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寻找产品突破口:产品规划和概念设计实战解析
当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先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实际行动。
各位好,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时期,无论怎么解决问题,都会被问题拖着走,不断执行,却得到不好的结果,处于被动阶段,这很有可能个人瓶颈期或产品瓶颈期到来。
今天要讨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去寻找突破口。
内容包括三部分:
- 当遇到棘手问题时,有没有一种通用性的产品解题思路;
- 介绍从上到下的全局观设计思路-产品规划;
- 介绍从下到上的创新型设计思路-概念设计。
一、解题思路
可以回想下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思路是怎样的?举些例子:「比如当某个模块“点击率”下降了,我们处理的思路是怎样的?」
1. 思路一
通来说,我们会拆解,点击率下降了可能存在的原因,并在可能性较大的地方尝试和验证。
- 样式问题:可能修改了样式,多几个样式进行A/B TEST对比;
- 内容问题:可能内容下发「质量」下降了,调整内容逻辑;
- 位置问题:可能内容位置变了,调整位置;
- ……
我们还能拆解出许多原因并定位和验证。这种思路框架是:看到问题 -> 解决方案 -> 拆解 -> 验证。
2. 思路二
再来看另外一种思路,先找到问题,判断哪些问题值得解决、有机会点,再来拆解和验证。
找到问题:根据“点击率”下降这个现象发散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让用户喜欢看内容,如何合理下发内容,如何让用户快速找到喜欢的内容?
判断机会点:判断哪些问题是现阶段解决后带来最大价值的……
这种思路框架是:发现问题 -> 机会点 -> 解决方案 -> 拆解 -> 验证。
3. 对比
有人会疑惑,一个点击率问题有必要么?当然,一般问题按照第一种方式很容易解决,也很快。以至于,很多人遇到问题,就会思维惯性走进这个框架,甚至工作越久越容易有惯性。
一旦陷入这种「问题—方案」的思维陷阱后,自己甚至没有意识,当在关键节点时错失很多机会。
我们来对比下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会有怎样的问题:
- 没有找到正确问题
问题比解决方案更重要,当没有找到正确问题时,所有方案都无效。
「点击率」下降只是现象,不是问题。
根据现象要发散出足够多的问题,才有机会找到核心问题,在大公司或大环境更加细化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少,找到正确的问题也更难。
- 单一路线执行,越来越窄
也是因为没在正确的方向,在不断拆解和执行方案A过程中,会导致引发问题B,问题B解决方案又会引发其他问题,导致解题思路越来越窄,在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更加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方案。
比如在样式A/B TEST过程中,发现A样式的逻辑有问题,去修改;发现样式不够多,去增加;增加的样式又有新问题……
- 陷入低效率执行,处于被动处境
被动的执行是因为没有跳出惯性思维框架。
当被boss不断提出新问题时,当被用户反馈各种吐槽时,当我们不断在写各种方案时,当我们高效的执行所有的方案却都得到好的结果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会处于被动的阶段?
4. 思维工具
提供两种非常实用又符合第二种思路框架的工具,分别是:
- 从上到下的全局观设计思路-产品规划;
- 从下到上的创新型设计思路-概念设计。
产品规划是全局的,站在项目的角度,需要分析数据、用户、市场等等,是从上到下的设计思路,适合在产品初期或成长期快速推进时的思路;而概念设计师则刚好相反,站在用户角度,尝试找到散点亮点,从而找到核心问题,是从下到上的设计思路,适合产品成熟期瓶颈期寻找突破。
两种思维模式都在不断的发散收敛,直到找到问题,才进行方案思考。接下来一步步拆解下这两种思路,可以根据步骤实际落地。
二、产品规划
之前有我有过一篇文章说明过产品规划如何做,里面的内容不再赘述,包括目的、框架等,这里将对每个部分详细展开和补充。(产品规划旧文请点击链接)
1. 什么是产品规划?
