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 产品外包的那些坑,你知道吗?

11 评论 10259 浏览 57 收藏 27 分钟

To B软件类产品外包存在的诸多矛盾,资金与服务的矛盾、产品与项目的矛盾、团队能力的矛盾、契约与人性的矛盾、沟通协作的矛盾等等,以下是作者七八年产品外包的掉坑经历整理,希望能给一些初入此行的产品经理们一些启示,引发一些共鸣。

这些天,又在与外包团队进行各种产品问题的讨论纠缠,苦恼不堪。

近些年由于To B SAAS市场、互联网创业发展迅速,产品外包在软件领域日益兴起,很多创业公司、传统IT企业、集成商、运营商都纷纷参与到产品外包的价值链中,有的扮演甲方发包项目,有的扮演乙方承包项目;有的则前脚作为乙方承接项目,后脚就作为甲方转包给下家。

然而,相比项目的一次性而言,产品却是一个长期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因此产品的外包这其中存在太多值得思考和总结的问题。

作为身处产品外包七八年的老兵,今天就围绕To B软件类产品外包存在的诸多矛盾,给大家分享下我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坑,其中涉及资金与服务的矛盾、产品与项目的矛盾、团队能力的矛盾、契约与人性的矛盾、沟通协作的矛盾等等。

希望能给一些初入此行的产品经理们一些启示,引发一些共鸣。具体如下:

一、资金与服务的矛盾

“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在基于交易的外包中,这条真理常挂在嘴边,却也常纠缠不清。

一切服务都和钱挂钩,给多少钱、提供多少服务、准备多少资源。为了避免扯皮,甲方往往会在合同中对服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它不仅包括基本的功能需求、交付时间、产品质量验收标准,还包括客观的管理要求,即外包团队人数、人才能力(面试评测)、人才绩效考核标准;以及产品开发过程中有关设计、运营、维护等相关服务的详细要求。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产品外包中资金往往和服务不能划等号。

主要有两种情况:

1. 钱给少了,索要的服务过多

一方面:很多企业或者创业者,在产品外包时,总是会极力压低预算,能省则省,但他们的需求却有增无减。

谁都想要价廉物美的商品,这当然可以理解,但万事都得讲个“度”。

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需求变化在所难免,如果和乙方协商处理好就不存在冲突。但有些甲方不仅功能贪多求全,而且在签完合同之后,完全不考虑乙方的感受,想方设法的追加需求索要服务,甚至自己内部的汇报材料撰写,或者与项目不相干的事情也让乙方去做,这一点在政府客户中比较常见。

这样的情况,对于乙方,有时候迫于客户关系,可能会做一些,但这样的需求多了,且收益包不住成本的时候,要么选择拒绝,要么偷工减料降低质量。

如果甲方逼得太狠,乙方精力全在扯皮上,心累了直接撂挑子走人。

另一方面:也不乏很多外包团队,初期为了给自己赚吆喝,为公司业绩增添案例,从而不惜报超低价,只为能够拿下项目。一旦和这些厂商建立合作,后期风险可想而知,他们如果发现赚足了吆喝,且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就会立马减少投入,甚至消失的无影无踪。

2. 钱给够了,得到的服务不够

相反,有时候甲方的资金很充足,但因为乙方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主观上偷工减料;或者因为内部能力不足、资源调配,从而降低了服务标准,造成产品无法顺利完成。

例如:乙方外包团队往往手里不可能只做一个项目,他会同时承接多个项目。这时候,乙方会根据项目的规模、紧急程度、重要性等,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将好的资源分配给重要的项目。

所以即使甲方给的钱充足,但和其他项目比起来,依然没有足够吸引力,所以乙方会对原本甲方的项目实施资源减配。

这样的话,有可能原有项目上能力强的开发人员就有可能被抽调走,留下的人员还会存在被其他项目复用的情况。本来专注于一个项目的工程师,却被其他项目牵扯精力,可能一天只有0-10%的精力在甲方产品上,而且会不断被打断,影响工作效率,整个团队的能力和效率会下降一大截。

