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天朝”做产品!

24 评论 6520 浏览 14 收藏 12 分钟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做产品的经验,来与大家聊聊在“天朝”做产品有何不同,又有何弊端。

前两天,我所在公司的领导安排了一项任务,给前来面试的萌新产品经理准备一份面试、笔试的题目,我想了想,列了如下几个题目:

题目1:平常用的比较多的APP有哪些,列举至少五款,并分别说明对应的用途?

题目2:你觉得支付宝中,哪些功能让你印象深刻,解决了你的什么问题?举二个例子说明。

题目3:平常的支付手段,现在比较常用的,就是支付宝和微信,以你对两款软件支付的理解,你更倾向于用哪一个,理由是什么?

拿去给领导看的时候,领导说,这题目不行啊,太发散了,要弄点基础的,比如要如何做需求调研啊,写需求文档需要注意什么,原型设计时的动态面板有哪些用法……我无奈的点点头,转身离去——

不知在各大公司工作的各位产品大汪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天朝的大多数公司做产品,都有一种很强烈的束缚,在各种既定的框架内做事,在各种既定的流程内做事,长此以往,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好像是成长了,进步了,学到东西了,其实是我们的思维固化了,这个就是对的,那个就是错的,再难以接受新的东西。

天朝产品紧箍咒之定框架

一份需求文档中,要包含哪些要点?要有引言、项目介绍、需求说明、用例说明、非功能需求……

原型设计时要考虑哪些要素?为实现产品目标而设计,要考虑场景,要考虑交互体验……

平常用来画流程图的工具有哪些?Visio,Xmind,Edraw……

……

作为一个产品汪,你需要懂得很多,比如写需求文档的时候,一定要写一段模版式的引言,没有就不行,为什么呢?格式要求!你在画原型的时候,心中要默念:为实现产品目标而设计!嗯,要场景!嗯,要用户体验!这些是我们做产品的初衷吗?记得小学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交代,要先在稿纸上写一遍,然后改正,等改正完了以后,再写到试卷上!哈哈,每次我都是在试卷上一气呵成,然后直接交卷。

我所理解的产品经理,就是单纯的一个设计师,就是那个想把心中想到的,大脑中浮现的那个产品、系统、软件设计出来的角色。这个也才算是驱动一个产品经理一直向前追寻的原动力。一个会写需求文档的人,一个会画原型的人,是不是就可以是产品经理呢?前几天,还有一个门外的同事问我,这个axure好不好学的,我也想转产品。我就很善意的笑了笑,这个挺好学的,一打开就会。

我们在为“产品经理”制定一个又一个的框架,告诉他们,你们要会这个,要会那个,等这些都会了以后,宣布:恭喜你,你已经是一个产品经理了。这样的“产品经理”,现在市面上好像也挺多的,而且要价还不菲哦!当然,等面试过之后,等他实际进入工作以后,我们惊喜的发现,他在这个“框架”内,的确表现良好。

天朝产品紧箍咒之定流程

请你描述一下需求调研的流程:

嗯,先准备,然后去聊天,聊天的时候,要注意引导用户思维,要把用户说的记下来,最后要形成一个成果给用户签字画押,齐活!

………

做需求调研的时候,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时候让用户签字,什么时候搞需求评审,一板一眼,各种流程,各种规则,各种要素全部都有人总结好了,在这个平台上只要很方便的搜一下,各种很专业的讲解和分析就都出来了。

看一看,学一学,我们是不是就是产品经理了呢?

