不像现在这样子,甚至和它发布时都截然不同,”拉考斯基说,“我刚毕业,学校给我灌输的那套全是易用性测试和目标用户。我固执地认为,谷歌的工程师会爱上它,但它对大众市场不会有吸引力。它让我苦恼不已。”

不过,Gmail的“生身父母”这期间一直在创造某种自娱自乐的东西,并且认定自己的电子邮件问题最终会成为人人都面临的问题。“拉里说,十年内,普通用户就会看起来和我们更相像。”拉考斯基这样回忆。

谷歌的电子邮件什么样?

即使到了2003年8月,项目已经实行两年,Gmail的前端界面还很原始。那时,另一名谷歌的新兵凯文·福克斯(Kevin Fox)受命设计这项服务的界面。离开谷歌后,福克斯加入了FriendFeed,同巴凯特和辛格再次会师。

福克斯知道,Gmail要看上去像谷歌家族成员,达到这一要求的挑战在于,当时还不大清楚怎样才算有谷歌家族成员的样子。谷歌那时还没有提供一系列 的相关服务:除了独步天下的搜索引擎,福克斯能用作灵感来源的其他先例寥寥可数,2002年9月面世的谷歌新闻Google News算其中之一。而问题是,谷歌的搜索引擎与新闻都有自己的网站页面,Gmail却是一款网络应用。

福克斯评价Gmail与其他谷歌明星产品:“这种产品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幸运的是,在开拓不同的设计方向时,它们给了我许多空间。”他的目标是从两 种产品的网站和台式机应用之中获得启示,绝非不假思索地模仿任何一种谷歌的现有产品。枪毙了三种设计方案后,福克斯敲定了一种外观。就算在今天这版新的 Gmail服务里,那样的界面也很出挑。

Gmail的创始人没有将它看作网站,而是一款应用。这样的理念在科技界也产生了影响。Hotmail与雅虎邮箱最初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设计 完成的。它们以简单的HTML语言编写,界面反应速度奇慢,几乎所有的用户操作都要重新加载整个网页。因此用户体验根本无法与Windows或是Mac程 序敏捷的反应相提并论。

在开发Gmail时,巴凯特使用了互动性高的JavaScript代码,从而避开了HTML语言的局限。这让用户感到Gmail更像一款软件,倒不 像是一些有序的网页。不久,他的这种方法得到一个代号AJAX,用来简称“异步JavaScript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今天,AJAX成为构 建一切互联网应用的通行方法。可是,当年Gmail开拓这项技术时,还无法清晰表明这样的方法会见效。

巴凯特透露,大胆启用JavaScript是“另一个大多数人觉得很糟的创意。我们碰到的一个问题是,那时的浏览器不怎么好……我们担心,如果害得浏览器崩溃,那谁都不想再用Gmail了。”

编写使用的JavaScript语言越多,Gmail就变得越复杂。后来,它拥有了一种主打特色功能:用户的收件箱信息不必严格按照顺序排列,而为 了更便于查看讨论的话题,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按照你来我往的给定思路演变汇集为一个名叫“对话”的群组,任何重复的文本都会自动隐藏。福克斯说,从设计的角 度看,“最大的挑战当属设法实现这种功能,让用户凭直觉就感到这些对话一目了然。”

接下来是Gmail的商业模式。一些谷歌内部人士主张Gmail应该是付费服务。可巴凯特等人希望尽量多些人用上这项服务,还声称Gmail即使成 为免费服务也可以依靠广告支持下去。按他们的方法,在提供其他免费电子邮件服务时会显示谷歌搜索的结果,同时会展示图像闪动的横幅广告。这种生动的广告和 当时谷歌那些对用户毫无干扰的小型文本广告截然相反。

“我们不会把Gmail和横幅广告绑在一起,”拉考斯基说,“我们一早就这么承诺。”Gmail反倒是主动做起了文本广告,具体方式是自动在用户的 电子邮件内容中确定关键字。谷歌早期解释Gmail系统的运转用过一个例子,据说用户在邮件里谈论Beach Boys的音乐会时,相关对话群组会和两条票务代理的广告一起出现。

和Gmail的其他特色一样,利用文本广告获利并非事先就认定能赚取收入的计划。“我记得还想方设法地要从广告的角度判断每位用户价值几何。这方面我们一无所知。”拉考斯基想起这样的往事。

广告不仅存在数学问题。比如,其他电子邮件服务已经在浏览收到的信息文本,查看是否有垃圾广告和病毒。但为了打广告这样浏览文本是新生事物,谷歌知道,任何透露个人信息被读取的蛛丝马迹都会让一些用户闻风而逃,即便这是机器所为,他们也会弃之而去。

“在这么做以前,我们曾经煞费苦心,前思后想。我们自问,用户会不会将这视为侵犯隐私?或者说它的确就属于侵犯隐私?后来我们认定,那是观念问题。”哈里克这样说。

原文来自:钛媒体

相关文章阅读:

Gmail十周岁: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下)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yelp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