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民性和Web设计(下)
三、从众
荷兰人类学家Geert Hofstede曾经提出一个将民族差异划分为5个方面的模型,其中一条是“Individualism (IDV) vs. collectivism”即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IDV指数为20,而世界最高的美国是91(表1)。虽然Hofstede的研究结果未必能代表全部国人,但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明显高于个人主义的国度(但同时每个个体只关注个人利益而非社会责任、缺乏协作精神,这不失为一种奇妙的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集体主义占据主流,必然引发更普遍的从众心理 。
表1:各国IDV(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指数(来源:http://psych.ut.ee/~jyri/en/Allik%26Realo_JCCP2004.pdf) 利用从众心理激发购买欲是最常见的方式。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两种现象:无论商场还是菜场,如果某个摊位聚集了很多人,就会吸引人们纷纷赶去观摩和购买,很多人因此在冲动中抢购了自己不是很需要的商品;有些商家为了吸引客源促进购买,专门请人来冒充消费者,俗称“托儿”。在电商平台中,成交比数就如同第一种现象,比如淘宝中设计的很醒目的“最近成交XXX笔”(图1)就是对用户决定是否下单的一个有力的参考;而请人“刷信用”,就和第二种现象如出一辙。 图1:“最近成交XXX笔”被设计的很明显(截图时间2012-09-13) 从众心理引发的另一个网络现象就是网络产品的迅速流行和出局,曾几何时,大江南北掀起了博客热潮;又曾几何时,人人网、开心网等国产facebook轰轰烈烈;如今,大家纷纷放下了博客和社交网络,玩微博玩的不亦乐乎。用户们可以很快很投入地使用一个产品,也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抛弃和遗忘这个产品,这也是互联网公司们要不断求新、求快、联手炒作、互相抄袭的重要动力。 人类是社会动物,从众心理是天性使然,善加利用能达到很好的营销效果,但若行为上的简单从众演变为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盲从,以及为了跟随主流而不敢于坚持真相和真理,就是一种负面现象了。韩寒的成功,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国内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流畅的表达出来的人,太少了。但是同时,大众对于某些网络红人的热捧也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很多人对于被众人接受的观点,缺少起码的辨识能力便全盘接受,很容易在无形中被洗脑;或是及其容易被一些煽动性的言论蛊惑,成为潜在的网络暴民。总之,国人独立思考、客观分析、放下偏见、着眼大局的能力,还有提高的空间。 懒惰是人类七宗罪之一,与生俱来,但是由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懒惰引发的结果各不相同。 关键词:短期效应、抄袭 “天下文人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这句俗语形象的揭示了没有版权意识、无知识产权保护的千年传统。明清的八股取士,说白了也就是按照严格的模式从“圣人”们的书中摘录内容集合成文。现在,抄袭和过渡模仿的泛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只注重短期效益,而不是树立品牌和文化。 总所周知,国内众多互联网产品都是移植国外产品而来,不胜枚举(图2)。本土化有的做的很好,有的差强人意、直接“山寨”,有的确立了霸主地位,有的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在科技迅速发展、信息爆炸、 竞争激烈的时代,“拿来主义”确实是一条捷径,但如果想走得更远,当然不能一味抄袭,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并确立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 图2:近年来被广泛学习的瀑布流网站Pinterest(http://pinterest.com/) 说到短期效应,虽然民众一直抱怨某些政府机构只重短期内的政绩、某些企业重视短期内的盈利,但其实这种非常“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是渗透在每个老百姓的思维之中的,比如现在来看我这篇文的人,有多少人是抱着“这对我的工作有什么用处?”“哪些东西能马上使用到?”这样的想法来的?又有多少是针对设计背后的语境和人文因素的思考? 关键词:读图时代 思考上的惰性导致大众生活远离书籍和学术,离开校园后大多数人不再用脑子看书。轻薄的小册子更受欢迎,品三国、说论语等“二手”历史和“国学”走俏,上世纪末以几米为代表的绘本作家的风行,这些都是明显的例子。 近几年来的交互设计中,info graphic成为一个热门词,不同风格的信息图表被广为转发(图3),产品中的动态图表也颇受欢迎。与其它相比,这是可以说是一个积极的现象,毕竟加快信息的传播是信息时代的重要需求,动态统计图可以更生动全面的展示数据(图4,图5),但需警惕不要形式大于内容,或传递不够精确不够科学的信息。 图3:颇具影响力的信息图表网站http://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 图4:支付宝的电子对帐单采用了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来展示用户的消费情况 图5:淘宝指数中的数据筛选选项是用各种图示表示的,更直接易懂,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关键词:“洋气”,文化断层 上海话“洋气”是个地道的褒义词,意思是时髦、有西洋风情。