记得我第一次去现场做用户的需求调研的时候,当时一脸懵逼,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干啥,但是呢,当用户开始讲自己的要求时,我马上就知道自己该干啥了,因为我的脑海中已经模糊的浮现出一个系统的样子,我抓住机会,开始跟用户确认,这个流程要怎么判定,这个判定采用这种机制是不是可行……

等一次沟通下来,这个系统的大体功能已经基本明确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的再次确认了。

好吧,我走的好像是野路子。不过我私自认为,一个人适不适合走产品这条路,源自他自身是否具备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看到一个功能设置,可以想到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弊端是什么,然后再嵌套这个功能所镶嵌的场景,原来在这个场景下,确实这样设计的性价比是最高。所谓的什么流程,步骤,都是辅助性的,如果真的通过这些去选拔一个产品经理,对选择的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损失吧!被选择方,损失的是本来可以做其他事情而可能获得的更多收获。选择方,损失的是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的名额。

天朝产品紧箍咒之定思维

我所在的公司,之前曾经招进来一个有研发背景的资深产品经理,偶然有一次看到我在读一篇《痛点、爽点、痒点都是产品机会》的文章之后一脸崇拜的说,是梁宁老师的书!

我听到之后颇感意外,意外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他对作者的崇拜超过了对作品的认知;另一个是他居然没有就作品中的观点和我展开讨论,按理说,碰到这样的机会,是一定要切磋一番的,但是并没有。

那么,我形成了一个结论:他已经照单全收了这本书中的全部理念,这本书中所讲的观点,他全部认同,换句话说,这本书他“学”完了。既然如此,也就见怪不怪了。当然,我并不是否定这本书的价值,而是认为,我有我的思维方式,她有她的思维方式,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即便事后确认对方说的都是对的,那我也该提出点疑问来才对吧。

由此,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可能越是“资”深的产品经理,他的思维方式也会表现得越固化,越难以接受新的理念。当然一方面是由于产品体制变大所限,就像那些经典电视剧的续作一样,越往后越不好看。但是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在既定的框架内部思考,用既定的流程来完成任务,而不再用产品应该有的方式去创新!特别是在天朝这个重“团体”轻个人的氛围当中!

我们的思维已经固化,或正在固化,公司的制度和框架,前人工作中总结出的流程和规则,不断的引导着我们的思维向固化转变,在重视“团队”的大背景之下,我们不得不向“团队”文化屈服,不断的削平自己,以便更好的融入团队,比如,领导会向我们推荐诸如此类的文章:怎么和研发更好的沟通,更有效率的沟通,更加友善的沟通。

因为只要稍微闹出点不太和谐的风格,马上就会被各大媒体、平台转发,接受道德拷问,比如之前那次策划和程序持刀对立的场景……尽管,“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初始的时候,是崇尚个性的,是崇尚自我的,但是实际上这些棱角早已被悄悄的包装起来了。我们裹衣前行,只为看起来过的还不错,从而越来越像一个“产品经理”。

我个人觉得,当一个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到达这一步以后,产品之路也就该戛然而止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的事业也随之终结,可能恰恰相反,他的事业才刚刚步入了高潮期……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锤子科技的消亡深感痛惜,因为它不止代表了一家企业的消失,更是代表了一种精神的挫败,在天朝的挫败。而这种挫败,恰恰在天朝是普通人很难承受的。

嗯,是到了该亮观点的时候了。在很多场景下,我们既需要展现自我,也更需要保护自我,所以有时候呢,也不得不藏起自己那点点孤傲的产品思维,用既定的框架和既定的流程伪装好自己,继续前行。说不定未来有一天,我们也会遇到崇尚自我的表现机会呢!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奋斗在产品岗位上,但却无法一展所长的产品汪们!与君共勉!

文章末尾,提一个小问题:如果一个产品经理被倒逼着,去学习了前期销售的业务知识,或是学习了后期程序研发的知识,那这个产品经理是不是就变得更强了吗?

