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解产品需求?三个角度
今天讨论一个话题:如何拆解需求?
相信每一位产品同学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接收到一个需求,而需求本身是一个结论或者一个方案,对于这个“正确”的结论或者方案,产品经理处于极度被动而且信息失衡的状态。
举一个我经历过的真实案例,既当做是总结复盘,也同时给大家分享一下由此延伸出来的本篇主题:如何拆解需求?
OK,我们先看案例。具体业务和项目背景我就不做介绍了,大概描述一下需求框架。
我接收到的需求是这样的:“在xxx业务里,我要做一个xxx的微信小程序”。到此,需求描述就结束了。
对于这个“需求”,产品经理得到的有效信息会非常的贫乏。为什么我要对这个需求打引号呢,因为这称不上是一个有效需求,而是一个结论性方案。
当然,从句式表达上来看,这确实是一个诉求,“我要…”这种句式表达的就是一种诉求。
但本着为用户负责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这个结论性的方案真的能解决它背后的问题吗?
那什么是结论性方案背后的问题呢?其实就是这个需求对应的场景,一个方案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而存在。如果我们进一步把“场景”这个词细化,能从如下三个角度去拆解一个需求。
- 需求受益人;
- 问题触发节点;
- 迫切程度。
从以上三个角度,我们分别定义了需求受益人、问题触发节点、需求迫切程度,这三个角度分别对应了人、问题、优先级。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从以上三个角度来拆解,接下来分别做进一步研习。
1. 需求受益人
前文有提到,每一个需求都有其对应的场景,提到场景,人是第一要素。如果需求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那首要回答的是,我们解决的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需求转化成产品方案,经过研发上线变成产品功能,这个功能的受益人是谁?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做了很多正确的需求,上线了很多产品功能,结果发现最后压根没人用。其核心原因就是需求受益人不清晰。
需求受益人不清晰的原因要么是主观设想,要么是为了方案而方案。前者简单说就是YY,通俗说就是“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后者简单说就是做设计做功能,通俗说就是“沉迷在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里”。
找到需求受益人,去感受他们的问题。
需求受益人有可能在内部,例如一个批量操作的功能可能会让运营人员的效率直线提升。需求受益人也有可能在外部,例如一个“随机播放音乐”的功能能解放那些选择困难或者没有选择的人。
拆解需求第一步,找到需求受益人。这些人在哪?是否真实存在?如果存在,需求对应的方案是否能让他们产生感知并且能给他们带去价值?
找到产品的真实用户,加几个用户的微信,当你需要判断一些需求时,或者需要做一些产品决策时,带上问题和他们聊聊。另外,把自己变成产品用户,场景化的感受一下用户所需。
我现在做的一个toB的项目,加了一个重度核心用户,当面对需求方的一些新想法时,我都会和这个核心用户聊一聊,确认他是不是这个需求受益人。过程中,会得到很多的有价值信息输入。
如果一个需求讨论开始,我们都无法定义出需求受益人是谁,那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看似正确的伪需求。
2. 问题触发节点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要用“问题眼光”来看待需求,而不要用“结论眼光”,这两种视角会有非常大的区别。
先说“结论眼光”,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方或者用户提过来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结论性方案。例如要开发一个什么功能,或者要修改现有的逻辑。
此时,如果产品经理不加拆解判断就接受的话,很有可能做了一个正确但无用方案。
而这种损害就是一个连锁效应,接收结论、制定方案、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上线,牵动的都是一系列资源的投入。
好不容易上线了,发现现实情况和当初的设想差距过大,然后再经过方案调整、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上线。
这么来看,产品经理如果不扮演好守门员的角色,对公司资源的消耗就会非常严重,最终,也无法带来用户价值。
接下来,我们再说“问题眼光”,产品经理以探究问题的角度去拆解需求,也就是说,对应需求所解决的问题是在哪个环节节点?我们制定的产品方案是在什么节点对之前有了提升性的补充?
这时候,需求会转变成问题。面对需求方,不要跟我说你想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而且是在什么时候在完成什么动作时遇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问题出发节点,也是需求的原始起点。
找到这个点,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开始。很多时候,需求方自己是明白有问题的,基于自己的理解加工后,都会习惯性的得出结论性方案,然后把方案本身当成了需求。
找到问题触发节点,探究原始问题,才能get到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以免陷入争论和解决一个看似正确的错误问题。
3. 迫切程度
迫切程度对应了需求的优先级,优先级不是单一维度的考量,而是综合多方因素整体衡量。可以通过重要紧急四象限去划分优先级。
涉及到需求迫切程度,直接决定的是资源的分配,包括设计资源、研发资源、运营资源。在明确需求受益人和问题触发节点之后,迫切程度的判断就是需求拆解的最后一个环节。
提供几个判断需求迫切程度的考虑点,首先是对应需求是否处于关键业务路径上。
例如电商业务中,从商品浏览到下单支付的核心路径上,期间的每个节点都是关键节点。如果对应需求是落在这些节点上,都是可以优先考虑解决的,也就是可以提上相对靠前优先级的。
另外,对于一些关键性的Bug,例如阻碍用户完成关键业务路径的一些问题,是需要立刻马上解决的。除此之外,对于新特性、优化项或者补充性功能,都可以作为次要优先级在后期迭代。
最后
上述提供了如何拆解一个需求的三个角度,面对一个需求,分别从需求受益人、问题触发节点、迫切程度来进行分析。可能认知有限而略显片面,从我自己的认知里,这三个考量点基本能覆盖我经历过的一些需求。希望对你有用,也欢迎你留言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拆解一个需求的。
#专栏作家#
唐韧(Ryan),《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唐韧,国内早期移动开发者,转型产品经理,目前在创业公司负责产品工作。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遇到的问题,参与的角色,具体的场景,想达到的目标。
其实第一点特别对,尤其一(wo)些(men)公司,问题大部分都是以一个最初解决方案形式来提出的,弄得大家感觉自己都不是产品经理的角色。确实是必须找到问题的本质,才可以根本解决问题,但是迫于部门间利益以及各种压力,也不得不遵从,也是无奈。
赞,非常实用的产品思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