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基于需求迭代产品(下篇01):产品设计的高内聚低耦合

6 评论 15869 浏览 142 收藏 14 分钟

产品设计实际包括理念和流程,本文主讲理念次讲流程。

需求调研是用来明确当下要解决的问题的,产品设计则是根据需求提出解决方案,通常解决方案有多种,先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执行。然而,需求也不一定一次就可以解决,通过上线后的复盘判断问题的当前情况,若仍有问题则继续需求调研。

产品迭代的流程和解决问题的流程很像,但是需求不只是问题,这里也抽象了很多,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要总说这里面没有竞品分析、数据分析、用户访谈等等,这些都是为流程服务的,每一个都值得好好写几篇文章,但是不值得放到高度抽象的简易流程内。

产品迭代简易流程

解决问题简易流程

这里说的产品设计不仅仅只是界面设计,还包括产品架构、系统架构、功能模块、实体结构、角色、逻辑等等。对!就是你手上的PRD!

很多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都低估了产品设计的重要性,特别是前期架构的地基没打好,就往上面盖楼,以后重构所花费的精力和成本都是难以想象的。

假设现在有个商家的管理平台,一开始都没有【应用】这个实体,所有功能都放在一起甚至互相之间还有关联,那么应用商店根本没法做,做应用商店之前要对旧功能进行拆分,还很有可能会涉及到旧数据的处理问题,例如旧数据与新功能不兼容,那么其恶心程度和时间成本是无法估量的。旧功能用旧接口,新应用走新接口呢?这也是种解决方案,具体用哪种还是得看具体情况,这种方案得维护两套接口,如果不care也是可以接受的。

产品设计实际包括理念和流程,本文中主讲理念次讲流程,先讲宗旨(下篇1),再讲具体设计中整体和局部(下篇2)。

PS:产品设计是基于需求调研的,是已经确定了做什么的情况之下的。其实还缺了很多内容,例如如何确定产品/功能/模块的情感和调性、产品迭代的节奏感、如何判断产品核心功能、大场景和小场景的关系、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等等。我在这几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就不拿出来献丑了。这三篇文章(上、下1、下2)都只是初级产品教程。

宗旨:高内聚低耦合塑造产品认知

什么是产品和产品认知?

产品是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

而我们的整个产品和系统通常并不是只为了某个角色/人群/需求设计的,产品本身要满足用户需求、业务需求、公司需求等等。一个产品在不同层面(用户、业务、运营人员、企业、客户等)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产品是个每个面都不一样的魔方。做产品不仅要让功能满足需求,更要让产品在用户心中留下认知,功能可以抄袭,但是认知抄不了。

在用户层面上,产品是一种载体,承载情感和服务,并通过某种线索结合到一起。

以ofo举个栗子,在用户层面上,ofo的产品是自行车、ofo共享单车APP、海报等等,自行车提供骑行服务,APP提供找车、支付、开锁服务,很多款截然不同的产品基于统一的线索(例如主色黄、副色黑)提供着同样的轻松、年轻、健康、绿色等情感。各类共享单车产品逻辑和流程都差不多,此时就靠情感取胜。ofo通过产品在用户心中树立起了认知,霸占了用户心中的某个角落,用户看到小黄车就知道是ofo,这种认知优势是其他竞品很难赶上的。

16年12月TVC广告

17年3月免费骑

在企业层面上,产品不是简单的基于需求的技术实现,而是企业综合资源的市场载体和价值体现。

还是以ofo举例子,ofo如此建立认知,说得容易做起来很困难的。ofo“走进城市”这组海报,ofo选择了evernote、kindle、杜蕾斯等10家品牌作为自己的联合品牌营销合作方。这些品牌并不都面对大众,也并不都来自本土或者异邦,但是他们都有两点共同的特质:品牌年轻化+具备全球化概念。

像ofo这种做法,一方面,在宏观上对公司高层的价值观、格局、眼界有很高要求,这种品牌方向和决策都不是随便一家公司能做出来的。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对公司的执行力也有很高的要求,无论是短时间联系10家品牌进行营销,还是在供应链上对自行车的供应商统一要求,还是在UI、海报等有品牌规范并严格执行,其中所遇到的困难都是我们外人难以想象的,这就是企业综合资源的体现,我表示很佩服。

什么是内聚和耦合?

内聚和耦合其实是软件工程上的术语。

高内聚低耦合是一个优秀系统的基本要求。内聚描述的是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越紧密,内聚性越高,单一责任原则越强,单一责任指一个模块负责一项任务。

耦合描述的是模块外部各个模块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越紧密,耦合性越强,模块的独立性越差。

怎么做到产品的高内聚和低耦合?

