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P2P理财计划的“平”与“衡”

2 评论 2967 浏览 34 收藏 12 分钟

发布理财计划的精髓在于,努力去达到这个动态平衡。

从散标到理财计划

P2P在初始阶段经历过一段发散标的时期,一个散标对应一个债权,因此散标期限各异,有的甚至非常长,如果要中途退出通常是挂在债权转让市场等受让人接手。

散标的最大痛点在于虽然非常合规债权清晰,但是这个散标一旦不还款就意味着投资者的钱全部打水漂。即使平台的风控手段足够保证本息的安全性(这只是假设,平台无法保证本息安全并且也不能对此进行宣传),有的散标期限高达36个月甚至更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非常低。大部分的投资者偏向期限在一年之内的产品,动辄就发超过两年期的散标,对投资者向平台与借款人的信任是极大的考验。

再后来出现了一些以消费金融资产为主要资金来源的P2P平台,这些单笔借款金额大部分低于2000元且期限较短的资产,如果像散标一样直接发售,对投资者的体验将非常不好。谁想看见平台的产品列表泛滥着无数个融资金额只有几千的散标?于是理财计划诞生了。

理财计划的原理简述

具体理财计划的设计因每个平台的资产类型与运作模式有关。但是基本的设计思路都大同小异,比如爱钱进整存宝(爱钱进是个典型,它没有散标只有理财计划)、人人贷的U计划、积木盒子的轻松投等。

理财计划给人用户最直观的感受是计划期限较短并且选择较多(通常平台会包装成3个月、6个月、9个月……的整数期限),有的平台还支持持有到了一定天数后退出,也就是申请债转,由平台自动帮忙转让而不用再挂在债权转让市场。而当用户购买了理财计划后会发现,自己的资金匹配了非常多的债权,这些债权分散并且借款期限与理财计划的期限不一样。尽管如此,用户的退出、回款和利率都是按照理财计划的规则来,除了金额和协议能对上,其他都与底层债权没有太大的关系。

既然是这样,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理财计划的持有期限和募集资金完全可以按照用户的喜好和运营的要求去发,不用再遵循底层债权的金额与期限?

当然不是,理财计划的发标更考验运营能力而且搞不好会使平台出现亏损。

(接下来提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果将平台的所有未结清的资产比作一个资产池,把在资金端募集投资者的资金比作一个资金池,那么不考虑期限只考虑总额,必然会出现以下公式:

资金池总额=资产池总额

左边是投资人在投资金,右边是借款人借款的总额,当两边相等时,所有的资金都匹配上了资产,平台不用贴息也不用垫资,完美!散标就是完全遵照这个原理。但是有的人会说,光考虑总额相等还不够,还需要考虑期限呀,你现在发的是理财计划,与底层的债权期限不相等,那怎么办?因此对于发理财计划的平台,就有以下公式:

某一时刻的资金池总额=某一时刻的资产池总额

上面这个公式考虑到了时间的维度,也即是一个动态平衡。而发布理财计划的精髓在于,努力去达到这个动态平衡。

达到动态平衡的关键点&难点

先从公式的左边说起……

我们先假设某一时刻的资产池总额不会变,也就是资产端没有任何资产提前还款或是出现新增资产,那么当资金池的总额发生了变动。资金池的总额发生变动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个一个分析:

(1)用户购买的理财计划到期,资金从计划中回到用户余额,资金池总额减少

首先,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大量的资金从计划中撤出,但资产却没有减少,也就是说当初投资者的钱都借给借款人了,当前也没有借款人还款,但是一下子投资人向平台要钱,平台哪里来的钱?

这个好办,先看这一天线下是否有足够的回款,如果财务说没有足够的钱,运营再发新的理财计划募集资金弥补上这个缺口即可。但募集效果不好,没有及时募集满的话,意味着这部分回款要由平台垫资,有垫资成本。

当时的运营让产品设计了一个“本金复投”的功能,意思也一样,鼓励用户不要退出,让资金池减少的资金量降低。

由于项目的到期日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因此运营和财务需要格外关注每一天到期计划到期的金额。

(2)过了计划锁定期的用户申请退出部分或全部资金,资金池总额减少

这个问题的原理和(1)如出一辙,但是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用户退出的发生是不可预期的。

你无法预知过了锁定期后用户会在哪一天选择退出,退出多少钱。这就是为什么针对退出这项服务,大多数平台采取的策略是承诺5天之内退出成功,而这5天(或许更长)对于平台来说其实是一个缓冲期,在这5天内,平台募集资金,找到“接盘侠”去接这部分退出的债权。对于有一定流量的平台来说,5天时间募集到退出的金额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当平台遭到负面消息的影响,投资者大量退出导致挤兑,平台很可能因此垮掉。

解决挤兑的措施基本就两种,一个是减少理财计划在整个平台产品待收中的比重,一个是不提供中途退出的服务。

再看公式的右边……

某一时刻的资金池总额=某一时刻的资产池总额

我们再假设某一时刻资金池的总额不变,也就是说没有投资者新增投资或者发生退出,而资产端发生了变动。

(1)有新增资产,也就是有新的借款人发起借款,导致资产池总额增加

出现这种情况,发布新的理财计划募集资金给借款人即可。有些平台为了达到及时放款,会叫业务部门预估第二天的借款量,然后提前一天发布理财计划募集资金(这也是为什么有些理财计划的起息时间是在投资时间的第二天,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2)借款人按时还款或有借款人提前还款,导致资产减少

由于理财计划的期限和线下的债权期限是不一样的,所以资产端资产减少但是资金端仍然有大笔钱在怎么办?这些钱都变成了站岗资金,平台需要付出贴息的代价。

方法之一当然是业务端找新的资产补充,但是当遇到资产荒或者某段时间有大批资产结清的时候这一招并不起效,那就只能从公式的左端考虑,有什么办法能让用户退出一些资金,达到左右平衡?

这里举一个实际的栗子供大家理解:去年6月的时候,运营就跟我们说下一年的6月会有2个亿的资产结清,而那个月的预计退出资金只有几千万,难道平台要为1亿多的资金补息吗?而且我们也不能指望那个月业务端就一定能找到这么多的资产能补足,于是去年6月的时候我们发布的计划全都是12个月期限,而到了9月份,我们又发布了很多9个月期限的计划,年初的时候我们又发布了一些6个月的计划。

这么做的话,到了明年6月份,当有高达2亿的资产结清时,也会有一批计划到期而使用户的资金退出,对冲大量资产结清带来的影响。我们虽然不能强制让用户退出,但是却可以通过设定理财计划期限的方式把控未来的资金流。

只要理财计划一直发布,就需要一直考虑公式两端的动态平衡,看起来复杂,但是其实有章可循,一般来说:

每天募集金额=新增的资产—到期的资产+中途退出的金额+计划到期退出的金额

如果在大数据的帮助下,能达到精准预测这些变量的值,就能有规划地发布理财计划。

一些感悟&总结

接触了理财计划这么久,也和运营一起经历过用户的大量退出&回款,寒冷的资产荒时期和资产多到卖不出去的时期,总结下来就是理财计划非常考验运营的能力,如果同时提供了中途退出服务的话,平台还需要承担比较大的挤兑风险。

如今监管要求对债权转让的界定也暧昧不清,似乎又有从理财计划转型为散标为主的趋势。 但理财计划相对散标极佳的用户体验,以及对底层一些运营能力差的债权再包装都具

 

本文由 @ R你一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您好,可以加下您的微信,请教关于理财计划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