 

本文由@瓜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要快乐

    来自重庆 回复
  2. 第一次看到会思考的产品了,个人观点产品需要更广的思维和超前的想法,不然循规蹈矩只满足当前的工作效率是改变不了什么的,一个连质疑都不敢的产品我觉得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文中所谓的“天朝”恰恰也是我们当前的问题没有创新没有改变,只知道做标准化的产品只能被淘汰,可能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乔布斯一样的产品,但连自己的想法都没的产品我觉得跟死鱼没有任何区别。

    来自浙江 回复
  3. 写得太肤浅了,权当作者是吐槽吧。要知道,标准化能提高全员工作的效率,产品经理不是乔布斯,是要从不断的妥协、沟通协作中成长的。加油吧。

    来自广东 回复
  4. 作者说的“天朝”啥意思啊?(读完有点模糊)泛指大部分公司吗?还是指北上广这些地域的公司?或者说的是特定的公司(大,小) ➡

    来自湖北 回复
    1. 可以笼统的概括为我大中华。当然,少部分公司除外,比如腾讯。

      来自浙江 回复
  5. 我挺认同楼主的观点,因为我是一个野路子,没有受过正统的专业PM培训,在现在的公司待了2年,是公司的第一位产品经理,很多时候都是靠着自己的坚持。感谢公司领导并没有用这个职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我(but 他们也不懂,哈哈),领导只看重结果,即使你的PRD和原型做的再漂亮,达不到领导想要的效果那都是白搭。

    来自广东 回复
  6. 我是准备入行的产品汪,做过一个小的社区项目,能请您请教一些产品问题嘛。vx:will_0429

    来自北京 回复
    1. 如果不涉密的话,不妨就在这里发出来讨论一下,请教谈不上,我也是在自我修炼中。

      来自浙江 回复
    2. 可以加个微信一起学习吗?

      来自北京 回复
  7. 捅你小屁股 ➡

    来自山东 回复
  8. 所谓框架、流程,都是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或者自己工作的效率,更或者与他人协作的综合效率。至于思维的禁锢没啥可评论的 😐

    来自北京 回复
  9. 认同你的核心思想,但不是因为举的论点,而是我从从业以来接触到的所有事情,实践得来的反馈都告诉我,条条框框只是为了提高效率,产品核心价值还是在与对用户价值、商业价值整体的把握,让公司能在活着的基础上给用户/客户创造价值,多方共赢

    来自浙江 回复
  10. 最近在做一个政府内部项目,发现的确是这样的。

    来自浙江 回复
    1. 同行

      来自浙江 回复
  11. 看到文章题目,还以为作者在国外工作过,一脸憧憬的想过来学习来着。。。

    来自辽宁 回复
    1. 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虽然我对欧美的产品思维也有一定了解,但并没有亲身经历过,不过这也是我的兴趣之一,后面我会就这块尝试做一些对比

      来自浙江 回复
    2. 解释解释天朝的意思, 😐

      来自北京 回复
  12. 因为同事看到书名的反应,你感到意外,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由此你发现一个现象,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先不说你得出的结论与现象是否合理,仅从同事的反应你就能得出他的内心吗?
    他是否真的是崇拜?即使是崇拜,所有你就能得出他更重视作者而非文章?为什么看到你在读这本书就一定非要和你讨论切磋呢?然后你就知道他把书本全盘吸收?进而得出越资深思维越僵化的结论?
    是不是太偏颇了?

    来自四川 回复
    1. 准确点说,应该叫引出我的结论,因为结论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件小事情也是作为一个佐证,就像你看到我的观点,然后提出异议一样,我觉得这个才是正常的。当然,通过这件事情来得出结论,确实有失偏颇,但终归是要形成一个结论,这样才能在日后加以验证,是不是呢?既然我能这么写,那至少可以断定,我已经做了一些验证,只是过程较冗长,恕不能全部体现在文章中了。

      来自浙江 回复
  13. 事实并没有那么糟糕,但是为了支撑文章论点,不得不呈现得很糟糕

    来自上海 回复
    1.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法估量的,肯定不会对问题置之不理的,总有自己的办法。只是希望能唤起大家爱上产品这个行当的本源渴望。

      来自浙江 回复
    2. 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产品会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最后的成品未必和当初设想的一致。

      来自北京 回复
    3. 您说的很对,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可以加微信一起学习吗?微信号 l5600201789

      来自北京 回复
    4. 确实没这么糟糕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