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社交:孤独的经济学

0 评论 5637 浏览 1 收藏 7 分钟

摘要:电话社交,绕过保守而含蓄的古老社交传统,正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勇气和开放。随机通话的机会,让用户进入人格化的社交场景,这种交友属性显著、且鼓励实时言语交换的互动模式,看上去避开了巨头聚焦的战场,从亚文化的切入点“悄悄生长”。

一些销售“虚拟女友”的淘宝店铺,出乎意料的让媒体感到震惊:一天20元,就能够定制不少于15条“女友发送的手机短信”,且“萝莉、御姐、女王、邻家……各种性格随你定制”。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四川一名月薪两千元的医院护士,每天晚上精心化妆之后登录YY充当人气主播,在与土豪用户的挑逗与互动中,吸引后者在几天之内为她购买了累计售价高达数百万人民币的虚拟礼物。

而在2011年,微软拿出85亿美元收购视频通讯软件Skype——这个价格是PE的足足三倍,而且在被收购时Skype还处于亏损的经营状态——显然,微软这样的巨头,也难以割舍其对于通讯社交市场的垂涎,为了突出Skype的重要性,微软甚至不惜在全球范围内中止了Messenger的品牌和运营。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组织过一次名为“社交网络的未来”的论坛,风险投资机构GRP Partners的合伙人马克·舒斯特在演讲中坚定不移的宣称,社交网络不会中心化,“没有人只需要一个社交网络(Facebook)”。如他所言,越来越多的小型社交产品开始充斥中美两国的商业市场,它们游走于Facebook和微信的隙罅中,让人格化的表现而非信息本身成为社交脉络的节点。

张楚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空气里都是创业的味道。

在比邻的官方网站上,只有两张轮播的背景图片和下载链接,以及一句文案“一个电话,整个世界”,没有任何关于这款App的详细介绍和功能概述。

如此表达的逻辑,似乎是在强调体验的重要性,而这款主打电话社交的移动应用,也从今年开始贴着陌陌展开借势宣传,不仅在推广时单方面的“约架”陌陌,甚至连对产品的概念包装都是“电爱神器”,据说陌陌的团队对此也很无语,“不想理会,以免上套”。

比邻的场景设计,似乎的确有些暧昧的情绪,作为提供匿名——或者说远离真实身份——的电话社交的服务商,比邻放弃了对用户手机通讯录的读取,而是融入了大量随机通话的机会,引导用户进入人格化的社交场景,这种交友属性显著、且鼓励实时言语交换的互动模式,看上去避开了巨头聚焦的战场,从亚文化的切入点“悄悄生长”。

在美国,即使色情电影借助互联网的风势空前发达,但是传统的电话性爱(Phone Sex)仍然兴盛不衰,在2010年的好莱坞电影《情人节》当中,安妮·海瑟薇饰演的公司白领为了挣钱而兼职在电话里与那些陷入中年危机的男人调情,这是她瞒着男友的另一个社交世界。

大概是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比邻裁掉了LBS模块,没有同城筛选功能。它将情感经济视为社交的核心价值,并设法拉动用户与资本的需求。除了比邻之外,还有语丸、逗Bee、叽叽等多款类电话社交的移动应用排着长队等候融资,还有创业者发挥女性用户的优越地位,设置了付费通话机制,女性可以“标价而沽”,为每分钟的通话收取费用。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绕过保守而含蓄的古老社交传统,积极迎合年轻人的勇气和开放,也就是所谓的“90后”思维。根据CNNIC半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0-19岁和20-29岁两大年龄段群体的网民比重已经超过了全体网民的一半,这些年轻用户隶属于“不耐烦的一代”,他们看不懂《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委婉,也难以接受异步交流的效率,而电话社交,恐怕会是又一轮的时尚风潮。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约翰·卡乔波认为,社会联系决定了每一个人所受到的压力及其产生的情绪,而为了逃离孤独,人们总是会心甘情愿的付出巨大的成本,比如婚姻就是其中之一。“七年之痒”等现象也早已说明,婚姻并不单纯的为“性”而存在,如果只是想要获得交配快感和繁衍后代,有太多比婚姻效率更高的形式和手段存在,但是人们在理性层面之所以仍会选择婚姻,归根结底,是因为迷恋陪伴的感受。

这也是交友平台的生命力冠绝互联网的原因,在某集《生活大爆炸》中,谢尔顿自豪的说“我的交际圈很广,在Facebook上有250个好友”,但是你看,那个和他同样奇葩的女朋友,并不是通过Facebook找到的。

本文转自钛媒体,作者 阑夕 微信公众账号:techread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