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试官让你分析产品,他到底想听什么?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一个好的规划师;做产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 面试
从腾讯、阿里到58、爱奇艺,我经历了大大小小大约十几轮面试,面试的问题各不相同。
但“巧合”的是,他们总是会不约而同的在面试的中间或是末尾问上一个令人抓耳挠腮、头痛不已的问题:
你能不能就你最熟悉或者最喜欢的一款产品或是其中的某个功能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次遭遇这个问题是在腾讯秋招实习生的二面,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心情很复杂,原因很简单:我关于产品的积累太少了,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于是无可奈何,机智的我给出的答案是:
我最喜欢的产品是微信,原因是因为他很简洁,做功能很克制,每一样功能都踩住了用户的痛点和核心需求,用户体验极佳。比如微信的朋友圈隐私设置就蛮好的…
emmm…
说的一点没毛病,就是都是废话。
二. 洞察力
在开始实习之后,我遇到了我的第二个老大,他每周都会给我留1-2个题目引导我思考。
在持续两周的沟通与反馈之后,我突然开始思索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面试官问你对一个产品和功能的看法时,他到底想听什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提过产品的基本功是想清楚和讲清楚,这两点是你成为合格产品经理的充要条件,但却只是你成为优秀产品经理的基础条件。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必然要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
当你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去分析一个产品时,UI不是最重要的、UE不是最重要的,甚至功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时你要从这一切的表象中弄清楚:
- 这个UI、UE、功能为什么这样做?
- 它们是以产品定义为中心的吗?
- 它们是以用户场景为基础的吗?
- 它在整个产品生态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什么样的意义?
没有绝对错误的功能和玩法,只有不在正确位置的功能和玩法。
能够从庞杂的产品体系中看出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和产品理念,是一种产品天赋。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洞察力。
这里我将用一个例子具体的说明什么是洞察力以及如何培养洞察力。
三. 举个栗子
在第一周,老大给我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微信朋友圈的评论为什么不做楼中楼模式?
在get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首先去搜索了什么是“楼中楼”评论模式,大概了解了楼中楼模式是最初由百度贴吧广泛使用的一种评论分层模式,后经过改良后被用于qq空间、新浪微博等场景中。
(左图为新浪微博,右图为微信朋友圈)
可以看出,从视觉层级上来讲,楼中楼模式层级更为清晰,交互上的用户体验给人感觉也更加舒服,并且楼中楼模式在各大产品中的大量运用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合理性。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微信评论不这样做呢?
我就这个问题思索了很久,思索到后来我都开始怀疑是微信产品经理错了…或者其实任何评论模式对于微信来说都是可行的…
但是凭着对张小龙的无条件敬仰和对微信用户体验的无条件崇拜…在苦心研究半日后终于在一个朋友圈消息提醒中获得了灵感…
这是昨天我收到的一个消息提醒,但是这个消息提醒虽然是给我的,但是并不是对我说的,是对话题发起者说的。这小小的细节就体现了微信评论体系的核心:朋友圈。
微信和QQ虽然师出同宗,且皆为社交产品,但评论体系搭建却大相径庭。为了阐述清楚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的评论互动模式。
我发现,同是以话题为中心的互动,微信的社交方式是封闭的(有圈的),而QQ的社交方式是相对开放的。
(QQ评论模式)
也就是说,一个话题产生时,对于QQ而言,所有话题发起者的朋友都可以一起展开讨论,就好像一次超大型粉丝见面会,场面嘈杂而宏大,一不小心就会一片混乱。
这时候给这场讨论会一个漂亮的层级,就能让无论什么时候看到这场见面会的群众知道自己想加入或者可以加入哪个层级。
(微信评论模式)
而对于微信而言,话题的产生则意味着围绕着这个话题的一个个朋友圈就开始形成。圈内的我对这个话题进行任何交互操作——例如点赞、评论,都默认我加入了这个圈内的活跃讨论组,之后这个圈内的任何动向都会推送到我的面前。
深入思考就会发现,一个小小的功能体现的是产品最核心的理念和定位。
QQ在1999年出现在公众视野,2003年8月注册量就已超2亿。
不得不说,QQ绝对是一款优秀的产品,随着近两年微信的发展,行业内有许多的声音,肯定微信贬低QQ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但就我看来,一个产品有其时代背景下的产品理念和坚持,微信是成功的,QQ也是,简单的评论功能,就可见一斑。
QQ想做什么?——“每一天,乐在沟通”
十几年的辉煌证明他确实做到了。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即时沟通也好,评论的隐私设置体系也好,终究绕不过的产品核心是:生活方式。
你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是参加粉丝见面会,看各种不熟悉的人互动吗?
