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三思后行还是想到就做
史蒂芬孙:传统商业的思路是“夯实一层土再撒一层”,这种稳妥的思路可以把企业带的更健康稳定,更能做成一家百年企业。 不过现在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行业的相关企业有30%的机会就做了,如果等到100%成熟了在做那就太迟了。 一大早,部门中几个人因为我安排的一项工作产生了分歧,吵的不可开交。有人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得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对所作的事情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安排,然后在进行开会讨论具体的执行过程。 也有人认为时间不等人,项目有了念头不用思考太多,直接上马做就行了,做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再不断的改进,不断的进步,从而胜出或者失败。 由公司内部的一个小项目,使我联想出来另外一个话题“互联网创业三思后行还是想到就做”,我想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互联网创业者面前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有人因为提前准备妥当取得了成功,也有人准备时间过长,丧失了机会而沦为了历史的看客;同样,有些人虽然准备不足但出手及时赶上了风口,成为飞起来的那头猪。也有些人因为太过仓促草率入局而失败。 关于这些论述,有太多充足的案例来印证。以米聊为例,当时出来后风靡一时。2010年12月23日米聊发布;半年过去后,米聊用户超过400万。雷军当时说过一句话:如果对手没有反应过来,6个月后米聊就会成为王者。在那个时候雷军认为腾讯要做这个事情要经过前期的论证和内部决策以及后期反反复复的产品改动,即使推出也得6个月以后。 但事实上,腾讯的微信2个月以后就出来了,后来毫不犹豫的抢了米聊的饭碗。 微信刚出世时是一款可以称得上“小丑鸭”的产品,模仿米聊痕迹严重,用户体验糟糕,功能简单。但就因为速度够快,且把腾讯几亿的QQ用户资源很好的迁徙了过来,成长了起来,并且不断的改进再改进,现在的微信从产品本身来说也领先其他同类产品。 现在回过头来说下我们部门发生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同事的两种观点都正确,又都错误。关键是看什么情况,什么项目。在我的价值观中,一件事情做之前我首先考虑的事情就是:假如失败,你是否能承担失败的后果。如果能够承担,那就别考虑那么多了,尽快做吧。如果不能承担,那必须仔细谋划再谋划。 我记得几年前我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美股,并且模拟的购买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的股票多年。那个过程中,丧失了很多的机会,就因为光看不买。后来我感觉老这么光看别人嗖嗖涨而不下手,太不甘心了,我经常做出这样的感慨“当时我如果把几十万投入到百度,现在得千万富翁了”,在感慨中白白浪费了很多的机会。后来决定投资几家企业,在投资360股票的时候,下手之前我先对自己说:如果投入的钱全部亏了,也不会对我的正常生活和开支造成影响,那我就去投吧。就此,在360高峰的时期我买入了,后来360股票直线下跌,到今天我的财富损失了30%以上,但我并没有因此后悔,损失的30%也没有影响到我的生活,我该吃还吃,该玩还玩,这就是我的价值观和态度。 再次回过头来说下我们公司,速途网发力视频计划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经验来做这样的事情。按照传统的思路,我们得先花2—3个月的时间招募和组建团队并且采购设备 ,再花1个月的时间规划栏目,再花1个月的时间进行制作发布。但事实上,我们的方式是刚成立团队,一周就做了一期《途夫有话说》,这期节目没有任何策划,也没有提前写剧本,直接拿着公司的1台老DV就开干。当然,做出来的第一期节目效果也是惨不忍睹的,但因为有了个开头,我们后面每期都在进步,到现在这档节目已经拍摄了几十期。如果没有这样做,我们可能现在还在为这档节目做筹备工作,当然那样的好处是第一期节目就可以精品化,但时间上落后太久了。 后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短短几月内推出了《小西人物专访》、《游戏乱谈》、《北京IT故事》等多档视频节目,在业界小有名气。同样速途在做电子商务和微信自媒体的时候,也是从想法到落地几乎同步进行,没有太多的开会和讨论,直接小步快跑做了再说。 写在最后:传统商业的思路是“夯实一层土在撒一层”,这种稳妥的思路可以把企业带的更健康稳定,更能做成一家百年企业。 不过现在的时代是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行业的相关企业有30%的机会就做了,如果等到100%成熟了在做那就太迟了,市场就可能被其他企业抢跑。传统的思路可能只适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初期,但今天高速变革的时代,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公司更安全,但也会变慢,变慢的后果就是逐步被市场淘汰。 本文作者:丁道师;转载自:百度百家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