当然,“崇洋”不等于“媚外”,但也是个不值得提倡的习气。封建时期的各朝政府通常十分自信,唐王朝的辉煌和元朝辽阔的版图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更是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投资比例应高出北京奥运会)。但自从当年帝国主义侵略者用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国人就从当初的自负迅速掉入了一个缺乏民族自信的境地。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人一度处在一种充满热情和憧憬的状态中,但是改革开放在带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美国这个“金元帝国”的拜金主义思想,崇洋的风气再度甚嚣尘上。崇尚国外更领先的科技、更优越的生活和更时尚的装扮无可厚非,“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新鲜事物受欢迎也是难免的,但这些不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的身份和背景缺乏认同、甚至渴望摆脱的基础上。 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推广的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书商常用的“美国畅销书排行榜”。这种方式由来已久,人们早已欣然接受并习以为常,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人喜欢看的书就一定好看?美国人的品位真的适合中国人吗?为什么一定要美国,而不是其它国家?美国人有文化吗?这些质疑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偏激,但是此类现象值得反思。 说到web上的交互和视觉设计,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外的技术和风格,近十几年来取得了进步是迅速的,一些土生土长的网站,比如豆瓣,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事实上,国内的设计,比如平面设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一是缺乏创新的土壤,二是多年来的崇洋习惯,使得国人一时不能相信自己已经具备一定实力。但相比不够自信、迷信洋设计,没有找到植根本土、散发文化内涵的真正的“中国化”设计这个问题,更加重要(图6)。如林语堂所说,“中国自有顶天立地的文化在,不必样样效颦西洋”。 图6:“中国式”设计不应单单是使用一些传统或古代的视觉元素而已(URL:http://www.annsoup.com.tw) 国人讲究“百忍成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究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善于消化不平等不合理的制度和法律,与法国人的“罢工文化”形成极大反差。遇事忍耐是中国人的崇高品德,但发展到极致,就成了一种恶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知是旧社会长期集权统治和等级间的明显落差,将民众的忍耐力训练到了很高的程度,还是民众的忍耐力助长了这种社会制度,总之,不到灭亡的关头,难见爆发的迹象。 设计师们应该向国人的忍耐力致敬,正因为国内用户的忍耐力,给了众多用户体验并不愉悦的产品长期发展进步的机会。回头看看一些热门网站过往的版本,有的简直有些杂乱简陋得“不堪入目”。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用QQ的时候,我实在很难从那些粗糙丑陋的头像中找到愿意使用的,这些年过去,尽管这些被polish过的头像依然有一股山寨气息,但却足以牵动用户们的情感(图7)。视觉上的简陋并不难克服,功能体验上的磨难更是考验用户的忍耐力,比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机票购买系统:有的付款之后迟迟没有任何短信或邮件确认;有的一次只能购买一张票,填写了若干信息买了一张之后发现票价突然翻倍,第二张机票只能无可奈何的多付几百元。 图7:当年的QQ,实在很难从那些粗糙的头像中找到满意的,好在视觉上的不足大多不难克服 但忍耐到一定程度,总需要发泄的出口,去年春运期间铁道部推出的12306网络购票系统就被骂的体无完肤,至今也没有完全平息。今年来网络暴民的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社会学课题,但相信随着国人素质的提高,表达不满和要求改进的方式会越来越文明和理性。 虽然是“小议”一下,但话题较广,不免长篇大论一番。可惜国民性中勤劳、坚忍、圆融、闲逸、善于变通等优点由于和用户体验关系不强,所以没有讨论。 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断反省是不应忽略的环节,never travel faster than your soul,科技的发展不该超过人们精神境界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希望网络产品在满足国人需求和特点的同时,提供更多超出预想、引领时代的用户体验。 来源:一淘UX四、惰性
五、崇洋
六、忍耐力强
结语
小议国民性和Web设计(上)
网站真的不错,介绍很多经验(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