不是,你的生活是三两好友,心无芥蒂,无需为自己的小动作而惶恐,也无需为表达的每一个观点而字斟句酌,这才是真实的熟人社交。
最后说回楼中楼模式,为什么微信的这个“朋友圈”评论体系就不可以采取楼中楼模式呢?
这里有两点:
第一,微信不是必须使用楼中楼模式。
行业内采用楼中楼模式的大部分都有个不得不做的理由,就是评论量很大,层级很重要。微信不需要,微信的圈内交互可见模式使得在每个圈内除了话题发起者的评论多一些以外,其他的评论量都不会非常多,而话题发起者对于自己话题的评论是有着天然的包容性的。
第二,微信的评论场景不适合楼中楼模式。
楼中楼最大的优势是评论体系的层级清楚、逻辑清晰,但这一点对于微信朋友圈而言却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试想,你加入了一个活跃讨论组,收得到所有消息,却非有个讨厌的班主任要把你们分成几个小组,还给每个小组定个班长,当你看到小组内的人都讨论的热火朝天,和你完全无关,你还有加入这个活跃讨论组的欲望吗?
微信的场景决定了它的评论必须要是去中心化的,没有班长,大家都是平等的。都进来聊天吧,我把消息都推送给你了,这意味着我们这个讨论组,都在欢迎你。
四. 方法论
最后说到洞察力,我曾经写过几篇产品分析的文章,也曾看过如何做产品分析的书籍,也明白面试的过程中给面试官一沓产品分析报告的重要性。
但最近我才明白,虽然产品经理的思维广度是需要靠多用多想去积累的,但100个浮于表面的产品分析报告都抵不上10份真正触及产品核心的功能分析。
当我从UE想到功能,从功能想到需求,从需求想到场景和产品架构,最后从产品架构想到产品理念时,我才明白真正优秀的产品是任何一个功能都能让人觉得精准的为之赞叹:
妙,怎一个妙字了得!
感叹完,最后还是要来说说方法论,我认为洞察力的核心在于“寻找路径”。
- 你能看到产品细节到功能的路径吗?
- 你能看到产品功能到产品需求的路径吗?
- 你能看到产品需求和产品理念之间的路径吗?
优秀产品的产生,每一步都是产品经理从自己广阔的思维中选择或者创造出来的绝妙idea。
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一个好的规划师,做产品,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最后留一个问题大家一起思考和讨论一下:微信朋友圈的说说功能为什么不设置gif发送入口?
#专栏作家#
桃子,微信公众号:产品经理成长札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文科出身的产品经理,就职于爱奇艺,关注内容型产品。热爱读书、热爱逻辑,热爱学习,是一只有理想的产品汪。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信息展示的真实性。
微信的slogan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朋友圈是我们向朋友们分享我们生活的地方,所以可以想象一下,在现实中,我们都会给朋友们分享那些东西呢? 是不是记录一段心情的文字、记录一瞬间的相片和记录一段生活的视频呢?这些信息记录的东西都是真实而存在的,而GIF表达的更多的是趣味性且真实性较低,因此,朋友圈发布说说的入口不设置GIF的发送入口。 这是我的思考,如果回答的不好,希望答主可以指点一下,谢谢。 😆
关于微信朋友圈评论不是楼中楼的问题,我同意楼主的观点,
第一,微信已经将朋友圈的好友分成不同圈层了,所以不需要再加一个层级来展现评论;
第二,楼中楼模式可能会让朋友圈主人的言论失去中心位置。
关于微信朋友圈的说说功能为什么不设置gif发送入口,我的理由可能不够系统
第一,gif的定位介于图片与视频之间,既没有图片快捷方便,有没有视频信息丰富度高;
第二,人们使用微信追求简单直接,而gif需要自己制作,且浏览的时候需要等待,而等待时间是不确定的。
为甚微信朋友圈不做搜索功能呢,有时候想看一个人以前发的东西 ,要翻很久!
很早就有啊
首先是从软件功能上考虑一个10s内的视频完全可以代替了gif,
从用户使用设备上考虑绝大多数的ios用户是很难制作gif的
再加上使用场景,gif一般都是要后期制作,而视频和照片可以直接拍
还有,现在的视频静音播放,感觉已经很像gif了,更加轻便了
在下拙见,如果回归到微信的定位——“一种生活方式”上来看,小视频比GIF更真实、更近乎生活,这中间差别很大很大。。。技术并不是关键
赞同
最近在想的一点:分享音乐到朋友圈 为什么不能加上图片发布..