多半人提到产品规划就会拿出这个表格,什么时候完成什么需求,优先级如何,看似合理,但是问题在于这份表格很可能是短时间内拍出来的,缺少论证性,任何人提出质疑时都可能说服不了对方。
产品规划在于自我梳理和论证,前面80%的内容才是重点,路线图和表格只是结果。完整的产品规划应该包括:
分为两个大部分,数据分析、行业趋势、竞品分析、用户分析这几个步骤都是为了发现问题,找到核心问题和正确的方向;产品定位、产品策略、路线图是得到合适的方案。
2.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每个产品经理都会,那我们要得到什么?数据分析最终要得到的是y=f(x),从而发散出更多问题。
- y为现象;
- x为因子,可能是多因子;
- 函数关系f(x),该因子得到的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如何找到y、x、f(x),从中发现问题,常用的三类方法:
数据项趋势:
和竞品对比:
经验值:
举例1:留存的421。
非游戏类应用,次日留存应该为40%,七日留存应该为20%,三十日留存应该为10%
当低于这个值时,当三个值趋近一致时,分别代表什么?
举例2:PUSH活跃占日活10%~20%。
当高于或低于这个值,分别代表什么?
还有许多的经验值,需要慢慢累积和修正
3. 用户分析
当我们拿到用研部门整理的报告或者自己调研/访谈的资料,大多数的同学都只是看一遍后放在旁边,对产品几乎没有帮助,如何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有效的用户分析。
绘制体验地图,X轴为产品操作流程,Y为关键行为、想法&感受、痛点/问题、目的。
卡片聚类:将用户特征、用户目的、用户问题/痛点,写在不同颜色的卡片上,将相同特征、目的的相似用户用户聚类,分为几类典型用户:
再将同类用户的相似问题聚类,最终得到许多「用户群A1在场景B1遇到问题C1」。
4. 行业/竞品分析
行业趋势:
行业趋势要看大的方面,没有什么捷径。
- 关注行业报告:友盟、易观、企鹅智库、TalkingDate;
- 关注第三方数据飙升榜和相关新闻:酷传、蝉大师;
- 多玩APP,多写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要看细的方面,从信息架构、功能对比、更新日志得到产品策略,以便参考。完整的竞品分析应该包括:
- 竞品选择;
- 功能对比;
- 信息架构;
- 更新日志和数据趋势推断核心策略;
- 优化方案。
网上有比较多的总结,可以参考,不展开详细说明。强调下可以把更新日志和时间线结合起来看,有效得到竞品的核心策略(产品A1在市场环境下,采用策略B1,得到结果C1),帮助和协助我们得到更多问题。
以上,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发散许多问题,而从中确定核心问题还需要结合产品定位。
5. 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指的是产品的大方向,解决的核心问题,用户的认知,用一句话来表达:在场景A解决用户群B的C问题(核心问题),这就是产品定位。
比如摩拜:解决在城市中人群中,短距离交通中,用车流程和无车可用的问题等等……
产品定位结合上半部分的数据、用户、市场综合分析得到:
- y1=f(x1);
- 用户群A1在场景B1遇到问题C1;
- 产品A1在市场环境下,采用策略B1,得到结果C1。
产品定位还需要核心策略来落地,称为KEY POINTS,而KEY POINTS是结合之前数据、用户、竞品、市场分析下来的策略,接下来要做的几个重点工作和方向:
6. 产品策略
针对提出的Key Points,一个个论证。大致的逻辑是,列出你期望达到的目标,阻碍到达目标的的问题是什么(产品问题和现状),提出解决方案。
7. 路线图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根据规划的内容拆解需求list,并组成循序渐进的产品阶段,最终掌握整个产品周期的节奏。
8. 目标
设定目标可以有两种类型:
- 日活增长到X万,时长增长到X分钟;
- 完成A功能、完成B功能。
两种类型的目标根据不同阶段可以不同,以KPI为主的目标,多以数据导向,在快速成熟的产品中经常用到,而以OKR为主的目标,多以关键结果导向,在创新的产品中经常用到。但是两者最重要可拆解可衡量,让每个月甚至每周都能看到目标完成度。
三、概念设计
有人说经过了以上所有步骤和分析,但是仍然找不到答案,这时候可以试试产品workshop,多人参与进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Design Workshop 是 Google等很多业界顶尖公司常用的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国内许多优秀创业公司也在用这套设计方法。
Design Workshop 也是脑暴的一种,但是大大区别于传统脑暴,Design Workshop有明显两个特点:
- 结构化脑暴形式,最大范围搜寻产品可能性;
- 转化合适的方案demo,形成产品故事板。
我作为组织者在多个团队中不断试验,得到非常好的反馈:
- 享受创造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潜能激发,非常高效;
- 参与感:参与的团队成员沉浸在产品设计中;
- 作为组织者,带着问题,总会在过程中得到意向不到的答案。
1. 流程
先来看下Design Workshop 的全流程,比较完整的Design Workshop 会大概持续5天,每天大致2h,如下:
DAY1:
在第一天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基于主题的正确问题,为此会进行:
- 分享:通过专家分享和个人分享,更好的联想和发散问题;
- HMW:这个一种提问方式,是整个workshop最核心的方法,帮我们找到相对合适的问题,下面详细讲到;
- 整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从中找到核心问题。
DAY2:
第二天是基于第一天找到的核心问题进行分组脑暴,并通过THINKING HAT为后面方案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 组内脑暴:通过同一空间的限时脑暴(下面案例中说明方式),尽量发散出足够多基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全程无沟通;
- storyboard:将上百个解决方案整理成有逻辑的故事板,而此时脑暴的点将会用到;
- THINKING HAT:通过5顶思考帽,给出参考意见。
DAY3/4:
将DAY2中比较粗线条的storyboard,落实到原型中,考虑更多细节。
DAY5:
如有时间将制作高保真原型,进行后面完整的用户测试;如时间不允许也可邀请更多人或专家来评价workshop产生的idea,给出更多意见来判断是否落地。
……
2. Design Workshop核心理念
整个workshop过程是遵循发散 -> 抽象 -> 具体的过程:
「发散」:提问、头脑风暴,保证了找到正确问题,并且不会错过各种可能性和细节。
「抽象」:Idea 分类和完善,帮助我们整理出想法中的产品逻辑和需求解决方案。
「再具体」:方案设计,保证我们所有的想法和需求都能落地成为可见的设计。
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理念需要注意:
(1)HMW提问方法
HMW(How might we…)是一种科学的提问方法,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问题。HMW是一种心理引导,也是基本句式。
- 心理引导:在你遇到问题时,提供了一个可以据此思考的基础。并且每个措词都是一种潜在的引导
- 基本句式:避免问题太宽或太窄
我们来感受下HMW的作用,假设现在给到三个问题:
- “我们如何才可能做出更好的绿色条状肥皂?”
- “我们如何才能提高销售额?”
- “我们如何形成内容品牌和内容理念输出给用户?”
