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跨越“烦人”的瓶颈期

11 评论 13524 浏览 53 收藏 10 分钟

大家好,好久没更新啦!!!只是闭关了3个月,想通了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那就是“瓶颈”。本来打算用1个月来跨越这个瓶颈,没想到3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顿悟”,这就先给大家分享下这段经历。

第一次遇到瓶颈是刚工作6个月左右的时间,自我膨胀过后,发现自己有好多不会、不懂的地方,所以做起事来到处碰壁,各种被怼,一度怀疑人生,而且事后还总会给自己埋下许多坑,最后就是做了很多,但是质量很差、效率很低、结果很烂。

最后通过做更多、想更多的方式,不断压榨自己,快速学习,不断记录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产品系统论,从而规避掉了很多坑,能让版本有序的迭代起来。

第二次遇到瓶颈是工作1年零3个左右的时间,这次发现项目推进、业务协同、沟通不畅等等问题综合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很无力”的感觉,最强烈的时候,感觉自己怎么能这样一无是处。在这个过程中,写了很多很丧的文章,并且不断的思考和总结,尝试新的方法,新的改变,结果都是打了个空气,没有任何的转变。

最后在接手一个新项目的过程中,忽然明白了,无力的感觉来源于那些事情中有些不是我现在能做的,是自己当初的要求太高,超过了环境(公司)和能力所能提供给我的支撑,再回头看的时候,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通明。这就是快速成长遗留下来的后遗症。这个过程是从快速到稳定的转变,只不过当初不理解,现在明白了而已。

一、老生常谈的“思考”

你得能明白你当前遇到的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能做些什么?

多思考,才会有答案啊,各位同学。

很多期望成为产品经理,或是成为产品经理不久的同学,一来问我就是我感觉学不到东西,没人带我,日常就是画原型然后给设计,需求怎么对接给我,我就怎么实现,一直做重复的工作。再不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能干嘛,没有目标和方向,该怎么办。

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工作做的太“浅”。做产品经理都知道产品的发布流程,需求设计、需求评审、交互设计、技术开发、测试功能、发布上线,可是这其中的每一项怎么做好确实很难的,就单单一个需求设计和需求评审,就足够产品经理玩几年。

你可能会问:想什么?

我的答案也很简单,就围绕你的日常工作开始。

你做的越多,遇到的问题就会越多。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你的思考;如果你遇到的问题很少,说明你做的不够用心,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完成而完成。

举个例子:当设计需求完成后,进入评审还有1天时间,我会做些什么。如果想让这个需求顺利得到开发,我需要怎样的支持来说服技术或是领导。我会让这个需求满足哪些用户,他们最终的反馈预计是怎样的,我该怎么去调研和收集,以此来验证我的设计是否准确。

我用的方法就是对内、对外的分类。有空没空想一想,写一点心得体会。

  • 对内:需求会遇到哪些困扰;需要哪些资源;有没有延期风险;领导的关注点是什么;跨部门……
  • 对外: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用户行为是什么;合作商、供应链……

形成系统的方法论

要想从野路子到正规军,就要有一套完善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我们说的方法论。

我和一些大神聊天的时候,发现虽然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是思考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而一些产品新手,思维方式真的是好发散,就比如:用户、场景、路径,这种简单的模型,你的考虑顺序是什么。

一般给新人培训的时候,我一定会强调的思维逻辑顺序,因为经常会容易出现,这个用户他会怎样怎样做,然后这里有个场景怎么怎么样。然后所有的人都会不知所云,而当你罗列出用户画像,实际场景,用户的行为,串联起来的时候,一幅画面就产生了,所有人都能感受的到,因为很具象很直观。

方法论会有很多,比如:上述的就是我一般思考“场景”所用到的方法;其次还有做设计时的方法,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如何学会做专注的产品经理?》写到设计时考虑问题的方法;然后还有做规划的产品方法论,包含:业务背景思考方法、产品构建框架方法等等。

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很顺手,当然也会随时的调整。总的来讲就是通过这些系统的方法,我可以很快达到某种目的、或是得到某些答案。

做力所能及的事

当你的成长速度、实际能力和预计期望有巨大偏差的时候,就是瓶颈到来的时候,因为你无法很直接的了解现实,最后折磨的反而是自己。

上图简单的描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我们发现有些事情做的不好的时候,不是说你永远都做不好,而是当前的你还没有能达到做好的实力。就比如:你的能力只有5的时候,却想取得50的成绩,无论怎么提升自己,逼迫自己到10,还是会差很多。

所以,当你不断对现实的期望逐渐了解的时候,你便会逐步的控制自己的提升,因为随着目标的清晰,我们对目标的预估也会越来越准确。甚至出现能力超过了当前的期望(蓝黄交界处),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几斤几两,有些事情你也会做的越来越好。

当你很迷茫的时候,或是目标不清晰的时候,你要停下来仔细审视自己,并对当前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哪些事情我是100%能完成,哪些我不确定或许只能完成60%,最后将目标量化出来,哪怕仅仅是写一篇PRD文档,也要确定自己是1天完成,逻辑是否考虑周全等等。

写在最后

不管是新人还是老人,接手一个自己不擅长的功能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有些人做的手忙脚乱,有些人却能从容不迫,我感觉更多的还是经验导致,所以别怕错,才能一直走,向上走。

做产品经理时间越长,越发现经验(也就是过程)的重要性,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蛰伏或是失败的状态,但时间长了会发现,其实你一直都没有停下来。接下来的就交给时间和运气了。

其次就是知识的转化能力也是超级重要的,比如:让你做短视频(你没做过这方面),你不是能把市面上所有短视频的功能抄一遍就好了,而是能将短视频的精髓应用到自家的产品上,而且你能阶段性、渐进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转化。

简单点来说就是,多数人会直接把功能给抄一遍,而聪明的人会先去理解这个功能,然后把这部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先提升了自己,然后产品也会逐渐形成节奏。

好啦,今天分享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来聊~

#专栏作家#

朴老师,项目型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主做ToB移动办公软件,爱思考、爱学习,爱交流,欢迎各位留言建议。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完心安了很多

    回复
  2. 标题挺吸引人的。

    来自辽宁 回复
  3. 多数人会直接把功能给抄一遍,而聪明的人会先去理解这个功能,然后把这部分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先提升了自己,然后产品也会逐渐形成节奏。

    来自陕西 回复
  4. 上面的“一、老生常谈”,后面怎么没有二、三……,难道与后面是并列关系?

    来自上海 回复
  5. 听语音非常没有感情

    来自海南 回复
    1. 特意听了一下,这怕是机器翻译的

      来自福建 回复
    2. 听了另一篇,一样的生硬,确认了,机器人翻译的

      来自福建 回复
    3. 明显语言是没有灵魂的

      来自上海 回复
    4. 应该让作者录音,顺便锻炼产品经理的演讲能力

      来自海南 回复
  6. 深有体会

    来自湖北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