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需求分“进攻”和“防守”

1 评论 8337 浏览 30 收藏 10 分钟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需求分成两个类型,其一为“进攻”,能为我们带来显著的数据增长,业务增长,其二为“防守”,不能带来数据增长,但却可以让产品用起来更友好,更完善。

产品的“进攻”和“防守”

你也许不知道,世界是由矛和盾构成,正如同我们有“急流勇退”,也有“急流勇进”,难以分辨谁对谁错,我恰以为,正是因为对矛和盾 的兼容,才有了精彩的人生,产品也当如是。

产品的“防守”

我们可以简单的将需求分成两个类型,其一为“进攻”,能为我们带来显著的数据增长,业务增长,其二为“防守”,不能带来数据增长,但却可以让产品用起来更友好,更完善。

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事,你不难发现这两类需求的踪迹。

如果你是滴滴的产品经理,在事件发生之前,你怎么看待“紧急联系人”这个需求呢?(紧急联系人:当乘客触发报警系列功能后,滴滴将会向乘客的所有紧急联系人发送求助信息)

站在广义的角度上,紧急联系人并不能为产品带来显著的数据增长,也并不能开阔滴滴的业务面积,它是一个典型的“防守型”需求。

实际上,不仅仅是“紧急联系人”,与之配套的“一键报警”,“全程录音”都是“防守型”需求。

这一类需求,多数时间是不被看好的,因为它们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却会产生直接的成本投入。通常,我们都更愿意选择进攻型的需求,投入资源去研发,甚至会在进攻型需求之间进行选择,会更倾向于杀伤力更大, 成本更小的需求。

产品经理需要有一定的资本意识,我们的需求并不只是idea ,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每个需求都是由多个相关人员完成。直接来讲,每个需求,我们都是在代替资本进行投资决策!!

可有时,却会因为这些防守型需求的缺失,让企业遭受巨大的损失,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以外,更有时间,机会,未来的损失,相对而言,直接的经济损失反而是次要的。

以融资来看,初创团队得到的每一个意向投资都非常的宝贵,如果这些事故放在滴滴的早期爆发,很有可能会让滴滴失去一部分投资人,即使是放在现在,对滴滴的股价与市值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产品的“进攻”

产品的进攻,是指能带来显著数据变化,或者业务扩展的需求,小到一次裂变活动,一次促活转化活动,大到一个裂变策略,业务版图扩张。

佛家有出世和入世的说法,这和进攻防守的观点很像,比如:“没有入世,何谈出世!”

当我们将资源投入到防守策略时,务必要确保我们存在“需要防守”的事物,这就像是我们要去买个保险柜,前提是存在一些需要放在保险柜里的事物。

早期的互联网团队,尤其是CEO这个角色,经常会把产品思考的非常完善,在某些角度里,这样是抠细节,是专注,也是极客的表现。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对资源、时间、机会的一种浪费。

防守缺失,会让我们损失许多财富,进攻缺失,则会让我们失去得到资源,得到机会的权利。

我理解的“极客”并不是“一根筋”的思维方式,相反,他们考虑的往往更加全面,更加懂得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

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早期产品而言,资金,时间,人力,制度都非常的紧张,此时更多的资源应当放在进攻策略上,尽早将数据提升到安全值以上,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收益,或者新的融资。

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你是一位CEO,或者是一个新项目的总监,我相信你应该需要具备这个能力,进可攻、退可守,同时,你还需要清晰的知晓,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防守。

我个人的建议是,进攻在前,防守在后,首先我们应该具备值得防守的事物,而进攻,便是让我们拥有该事物的最佳选择。

早期互联网团队,务必将我们的资源投入到进攻策略里。

产品可以存在BUG,可以存在逻辑不严谨,可以存在没有特点。但一定不能缺少了进攻策略,不能缺少裂变机制。而在产品的中后期, 根据我们的资源,你需要做一个决策,是牺牲时间进行防守,还是牺牲资金进行防守。

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是停止进攻,强化防守;后者则是通过团队扩张,同时开展进攻和防守策略。

两个策略各有优缺点,需要通过自身资源情况进行平衡考虑,但中后期引入防守策略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且为之买单的一件事。

神奇的“进攻策略”

你是否觉得企业的成功就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呢?

其实,并不是,互联网走到今天,已经有许多正确的商业模式但还未萌芽就已死去,同时也有非常多的错误的商业模式,不仅仅活过,有的还活的非常好。

站在商业模式的角度上思考,真的有那么多不同的商业模式吗?

其实不然,许多商业模式的本质是相同的。导致项目死亡和成功,除了商业模式之外,更重要的其实仍然是我们的做法,商业模式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战略和方向层面。想法固然重要,但却离不开将想法变成现实的“做法”。

我们来聊聊几个模式本质并无新意,但进攻策略非常优秀的案例。

拼多多:

团购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商业模式,但是自由发起拼团,两人成团却是一个极具攻击力的做法。

出彩的地方还在于产品本身对“拼”这个概念的植入,比如:底部案例将单独购买和拼单购买价格进行对比,并且按钮颜色上对拼单进行强化,对单独购买进行弱化,以及拼单模块里,时间单位以毫秒计算的倒计时。诸多细节的把控,形成了独特的使用氛围,即“拼”的使用氛围。

细心的你还会发现一件事情,拼多多的主推“微信登录”,手机注册放在非常非常弱的地方。

进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词语,而是一个战略级的复杂词语,在这个人人都用微信的时代,采用微信作为最优先的注册方式,甚至于仅提供微信注册,能够让我们最大限度的发挥微信生态的价值。这取决于,微信ID比手机号码谁对我们更有价值。

仔细想想,近两年火起来的产品,似乎都离不开微信生态的助力,比如:答题直播(分享复活)、趣头条(分享得金币)、拼多多(邀请好友拼单)。

尾言

我会在后续的文章里,更为详细的分析拼多多的“进攻策略”,现在,我简单的将文章中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和大家回顾一下。

  1. 产品的需求有分“进攻类型”和“防守类型”,前者更直接带来数据增长和业务增长,后者则是补全逻辑,加强体验。
  2. 早期产品 重点资源投入进攻类型的需求,中后期的产品则需要分散部分资源完善防守型需求。
  3. 商业模式是一个项目的开始,但进攻型需求的攻击性也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4. 现代互联网产品,需要充分借助微信生态,需要重新平衡获取用户微信ID与手机号码的价值,并进行2选1的取舍。

#专栏作家#

枯叶,微信公众号:枯叶咖啡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近6年经验的产品经理,擅长社交、社区、细分群体挖掘。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