而我们知道这三个问题都不是好的问题,不是太窄就太宽,会导致开始方向错误。
我们通过HMW提问法来转化下:
- 通过“why”,让问题更宽泛;
- 通过问“how”,让问题更狭窄;
- 通过否定、积极、转移、分解等等方式转化问题。
对比下转换前后,当我们拿着转换好的三个问题将更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这样的工具并不能保证100%产出好问题,但它的确能让提问题过程更直观,并且帮助自我检测。
(2)THINKING HAT
我们知道在普通脑暴过程中,经常一人一句,给出的建议往往混乱和比较浅,当采用THINKING HAT方式提出建议的时候,每个人带上一顶思考帽时,能更高效给出有效且深度的意见。
这5顶帽子分别是:
- User Advocate(用户):喜欢或者不喜欢;
- Optimist(乐观主义者):列举优点;
- Pessimist(悲观主义者):列举缺点;
- Feasibility(可行性):在实际项目中是否可行;
- Idea Generator(点子大王):再基础上再进行拓展。
(3)基本原则
在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基本原则:
- 发散足够多HMW,直到找到核心问题;
- 过程中不做判断;
- 数量大于质量,在发散过程中,足够多才能找到亮点;
- 不要害怕借鉴别人的 idea;
- 图形化,尽量简洁,能画图就画图。
3. 案例
下面结合实际案例,看看整个过程。
(1)主题
「如何形成内容品牌和内容理念输出给用户?」这是团队在无数次讨论中,经常提到的问题,而根据我们之前说的HMW提问法,这是属于非常泛的提问,直接基于这个主题讨论时很难产生好的想法。所以我们先对这个主题进行what和how转化为合适的问题。
所以这次workshop的主题为「如何为用户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并让用户在资讯流有特色的体验?」这相对于刚开始的主题更适合讨论。
(2)分享和HMW提问
专家分享会从专业的角度提供思考方向,而个人分享则会分享好的体验,都是为了更好的联想和发散问题,所以在边听的时候其他人都在写出更多的HMW。
最终在得到上百个HMW,其中不乏有非常多的高质量问题。
(3)HMW找到核心问题
在上百个HMW中,一次workshop最多讨论3~4个核心问题,则必须先将问题整理归类,结合用户体验地图和分类,最终确定核心问题,并开始分组进行讨论。
(4)组内脑暴
在有限的9min中,每3min每个人需要产生3个解决方案,每3min则将自己的方案轮流传给其他组员,继续下个3min(轮传的目的是借鉴),这样在9min内至少产生27个解决方案。
再基于至少27个解决方案,需要组成逻辑通顺的storyboard,如果3组人员都完成至少会有81个解决方案,3个完整的storyboard。而他们分别的storyboard名称有的是「即刻成群」、「再靠近一点点」、「通道算法」,画龙点睛的名称让人一看的名字就能知道大概storyboard的方向。
(5)原型制作
在嘈杂的讨论氛围中,得到了粗线条的storyboard,需要各组进入封闭安静的空间思考方案细节。
(6)专家解析和THINKING HAT
在完成完整的方案后,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邀请到公司的专家解析,再邀请更多人进行THINKING HAT 给解决方案全面的参考意见。
(7)用户测试
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制作高保真原型,撰写用户测试脚本,从用户角度更真实的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8)得到结果
在结束了完整的workshop中,会出现2种可能性。出现有效亮点方案,这是很好的结果,赶紧落实并数据验证。但如果没有落地方案(是常常会出现的),那workshop还有意义吗?仍然有。
- 在workshop过程中,无数次发散收敛,总会有某个点激发了组织者或者其他人的某些思路;
- 在后续解决问题中,这些一个个的散点也会被用上;
- 因为更有参与感,后续推进问题的阻力会更小。
全过程之后,与传统脑暴对比下,Design Workshop优势明显,多个团队尝试后高度评价,强烈推荐的工具方法,他更应该简化后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更科学高效的解决复杂问题。
- 传统脑暴:来,我们脑暴吧!没有意义的发散,没有任何辩解;没有结果输出,开完会就散;
- Design Workshop:高效有意义发散;结果可执行;参与感。
四、结尾
回到文章开头,当我们拿到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拆解和解决方案,在没有找到正确的问题时,这会导致错失很多机会。跳出「看到问题 -> 解决方案 -> 拆解 -> 验证」的思维惯性,先找到问题,判断哪些问题值得解决、有机会点,再来拆解和验证。
结合产品规划方法和概念设计的方法,有效帮助形成发散收敛的产品设计思路,高效解决棘手问题。
作者:WinsonL,知乎:WinsonL,微信公众号:WinsonL,美图科技产品经理,成长焦虑人群的其中一员,用实例干货分享思考和经验。
本文由 @WinsonL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文章格式就已经很牛逼了。内容值得我们新人参考,但是落实起来有一定难度,部分需要公司资源、流程支撑。
HMW找到核心问题小节中的用户体验地图是指什么啊?
横坐标:用户操作流程 纵坐标:特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