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分享如何打造日活破亿App

3 评论 21518 浏览 7 收藏 11 分钟

史蒂芬说:今年9月,猎豹移动的旗舰产品猎豹清理大师日活用户破亿,这个数字打破了全球工具类App的历史记录。这款的App如何炼成,我们一起分享其产品经理的心得

这是猎豹移动内部会议的一次记实。

今年9月,猎豹移动的旗舰产品猎豹清理大师日活用户破亿,这个数字打破了全球工具类App的历史记录。

猎豹清理大师的产品经理肖蛙,也在内部做了一场闭门会议,他首次分享了自己主导开发这款产品的一些经验和幕后故事,以及是如何洞察“手机降温”这一用户痛点的。

以下,是会议分享的文字实录:

大家都知道,猎豹清理大师本是一款基于移动终端的清理、加速工具,但是我们对它设计的最新版本,却用“手机降温神器”为产品的核心功能诉求,去向用户强调它在解决手机发热上的作用。

这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的起因,其实来自我个人的一次亲身经历。

产品经理玩手游玩到烫手

我的家距离公司较远,每天都有很长时间耗费在地铁上,而我用于打发时间的,就是在手机上玩《部落冲突》,每次游戏时,手机外壳都很烫,这让我有些担心安全隐患。我后来在微博上搜索相关问题,也发现这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产品例会上,我提出“解决手机发热”这个产品方向,得到了团队和领导的认可,然后用了两周的时间,检查导致手机发热的因素以及能否从软件层面实现降温这一目的。

“纳米级”剖析手机热量来源

我们整个产品团队在随后的测试过程中,对手机进行了模块化的拆分,针对每一个芯片及元器件做出评估,最终将手机发热的始作俑者锁定到了两个区域。

一个是电池,另一个是CPU。

简单来说——

电池的发热原理是:电池本身在放电过程中都会有轻微发热,但是一般用户不会有任何感受。另外,当充电过程中,这个发热就会比较明显,一般都是集中在手机电池位置的地方。但是这个发热通常也都是正常的。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移除手机外加的保护壳以让手机能够达到最佳散热状态。另外,使用原厂的电池与充电器也可以确保手机不会在充电过程中损坏。

而CPU的发热原理则是:做为手机运算大脑,CPU的工作量应该位居手机所有元件之冠。正常的电子零件都会在工作期间发热, CPU也不例外,甚至温度更高。而影响CPU工作温度的最大原因就是用户的使用情况了。一般来说,当用户长时间运行游戏或观看视屏,这些行为都需要大量的CPU运算来完成,这也代表着CPU会一直处于繁忙状态。这也导致了CPU温度快速升高,甚至到达让人觉得烫手的地步。此时用户只需退出游戏或停止观看视屏一段时间,CPU温度即会慢慢下降。但是,一些设计不良的应用,也可能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异常的长时间占用CPU并导致CPU发热. 对于App后台异常消耗CPU资源,导致手机莫名其妙的发热,用户无法知道是哪个App导致的,没法针对性的处理,不得不采用复杂的关机再开机方式尝试缓解,但是由于不知道具体是哪个App导致的,这种做法经常是无效的。

由于电池发热是不可避免的正常情况,所以CPU发热成为了我们工程师的重点攻克对象,在对用户样本的抽样调查中,他们发现大量异常占用CPU的应用程序,这些“出格”的应用程序会造成手机无谓发热,最后降低手机寿命、甚至埋下烫伤用户皮肤的潜在威胁。

接下来,第一个实验性质的产品版本带上了CPU的温度检测功能正式推出。

小心翼翼的海外测试

考虑到中国的用户基数过大,我决定先将这版产品发布在几个人口较少的海外国家。

六月的一个晚上,我在公司加班,突然有一个西班牙的用户在Google+上找到我,他对于我们测试版本的CPU降温功能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猎豹清理大师时常在他下班后回到家时提示用户某个应用造成手机CPU的温度上升?这个时候他没有在手机上做任何操作?是不是误报?

我觉得很奇怪,第二天拿着用户反馈去“逼问”工程师,工程师伙伴解释说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手机的某些状态改变引起了应用的异常行为。例如,当用户从3G切换到无线网络时,有许多应用都会进行云端备份,此时如果应用有漏洞,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CPU的占用消耗,进而引起CPU温度过高,手机发烫。

于是,接下来的两周,我们团队又进入了日以继夜的状态,我希望找出所有可能引发应用可能异常的时机,这也必须要考虑到应用本身在某些状况本来就可以合理地利用CPU进行工作,将真正异常的状态分离出来。这个过程中,上千款的热门应用被仔细检视,也在各种类型的场景下反覆测试,终于第二版被打磨出来,但是还有其他问题……

破解手机硬件的“防护壁垒”

新的问题是,即使有了优化CPU温度的手段,但是在前端,仍然需要给予用户感知,即清理之前的手机温度是多少,清理之后的手机温度又会降到多少,这个表达最好是可视化的。

但是,不同的手机,温度提取的机制都是不同的,比如就在第二版的内部测试中,就有团队成员拿着三星S5,发现猎豹清理大师无法识别手机温度,而且即使有的手机可以识别,但是数据也是失真的——比如经常出现上千度的温度反馈——这也代表着开发需要投入极大的工作量来对每一款手机机型,甚至是某一个特殊芯片进行适配。

这个结论让我第一次感到害怕,因为这意味着漫无止境的时间成本,产品团队也在讨论,能否给手机降温功能自造一个分值,比如根据发热程度列出A\B\C\D这样的区分。但是最后,我还是认为必须要做真实的温度反馈,即使需要投入超出预期的人力和资源,因为这是用户价值的核心,你要告诉用户直观的变化,而不是糊弄他们。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团队再度一头栽入手工打磨的阶段,对于一台又一台的手机进行精细的研究。这个手工校正温度的过程是艰辛的,时常调整了半天之后,在实际测试时又发现温度获取错误,必须重头来过。

最后,在一个月的努力后,第三个版本的“手机降温神器”,被推向大众市场。

暗流涌动的营销战争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为了推广这个费尽心力的猎豹清理大师新版本,我们也围绕“手机降温神器”做了大量营销铺垫,比如拍摄了一部视频,在某款应用程序正在运行的手机机身上盖了一层保鲜膜,然后放上一块黄油,看看多长时间这块黄油就会被完全融化,这部视频在Facebook上点赞人数破万,美国、欧洲和台湾等区域的传播效果都不错。

甚至连竞争对手也参与进来,他们监测到“降温神器”这个关键词热度趋势一路走高,于是临时也在产品当中加进了降温模块,试图截胡。但是最后,因为产品实际效果的差距很大,所以竞争对手的收效极低,也没有影响猎豹清理大师的增长。

截止到本周,有超过70%的猎豹清理大师用户已经升级到了具有手机降温功能的最新版本。

作为产品经理,我对于这次阶段性战役的总结是:

“工具类的产品,出发点固然是技术,但是回归点却是人性。在功能表达时,与其给他一万个参数和炫耀,不如聚焦到他最能感同身受的体验上,我们不讲新版本做了几百项革新、几千处改进,这些都不讲,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与用户没有关系,他们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我们就告诉他们,我们的产品新版本,可以解决手机发热问题,就这么简单,然后你就会发现,用户很快就懂了,也马上就接受了,因为你提供的不仅仅是方案,更是预期,他有这个预期,他就选择了产品。”

本文作者:阑夕;转载自:百度百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