即便是驻点在甲方现场的开发形式,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谚语用在这里可能比较贴切。

二、产品与项目的矛盾

甲方做的是自己的产品,而乙方做的是别人的项目。

这两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甲乙方的立场目的完全不一样,乙方带着做项目的心态去做产品,是不可能完全把产品做好的。

双方的关注重点完全不同,甲方更关注产品本身,希望作出一款用户需要的好用的产品,以此来打开市场提升销售业绩。而乙方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做完一单是一单,收完钱就转移阵地。

1. 周期的矛盾

做产品是没有完成之日的,是长期的,持续需要迭代演进;而做项目是有明确完成时间的,是短期且一次性的,一锤子买卖,做完就走,不会维护后续版本。开发人员都找不到了,怎么继续做优化迭代呢?

当然可以协商做一期、二期,这样阶段性的项目,但这样的折中方案依旧避免不了这样的矛盾。

2. 需求范围的矛盾

产品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是根据市场及客户需求不断新增、变化的;而项目需求是有明确项目范围的,虽然也有变更,但是是在成本、质量、时间的综合因素条件下决定的,范围相对可控。

3. 用户体验的矛盾

做产品,用户体验是必备因素,即便是To B产品也在越来越追求好用的用户体验;而做项目,首先追求的是功能,用户体验是次要的。

目前很多外包团队不重视体验设计,所以缺少交互体验专员,前期也不会做详细的交互设计原型,认为只要功能实现即可交付,并且合同中也不可能细化到交互细节要求。另外很多时候,还以“体验见仁见智”或者“我认为挺好的”这样的主观口吻来搪塞。

许多乙方虽然在前期提供了大量的UI设计稿(图片),供甲方确认,但最终做出的产品还是会和期望相差太远。一方面,前期的图片比较零散并没有体验真实交互,另一方面,原型也不能面面俱到,总有疏漏之处,而乙方则以未事先说明且经甲方确认为由不予修改。

4. 技术架构的矛盾

做产品,往往希望采用先进的架构,灵活的插件,以保证产品有较好的稳定性、扩展性、兼容性和使用体验,即便初期架构简单,后期也要重构。

但很多乙方往往抱着其公司内部老旧的技术体系架构,坚持“一招鲜吃遍天”的打法,每天忙于拓展项目赚钱,完成功能是第一要务;而同时技术重构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以他们根本不愿意沉下心来去重构改进。

5. 产品期望与团队能力的矛盾

人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产品外包中,却常常因为乙方人才资源的匮乏导致做出的产品总是不尽如人意。

好的人才往往聚集在大型互联网公司、国企,或者发展前景好的创业公司,而外包公司的人才水平参差不齐,这跟外包公司的业务性质和成本结构有很大关系。

对于外包团队而言,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支出占比,特别在当下IT人才薪水节节攀升的时代,外包利润缩水严重,为了谋取外包项目的最大利润,必需尽量压低项目的人力成本,这也成为了很多外包团队能力有限的主要原因。

常见问题我总结为三个方面:

(1)人少

乙方减少单个项目的人数投入,有的项目甚至只投入0.5-1个人,可谓是极度节俭。研发人员捉襟见肘,产品很难保质保量完成。

当然不能仅通过人员数量来决定团队能力,就像《启示录》中提到的那样,宁愿选择5个专业能力强的高级工程师,也不愿选择30个能力一般的菜鸟。

在我之前参与的一个产品外包项目中,曾经只有一个人主要负责开发,但因为能力强,基本可以保证交付的质量,但后期逐渐加人,反而出现了一些麻烦,还需要前期的人来填坑,不仅影响进度还造成了浪费。

(2)人不行

人员能力不行,一直是很多甲方诟病的问题,总是抱怨乙方人员总是不能很好的实现他们的预期,诸如缺少基本的规范和逻辑、功能无法实现或者开发时间过长、文档撰写太差、沟通能力有限、项目管理能力有限等等。

