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徐峥会是下一个被热议的“产品经理”吗?

DT
0 评论 34406 浏览 0 收藏 12 分钟

2014年,电影圈有两个被热议的“产品经理”:一个是郭敬明,一个是张一白。所谓产品经理其实是需要放下身段完全为用户体验服务的。

3月30日,徐峥推出新作《港囧》。3年前,他导演的《泰囧》曾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收获12.67亿票房,至今未被打破。3年后,他会是下一个被热议的“产品经理”吗?

对于这个命题,我们不急着下结论,先来看他在“产品经理”这条路上做了哪些工作。

一个电影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首要的是,在外部派头上不能弱。

在3月30日下午进行的《港囧》定档发布会上,徐峥以“徐布斯”的姿态亮相,这场发布会一改往常“电影主创+游戏+定档仪式/合影”的常规模式,徐峥模仿起了乔布斯,将电影定档发布会做成了“苹果发布会”。开始前,背景板囧得连苹果的Logo都直接沿用了,“白苹果”随后才变成了一个“囧”字。

“徐布斯”走上台,着简约西装外套、牛仔裤,顶着一光头,派头十足,与其说是个票房上的励志导演,不如说他更像个精明的商人。除了耍嘴贫、说段子制造气氛,他还举出了一系列有理有据的数据,配合图文并茂的PPT背景,中间还不忘穿插各种视频宣传片。

这个“乔布斯”看起来并不极客范儿,但徐布斯还是将自己的特色做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从出演《疯狂的石头》开始,或者更早追溯到他主演的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徐峥的“囧”式喜剧风格烙印在一步步加深。重要的是,从“猪哥哥”的蠢囧到《疯狂的石头》里的疯囧,再到《泰囧》里的裹挟着些许奸诈的囧,他在表演上对喜剧角色做了更多挖掘,作为导演和投资人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我特别害怕上台主持,原来想找前两天风光正劲的汪涵来的,反正我们长得像,但他现在又更红了,走不开。”徐峥如此调侃,最终决定自己来HOLD全场。

打太极的“徐布斯”

从《泰囧》到《港囧》的片名来看,似乎有意将“囧”系列延续到底。就像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前面3部均在票房和关注度上获得了极大反响。今年,《小时代4》还将继续上档。而面对2015年好莱坞大片年里,如《星球大战7》、《007》、《速度与激情7》均已是系列片的第七部,徐峥表示,“真希望今天举办的“囧”系列8的定档发布会。

说到“系列”或者“续集”的概念,随着而来的讨论就是围绕“第二部能比第一部更好吗?”“票房能超越此前的记录吗?”等。但这是一场没有媒体提问环节的发布会,会后也没有安排任何人的专访时间。不过,基本上可能会被媒体提及的问题,徐布斯都做了解答,虽然很多问题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打太极”:比如明明是定档发布会,最终却宣布“随时上档”;明明给出了具体的票房预测公式,却最终撂下一句“对不起,我真的不知道。”

徐峥给出了一个基于《泰囧》票房基数为参考的《港囧》票房预测公式,如图:12.67亿的泰囧票房/50的人均票价=2534万观影人次*70(观众的大笑次数)=17.7亿-(?*20个泪点)

翻译一下就是:如果观众在现场有50次的大笑,用票房数去除一除可以计算出每一次大笑的背后可以收获2500万的票房。如果《港囧》的大笑次数能够达到70次,那么票数应该是1773800000,但是这当中还要刨除掉电影涵盖的20个哭点……所以是,“应该怎么计算呢?对于一部还没有看到内容,还不知道怎样激起观众的共鸣,是没办法计算票房的。”

徐峥始终《泰囧》拍完已经三年过去了,现在碰到有人让他预测一部电影的票房,他一般是不会轻易开口回答的,因为这样的一个说法不科学。“我们必须做一个系统的数据的分析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而这三年里面,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太多变化。”

擅于精算的投资人

2013年,《泰囧》票房飘红,当年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徐峥就曾表示,自己就像是一个踩到了地雷的人,事实上地雷早就埋在那里了,只不过自己踩到了,结果爆炸了(《泰囧》的12.67亿票房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他还理性地分析了当时那个票房数字背后需要的若干条件:一定的观影人次;足够多的银幕数量和电影院;在电影上档期间,保证完成那么多次重复观影;大家对题材的接受程度;整体的宣传、营销和传播;一个合理的档期等。

重点来了,他说:“我只不过是提供了(产品),引爆了这样一个现象。我不想说它是个奇迹,因为我觉得马上就会有15亿甚至20亿的电影出现。”

事实是,3年过去了,15亿这个坎儿还没有人跨过去。徐峥自己也忍不住调侃,为《港囧》做了一道供娱乐的算术题:一个创造了7.19亿票房的女导演+一个创造了12.67亿票房的男导演等不等于《港囧》的保底票房?20亿?