内聚和耦合不仅适用于软件工程,也适用于产品设计及其他方面。此处讨论的产品以互联网产品为主,暂时不讨论其他的产品。内聚强调的是内部的联系,耦合强调的是外部的联系。

高内聚

在互联网产品(例如一款app)中的高内聚是指,在系统、模块、功能、实体等层面保证每个系统、每个模块、每个功能、每个实体在用户认知中的统一且单一,并符合整体特征、逻辑和自然。

以唯品会举个例子,唯品会平台化后,在平台层面,各个平台都有其独特性,具有极高的内聚性。在模块层面,单从交易平台来看,商品展示、购物车等模块也有其独特性,商品展示模块包括商品卡片、商品详情等页面只做展示用途,购物车模块会进行拆单合单、优惠计算等是下单前的预处理。在功能层面,单从商品卡片来看,封面、小图、价格、标题等各司其职,但是有“满1件打7折”和“3.6折”两个折扣,此处折扣聚合度不够,就会让用户不明白到底打几折。

唯品会平台化业务架构蓝图

PC端商品卡片

低耦合

在互联网产品(例如一款app)中的低耦合是指,在系统、模块、功能、实体等层面保证每个系统、每个模块、每个功能、每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是简单而不是复杂的。

以微信公众号群发为例,当前方案为方案A,方案A的群发对象的维度只有三种,标签、性别和地区(中国可精确到市),维度内不可多选,维度间为与关系。方案B则是用了个【群发对象】弹窗,把所有用户列出来进行多选,维度则作为筛选条件。方案A的耦合度就比方案B要低,因为方案A只是与【维度】有联系,和【用户】无联系,不展示用户也不计算用户数量;方案B与【用户】【维度】均有联系,要通过【维度】去筛选【用户】,还要把用户数量算出来。(PS:其实要不要直接选用户也是一种需求,需求调研时也需要注意。微信和微信公众号是两款世界顶尖的C端和B端产品,非常值得研究,它们所蕴含的东西可不只是我们直观看到的那些。)

方案A

方案B

高内聚和低耦合,具体多高多低是需要基于业务需求(特别是需求调研中的边界确定)考虑的,要追求合适较高的内聚和合适较低的耦合,而不是“全内聚“和”无耦合“。”全内聚“是指内部关系极其单一,模块粒度细到极致,什么都是模块,这种情况会导致耦合度极高,因为什么都得调用,一般都是部分调用部分关联的。”无耦合“是指外部关系极其简单,几乎没有模块,就是一个整体,这种情况会导致内聚极低,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整体上看,随着业务的发展,产品会基于初期的产品架构,在上面搭建很多模块,模块越多导致内聚逐渐降低,耦合逐渐增高,达到某种程度就不得不进行系统重构。达到必须要重构的时间,不仅取决于业务发展,更取决于初期产品架构的健壮程度和产品迭代时是否遵循宗旨有关。

为什么人看到猫就知道它是只猫?因为人对猫建立了认知。人是怎么对猫建立了认知?因为人知道了哪些是猫的特征。人是怎么知道猫的特征的?因为人小时候妈妈教他认了几只猫。

这整个流程 看到猫→知道这是猫→总结猫的特征→对猫建立认知,就是人的学习和认知路径。

其实这不仅是人的学习和认知路径,也是人工智能的学习路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了解下,我们也可以交流交流。

相对应,人的认知产品路径如下:体验产品→知道这是XX→总结XX的特征→对XX建立认知。而高内聚使得人更容易总结出单个模块的特征,低耦合使得人更容易理解整个产品,从而对整个产品建立认知。同样,也适用于产品、模块、功能、系统等产品的各个层面,不要自我局限。

高内聚低耦合能塑造产品认知,这就是它成为宗旨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自我总结,也是我对世界的认知和总结,每个人的认知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相关阅读

产品经理如何基于需求迭代产品(上篇):需求调研的四个步骤

 

作者:Vency,两年经验产品经理,追求用户、技术、商业、社会价值的统一

本文由 @Venc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懂了不会用啊…

    来自福建 回复
  2. 平台业务化架构蓝图这张图看不清

    来自湖南 回复
  3. 这篇文章说的真是好,把我这段时间的纠结说出来了,一直觉得做产品型散神也散,直到来看了“高内聚低耦合”,恍然大悟!

    来自浙江 回复
    1. 很开心对你有收获啊!

      来自浙江 回复
    2. 很棒

      来自上海 回复
    3. 很棒a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