其实,不管什么团队,我们都想要优秀的人才,但薪水自然要求也比较高,对于乙方,平衡成本之下,不可能都做到高端配置。

所以,乙方会根据甲方项目的规模、重要性、时间计划先后等因素,对多个项目的人力配备进行深入评估,招募和配置不同等级的人才。

一般一个团队配置1-2个高级人才就已经很奢侈了,另外再招募一些应届大学生、或者中专、培训机构出来的人才,这些人的薪资要求很低,既可以达到甲方对团队人数的要求又可以降低成本。这里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再合适不过了。

(3)人难管

频跳槽:

外包团队的人员离职变动在IT行业中可能更加频繁,有些人今天刚报到,可能三天后就要离职。

而这样的人员变动,影响最大的就是工作交接所带来未知风险,不仅需要花费时间去找到下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即便是找到了,人员还需要接手和适应的时间,整个周期下来,产品已经停滞两周了。那外包行业人员离职的主因是什么呢?

我总结两点:

工作苦逼没有归属感:外包项目一般都驻点在项目现场,人员工作地点不固定,常常更换,并且驻点时间往往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工作环境也由甲方提供的场所决定,好点的提供。

多头项目没有自我提升时间:特别是能力不错的人才,由于能力较强,单位工作效率和产出较高,而这样的人往往公司会给他安排更多的项目去做,有的人甚至成了救火队员,哪里项目有问题,就派到哪里,到处奔波,身心俱疲。

正所谓“能力越强,责任越大”,这个词在外包公司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长期这样,没有时间去自我提升,能力遇到瓶颈,不能与时俱进的更新知识,每天疲于应付项目,所以跳槽是迟早的事儿。

(4)不服管:

这个现象常常出现在甲方现场驻点开发的场景,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外包团队长期驻点,缺少激励,士气低迷,且领导不在身边,没有约束力。

所以经常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时娱乐,不认真工作;并且人员存在逆反心理,主观不听从甲方的修改要求。

这里的原因:主要是现场外包人员的个人绩效考核权利不在甲方,也就是工资不是甲方发,所以难以对其形成约束和激励。

沟通协作的矛盾

6. 异地办公

很多外包团队与产品负责人需要在研发过程中,针对设计、成果等进行不断的讨论、协作。

如果他们分属异地,即便现在有很多互联网沟通产品,也无法替代当面沟通的效果。有些产品仅靠几页草稿去开发,几个月后再看产品,质量可想而知。

所以异地情况,我们一般至少保证每周及重要里程表组织团队见面,确认每周及阶段性进展成果及下一阶段计划。另外,定期邮件往来、QQ、微信、视频等即时通讯手段给予辅助。

7. 沟通心态

有些甲方认为花钱后什么都不用管,应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乙方应全权负责产品。这种情况下做出的产品往往没有好的结果。

就好像把自己的孩子完全托付给别人寄养,几个月后的性情肯定是这个妈妈无法接受的。如果甲方在一些场合,以“上帝的姿态”做出过激的行为,可能会触犯工程师的尊严,引起乙方不满,甚至撂挑子不干。因此,保持一个“开放、平等、合作”的心态才是项目所必需的。

乙方的不主动沟通也比较常见。一种情况是甲方的需求有时比较模糊,乙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实施研发,不事先与甲方沟通。另一种情况是甲方对技术不太精通,有些问题可能乙方早就觉察到了,但因为怕耽误工期或者投入成本太高,一直捂着不主动提出,等到最后产品上线终于出了问题,那时候的损失就很难控制了。