如果按照徐峥谦虚的说法,他在《泰囧》的成功上只发挥了提供“产品”的作用,到了《港囧》他明显“算计”得多了。

第一,分析“产品”所处市场的优劣势。整场发布会节奏几乎比照了他此前所参照的项目评估类别,理性分析了优势和劣势,包括大环境的现状。

发布会上举出了近三年来银幕数、院线、观影频次等一系列对比数据,并十分有重点地提炼出几个重要指示:1、无论是银幕数、影院数、观影人次等指标均有所增长,使得近两年票房保持30%的增速;2、好莱坞大片仍是票房的吸金大户。因好莱坞电影市场的配额达到34部,进口片数量已经达到了67部,这67部电影分得了130亿的票房,和国产电影票房比是45比54。进口片在基数比较小的情况下,在票房数上几乎跟国内是平分秋色。

中国电影的档期有春节档、端午节档、七夕节档等各种五码八门的档,但《港囧》似乎面对的是一个无档期的“档期”(小编YY:也可能是挑档期挑花了眼)。

第二,做自己擅长的 “囧”系列创作内容。这一次较《泰囧》思考地更多了一点,三个方面的效果:主打合家欢类型,希望为观众带来欢乐、带来欢笑、带来正能量;观众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回忆;有好的口碑传播。

第三,宣传营销在前。《港囧》这部电影关于类型、主题、甚至女主角的甄选都有宣传片,将随着宣传的进度推进。宣传物料包括:预告片13支,特辑10支,剧照100张、海报5个系列60张、落地路演38场、发布会9场等。(这些数据本来应该用在类似标题为“《港囧》xx亿票房背后的营销套路”的文章里。)

“势利眼”导演的商人嗅觉

话说,当徐布斯还只进化到“猪哥哥”的时候,他就对这种“榜大枝”的套路驾轻就熟了,“自我投资”的能力在当年就有显现,挑角色的眼光也是相当犀利。

在一篇题为《徐峥:“势利眼”成就影视梦》的文章中有相关描述,据说当年在拍摄《春光灿烂猪八戒》时,由于不被投资看好,剧组窘困到导演对外发话:“谁给拉来投资,谁就演主角。”徐峥刚好看了剧本,并对“弱智”的猪八戒一角很是看好,于是就拿着自己之前演话剧的全部积蓄找到导演,把存折拍在桌子上,“我要演猪八戒,这是我所有的积蓄,够不够?”他的逻辑是:“这部剧的投资不多,即便收视率惨淡,收回成本的压力也不大”。结果是,收视效果很好,徐峥不仅获得了比片酬还多出一倍的分红,“猪八戒”这个喜剧角色也成为他的角色塑造作品中的一个经典。

之后是《李卫当官》、《疯狂的石头》,徐峥均有个人出资参与。那时候宁浩还是个“穷”导演,徐峥自己掏钱只为求个客串角色,结果“冯海”这个角色将其推向了国内一线喜剧电影演员的行列。

除了在电影上具备独到的个人投资技巧,文章中还提到徐峥炒楼、炒股、炒期货、收藏古董和投资林业等,各方受益俱佳,他早已是个低调的“亿元富豪”。

这场名为“定档”的电影发布会最终啥也没定下来,最后还是要预测下票房的,这件事由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的一句愿景来收个尾,大家可以自行探讨下。“光线影业今年的整体目标是50亿,去年的成绩是31.4亿,按现在来看一部票房30亿的电影也不是没有可能。”

回到最初的提问,“徐布斯”会是下一个被热议的“产品经理”吗?我们且待观察,《港囧》能否囧好。

 

文章来源:i黑马     文/卡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