关于楼中楼模式,我从用户体验要素方面的思考吧,个人的浅薄见解
战略层:
用户通过朋友圈向好友分享的故事,从而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而评论是为了增加交流,从而让个人感觉自己话题得到了别人的关注,重点需求在于个人的存在感,其他人对于自己引发的话题评论,中心都是自己身上,而不是某个其他人重新引起的话题身上。综上,关注点在于个人,人,而不是消息本身吧;
对于企业而言,朋友圈是除了普通的对话交流外,用户之间互相交流、了解对方近况的一种手段,从而营造一种很好的熟人社交氛围,评论是为了增进粘性;
范围层:
朋友圈这个功能是熟人社交的重心,使得微信除了成为短信的快捷方式之外,成为了一个朋友间的社区吧。对于某一个用户的朋友圈,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他想引起的不是一个话题,不是朋友对某个话题的讨论,而是朋友对于他个人的看重和关注。
结构层:
某个用户点击某个朋友的朋友圈,也是想看这个朋友的近况,然后看到下面的评论时,也是想看其他朋友对于这个朋友的生活或者故事的看法,即其关注的重心也是这个朋友,而不是其他朋友之间的互相讨论,楼中楼模式会破坏所有人关注的重点,这是所有人所不期望的。
而用户自己查看自己的朋友圈,也是想看别的朋友对于自己关注和看法,对于楼中楼的讨论不感兴趣。
框架层:
如果做成了楼中楼模式,可能就会变成贴吧一样,在下面的评论中,找出点赞数最高的评论,这样,朋友圈就变成了微博,看着所有人对某个话题的评论和讨论,但是,他的关注点从来都不是讨论,而是分享和朋友交流。
表现层:
如果再增加楼中楼,结构就会变得非常冗余,跟微信追求的简洁相悖。
写的真好
朋友圈的定位是:好友间分享生活的圈子。为什么不开放gif图:
分享生活对gif图的需求很小,毕竟gif多为网图,模式重,与生活场景存在分割
gif通常比较大,刷朋友圈会消耗较多用户流量
就目前来看,微信朋友圈的应用场景主要是记录生活和营销。对于记录生活大家普遍喜欢拍一些视频或者照片,对于Gif图的制作好像没这么简单,其次也偏向娱乐化。再想想对于大家热衷的美颜效果,为什么直接用微信拍照时不增加美颜功能呢?微信在某些方面还坚守当初的用意。
记录生活不恰当,应当是分享生活。
面试官想 想看你的产品feel
不要吵了,因为产品经理没想那么多。
如果在刷朋友圈时,都是清一色的gif动图,会让人抓狂的。
确实可怕
每个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和做事的风格,有时候基于需求和场景,抛开所谓的使用习惯(不能反人类的操作习惯),从自己出发,会得到更多
分析的内容,我是没有看到这一点,给阁下点个赞!在走向优秀产品经理的路途,继续加油……
为什么不设置成楼总楼形式,但是只有共同好友可见,可以参与讨论。这种形式不是更加满足用户分享的初衷吗?也没有违背微信的隐私性
信息层级没必要设置这么复杂,毕竟微信是小圈子
后来想想,觉得你说的对,共同好友太少,信息层级热闹不起来,反而显得尴尬
千言万语凝成一句:你说得对 😉
我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个问题,楼中楼的层级关系会成为降低用户参与热情的极大因素
朋友圈评论是1对几,甚至是1对1,首先是没必要,其次是朋友圈是有阶级之分的,发布者是绝对中心,评论都是跟随者,楼中楼削弱了发布者的绝对中心地位。楼中楼和产品调性不一致,对于这种需求,一个字“砍”!
1.关于微信评论不采用楼中楼的问题,我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是因为移动端阅读与PC端阅读的屏幕不同造成的;微信一出生生就是适应移动端手机屏幕阅读的;而QQ、微博一出生是适应PC端阅读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每一行显示字数的多少不同;当微信如果采用楼中楼的评论格式时,会出现一行只有昵称而放不下评论内容的现象或者只能放下评论内容的几个字,这样势必会造成文字排版极其混乱,阅读体验会非常差;而PC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现象你可以马上进微博或者QQ空间试试就可以看到!