8. 无效沟通

甲乙方的会议经常从早晨讨论到晚上,且非常激烈,但最终却没有结果,或者有结果第二天又推翻继续讨论。一来二去,既耽误了时间,又耗费了大家的精力。

所以在会议召开之前明确会议主题和目的非常重要,会议中一旦出现偏离,立即打断,必须保证整个会议的讨论朝着一个结果有序进行。

会后,形成会议纪要通告大家,重要问题最好签字确认,加强仪式感。虽然也会有推翻的可能,但至少在签字时,每个人都是报着对会议结果负责的态度。

三、甲乙管理机制的矛盾

1. 开发管理方式冲突

对于很多互联网或者SAAS产品,多采用敏捷的研发方法,迭代的速度要求也是相当高的,少则一周,多则两到三周就出一个版本。

而很多传统外包团队,依然更多采用瀑布式的开发方法,按部就班的输出需求文档、设计文档、项目计划、开发、测试,整个周期下来2个月之后才能看到成果,这时候也许市场早就没了。

我不是说所有项目都要敏捷,但有些适合敏捷的项目就应该坚持敏捷。有些文档完全不需要撰写,写了也没人看。直接出原型给开发,要比文档效果更好。

乙方自有的项目管理工具仅在内部使用,不向甲方开放共同协作使用,例如Bug管理、文档管理等。

所以,如果甲方发现软件某些问题,或者需要查看部分文档,还需要通知乙方接口人转达或者获取,非常影响协作效率。而且一旦遇到不靠谱的乙方,这些内部管理记录很多都没有规范的执行。

因此,作为甲方,建立自有的项目管理工具体系对产品推进有益无害,既可提高沟通效率,也可及时监督项目进展,发现问题。

2. 测试形同虚设

乙方对于开发完成的产品,常常不重视测试,甚至不做测试。开发完成之后,草草测试了事,或者直接甩给甲方,让甲方去验证发现问题。

这一点经常让甲方负责人恼火,一个版本要多次的验证打回,再验证再打回,劳心费力,既浪费时间又没有进展,完全充当了乙方的测试角色。

这里原因有很多,包括:

  • 乙方公司规模较小:专业的测试人员只配备1-2人,有的甚至没有测试人员,或者有其他职位的人兼职,测试水平较差。如果乙方承接的项目较多,人力资源有限,有些项目时间紧,根本来不及测试就提交甲方。
  • 乙方公司的开发理念重开发轻测试:有些公司领导依旧持有这种陈旧的思想,所以在招聘人员上,测试人员的数量和水平一直不被重视。而且,测试在公司的话语权和交付责任机制,并不是以测试为中心,出了问题也不会找测试问责,这也是造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

3. 内部管理不畅波及项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时乙方内部的不合理管理和派系斗争,也会波及到甲方项目。

例如:内部开发人员与项目经理分属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工作量结算或者内部KPI考核的矛盾;或者内部提交开发的流程死板,都会影响内部资源的调配和项目推进。

四、契约与人性的矛盾

虽然合同在法律上规定了甲乙方的责任与义务,但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特别是在中国,除了“一纸约定”去约束项目和规避风险,其实还有甲乙方的中国式关系、以及职业操守这样的灰色区域。这些我把它们归结为人性,也就是人际关系和诚信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主观喜好,这种喜好会表现在对合同执行的干预作用,执行好的项目可能会被人为破坏,执行差的项目可能会被“润滑”、或者调和改进。

1. 负面激化矛盾

  • 甲方的诚信问题:因为乙方在实施过程中,没有遵循“潜规则”,使得甲方主要负责人不满意,从而在项目验收时,故意刁难、延迟验收,拖欠款项。乙方随即暂停工作,使得项目无法收尾。
  • 乙方的诚信问题:因为乙方与甲方某位项目关键人关系不一般,且大包大揽,不问需求先承诺,甚至以虚假案例最终拿到项目,但之后发现没有能力承接,或者二次转包,最后做成了烂尾产品,即便关系好,合同上也说不过去。

2. 正面化解矛盾

人际关系和契约有时候不一定是激化矛盾,有的时候也可以化解矛盾,成为矛盾的“润滑剂”。

例如,在合同执行时,乙方对甲方不仅项目服务非常到位,关系也维护的很不错。之后甲方的需求因市场变化有所变更或者蔓延,这时候乙方因为人际关系,可能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会更多的承担一些开发;而甲方也可能因为人际关系,提出增补合同,追加投资。

再如,项目验收时,即便有一些产品瑕疵,因为关系好,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验收通过了,后期乙方再优化完善,不影响合同付款进度。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以往To B产品外包中趟过的各种坑的一个总结。

也许你会问,这么多坑该怎么避免呢?