2.关于微信朋友圈说说没开通gif上传功能,于此相关的是为什么微信朋友圈说说没开通照片与视频同时上传的功能呢?比如我看了一场戏,我想同时上传所拍的视频和照片;我猜想这与gif的问题又联系。
1. 微博移动端也是楼中楼,昵称和评论字数是可以通过交互设计改善排版问题的,感觉不是微信不使用楼中楼的主要原因。楼中楼主要折叠了信息条数,而非单条信息字数。
2. Gif的话感觉大家本来保存到手机本地就没有这个习惯,上传的使用率也低。感觉对于分享动态来说,反而增加了分享门槛和费力度。突然想到微信评论不能带图,这个功能设计也蛮值得思考原因的,微博评论就能带图。
我比较支持你的看法,楼上说的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因为层级问题,人人平等。
我觉得设不设置gif的发送入口,需要看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发gif,发gif的预期是什么,gif的优点在哪里,与朋友圈本身的定位符合吗。
首先,用户发GIF一般来讲是比较偏娱乐的场景,谈到搞笑的、好玩的来进行发送,gif信息表达比图片多但又不会像视频一样过长,所以在聊天动态表情包、文章配图里面应用较多。
而用户发GIF一般是为了生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样gif的优点也在于比图片更生动又比视频更轻量的展示内容。
朋友圈,甚至微信的定位来讲“一种生活方式”,微信是熟人社交工具,会更强调自己的生活的分享,不考虑用户是否存储gif的问题,gif本身大部分不是用户自己制作,并不是用户生活的体现,所以在朋友圈gif更类似于比表情包图片更能体现用户发帖的情感,带来的益处非常有限。
这一块儿很有趣,微信的产品定位决定了朋友圈不同于“最右”这类以内容为主的社交社区,对于“最右”来讲,gif非常必需,比较在陌生人社区里面有趣的好玩的内容才是王道,而在朋友圈里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生活是大多数用户的选择。
还有一点:微信作为一个国民级的应用,考虑得是几亿的受众,里面不乏理解能力较差的人,所以微信奉行极简的设计风格,为了少部分人有限的gif需求,增加大部分人学习的成本,不应该的。
发GIF的同时可以加上文字说明,不也是一种分享生活、表达心情的方式?其实发现大家在朋友圈发文字配搞笑图(和表情包的作用类似)的场景还蛮多,至少在90后朋友圈是常见的场景,这样看来光从用户需求出发,还是有想要发GIF的需求的。微信的用户群太广,简洁和学习成本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对话时可以发表情说明发GIF本身学习成本并不高。上传本地GIF本身对用户来说门槛高感觉也蛮重要的哈哈
可以加上文字说明,也的确是分享生活,表达心情的方式,但是它无论从场景还是功能性来讲,对于微信都是非必需的。只是比表情包好一点,没有必需存在的理由。对于少部分人有限的需求,还和微信整体风格不符合,不值得。
(就是因为自己制作gif的门槛很高,所以才说了大部分不是自己制作的)
微信是熟人社交,评论是有边界的,楼中楼模式是开放式的。微信的朋友圈是生活分享,动图以娱乐为主,两个理念不同
微信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即时聊天工具和社交软件了,也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都是YY)。现在的微信属于一个用户和商家共建的生态。9亿用户庞大的流量让一切社会营销都钻了进来。当我朋友圈500多人的时候刷朋友圈挺有乐趣,现在2000人的朋友圈已经是营销广告占到了一半,我去年把朋友圈关闭了半年。我的理解微信就是互联网世界沟通的基础设施
一千个用户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分析产品时一般尽量不从用户感受去分析,尽量从产品经理的初心去分析——最初他是想做什么?不管生活方式是不是YY,能成为slogan总是包含了一定意义上的产品理念的
产品经理思考问题应该是从产品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产品经理只不过把用户的需求整理归纳了。产品经理何谈初心,只不过是害死人的执着。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最大,产品经理的小心思统统让路,微信的成功是时代造就和腾讯庞大的流量造就的,产品经理的作用是很低的,李小龙的初心现在有那么重要吗?
赞同
有意思~微信随着流量日趋庞大,确实在主动和被动得承担起社交外的其他职能,不妨说微信从分享生活的初衷,变成了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微信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支付宝也是一样,成为了虚拟生态,映射真实的生活。帝国正在形成,甚至在倒推真实生活去适应微信的虚拟生态。
而我想知道的是。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种生活方式”
这要怎么分析?
一种生活方式是微信的slogan
我没有认真分析过。微信到底想做什么。我只是想针对作者的问题,来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想验证一下自己离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还有多远。
那么,暂且引用作者的观点
“那么微信想做什么?——“一种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即时沟通也好,评论的隐私设置体系也好,终究绕不过的产品核心是:生活方式。
你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是参加粉丝见面会,看各种不熟悉的人互动吗?
不是,你的生活是三两好友,心无芥蒂,无需为自己的小动作而惶恐,也无需为表达的每一个观点而字斟句酌,这才是真实的熟人社交。”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真实生活中,和好友聊天会事先准备一个腹稿,按稿聊天吗?当然不会。
说回使用,如果真的有非要用动态来表达的心情,小视频这种即时性的动态短片更符合,我们真实的聊天场景。
而gif,是一个经过编辑和修饰的产物,这显然不符合微信想要做的事。
腹稿是什么?= =我没明白
腹稿,指内心酝酿成熟以供表达的诗文构想。
草稿,指在进行文学创作或其他创作前,为了使正式稿件(作品)显得更为整洁,或为了使创作过程不至于混乱等目的,而提前做的文本内容。
我的意思是这个场景下腹稿是想代指什么
试问就算是发图片,有多少是及时通讯?朋友圈本来就是修饰过的,有的人是分享当下,有的人总结过去,更有人畅想未来
兄弟,很悲伤的告诉你:当你跟朋友聊天的速度很慢时,你是会打腹稿的
更可况他是熟人社交,不是知己社交
1、朋友圈是圈内人的世界,而且微信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gif会耗费大量的空间、而且信息并不会很即时,甚至会给让圈内人员感觉到反感 2、微信是一个较为简洁的app,放入gif,会显得绚丽,与理念不符
看了作者的文章,真心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以后需注意培养这方面的思考能力。
关于gif的问题(努力尝试思考…):
1. 关于gif本身,考虑其应用场景:常作为聊天的表情来用、或者展示某些功能操作。考虑其来源:gif需要后期制作,且收集gif也不像找图片和拍短视频那么容易。
2. 朋友圈重在用户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且具有”及时性”,即用户发票圈一般是受到某种刺激,产生分享的冲动,然后去发票圈。因此,相比采用“图+文”、“短视频(有声音)”的方式,若采用gif,由于其自身问题,导致用户分享成本高,从而会降低其使用率。
朋友圈gif入口的话,我觉得原因有俩:1是朋友圈记录生活的时刻,即拍即发,而gif需要加工才能制作,小视频可以直接高效替代;2gif娱乐属性强,朋友圈还是倾向于生活化,大概就是鼓励少点花哨,多点真实吧。
楼中楼模式用到微信,会有这么个问题:假设B回复了A,C回复了B,B不是我的好友,B不是我的好友,C是我的好友,那么C的回复是否对我可见呢?可见的话,就出现空中楼阁了(因为B不是好友),不可见的话,我又不知道C和我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好友之间实现了信息隔离)。
这个问题的存在和是不是楼中楼模式无关,现在微信的逻辑也是这样,即使C是我的好友,但是B不是,那么C在B层级上回复的内容就是对我不可见的,这就好像说说的主人给别人回复的我们看不见一样,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回复的对象是谁
第二,微信的评论场景不适合楼中楼模式 这条有点没看懂。楼中楼的评论也没有“班长”的概念吧
= =班长只是形容,代指每楼的楼长
1、之前因为有小视频了
2、有些比较逗比的表情,可以放gif,时机呢,滑动到就播放还是点开播放
3、跟九宫格图片放在一起吗,有点突兀
微信朋友圈的说说功能为什么不设置gif发送入口?
01:从用户生活中的习惯分析,GIF图在生活中,除去聊天时的小表情外,很少用到GIF图。从 10用户手机相册来抽查,有1个用户手机存有GIF图的,那是难得可贵。
02:GIF图局限性很多,如图的大小、色差、质量等,长时间会影响用户的视觉体验。
03:众多受人追捧的产品很多,目前来看没有一款有关发表设有可发GIF图,说明这个功能在当下,在用户需求角度看,它是不可行,不受喜爱的。
哈哈,不知分析是否对,这只是站在我是一个GUI设计师,及自身的体验分析的。
楼中楼
水电费
最后一个问题:朋友圈的出发点是记录生活、分享生活,而gif通常是用于娱乐,是后期制作而成的,和朋友圈的记录生活的“真实”感觉不太符合~
娱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吧,只要有用户愿意发,有用户愿意看,就是生活。我觉得原因可能不在这里。
很好的分析,学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