如果你是甲方给你几点建议:

(1)不外包自己干

首先,想好外包的原因,是因为时间来不及、缺少技术、还是资金有限。

如果仅仅是想压低成本,不建议外包,这个思路做不好产品,特别是核心部分更不建议外包。如果是因为时间紧又没有技术团队,可以考虑第一个版本外包,后续自建团队接手重构迭代产品。外包是为了寻找专业的人做你不擅长的事情,而不是仅仅为了少花钱,这一点谨记。

(2)切勿贪大求全

MVP最小可交付产品的精益方法业界已经熟知,我就不在多说了。

对于传统行业创业者,贪大求全的错误还是会犯,在产品外包中,就更要避免。如果要做移动端,你不需要iOS、Android、微信H5全做,你可以先做微信H5,成本小流量多,可以很好的验证第一版。

(3)选择靠谱开发团队

首先,最好通过熟人关系,真实了解他们团队的能力及服务。其次,团队尽量选择和自己在一个地方,避免异地。

再次,外包团队要稳定并专门负责自己项目,不能被其他项目牵绊。最后,就是项目负责人以及开发人员要有丰富的开发经验等基本考证了。

(4)过程管理抓大放小

过程两头重点抓:

开始阶段要重点抓需求范围界定、和交互体验设计。需求双方一定要吃透,尽量不要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对于不确定的部分可以不放到第一个版本开发。

另外,建议输出高保真原型,并且对部分交互点给予说明。对于体验设计粗糙的原型一定要严格拒绝,重新打回重新设计,不能直接进入开发,要知道好的原型可以避免很多后期开发的风险。

开始阶段的项目管理模式要双方明确并严格执行,比如接口责任人、沟通机制、管理工具的选择等等,以便为后期项目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后期的验收标准、考核惩罚机制和验收执行要重点专注,验收标准尽量细化,覆盖产品功能、交互体验、服务、维护等多个方面,以及相关的考核细则都要在项目开始前明确,并写到合同中,以规避风险。

过程中间选择抓:

“若事无巨细,皆以身亲之,则所得至寡,所失至多矣”,所以中间过程仅作节点提醒和适度监理即可。如果事事亲为,一方面,分散注意力容易忘记重点,另一方面,要给乙方团队一定的自由度,手深的太长,会影响团队原有的节奏,也容易打击团队的积极主动性。

 

本文由 @包岩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说的挺准的,我现在正在接入外包,上个版本还是外包做的,老板不满意,现在本来有个虚拟团队的,人才也牛逼,老板不知道啥想法,选了外包。。。。

    来自广东 回复
  2. 敢为甲方说话的乙方产品,手动点赞

    来自河南 回复
  3. 敢为甲方说话的乙方产品啊

    来自河南 回复
  4. 过于真实,举报了……

    回复
    1. 评论需要个 点赞 的功能

      来自北京 回复
  5. 过于真实,很有点东西的

    来自广东 回复
  6. 感觉写的不错,想问下笔者是否有共享出行这一块的外包的资料信息

    来自浙江 回复
    1. 呵呵,感谢评论,不好意思,暂时没有共享出行方面的,主要做的b端比较多,c端产品做的少

      回复
    2. 可以试试咨询深圳美达,这家公司人多,技术人才也牛逼,开发速度项目管控都很棒,可以找他们谈谈。上个月才去过他们公司考察,可惜老板还是选择了其他公司,美达报价会略高,原因前段我已经说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