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观禅修悟出的产品哲学

0 评论 3253 浏览 4 收藏 11 分钟

进入正题前,首先谈谈题目,这个不是标题党,而是我个人在印度十天Vipassana禅修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对产品的一些想法,不涉及具体的产品设计策划的方法论,欢迎各位看官拍砖。

首先介绍下Vipassana这古老的印度禅修方法,该法自释迦牟尼开始,由历代老师代代相传。内观的意思是“洞察事物究竟的实相”,此技巧无宗教派别之分,是透过对自身内在的实相观察来自我改善的方法。将专注力有系统依序地集中在观照身体上的感受,从而体验身心运作过程持续不断交接所造成的相互影响,身心两者密切互相关联。——来自维基百科

我在十天Vipassana禅修过程中,比较特别的是它要求学员除了指导老师不能和其他人有交流,包括眼色交流,不杀生(包括蚊子),晚上9点左右熄灯,早上4点左右起床,没有晚餐,10天课程包食宿,不收费自觉捐献。在前三天主要是学习如何观息,后面六天则开始将注意力扩大到全身的每个地方。对我来说,比较有挑战性的是在后面六天在冥想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势的不变,并平等地观察自己涌现出来的一切感觉和想法。想入非非与脚部的疼痛相互交织,这可以说是肉体和心灵的磨练了,那时候,“信道”是我最常想到的词,而从中关于产品设计策划的想法,关键词有三个,分别是——觉知、平等、慈悲。

⊙与其相信用户告诉你他要什么,不如靠自己的对产品的觉知——用户观察为先不一定正确

⊙平等地去看待假设,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保持对他人的同理心

⊙以慈悲的态度对待用户,人性化的设计——决绝被动的用户黏度

以上三点产品哲学的建立基础是:

⊙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意识,意识的形成是在极短时间内无数潜意识并行涌现的结果(人工智能的基础——人的思维模式依靠感知而不是计算);

⊙大脑的信道资源(注意力)有限,人只能觉知到意识的极小的一部分(如同海面的一小块冒出的冰山);

⊙外界的环境和思维定式将很大程度让人觉知不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冰山一角下庞大的主体)。

根据古代梵典,一刹那者为一念,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在一刹那中已有九百(生灭)个变数,如果按一秒钟四个弹指,那么一秒钟就有240刹那,216000个变数。这里不是要定个标准,主要是让大家对极短时间有个了解。

1、与其相信用户告诉你他要什么,不如靠自己的对产品的觉知——用户观察为先不一定正确

这里估计福特会从大家的脑海中弹出来说他不要一匹更快的马,用户很难告诉你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方面,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预先推断的知识来完成产品本身的需求,通过预测用户可能的反应,探索对用户的假设,找出共有的因素,从而弄清我们产品对用户的承担是什么。这里推荐大家不妨看看知名用户体验策略专家Stephanie Troeth的一个非常新颖的方法论——为多层面用户而设计——有效探索对用户的假设

而另一方面,不仅通过靠自己对产品的觉知,对自己的觉知也有助于对产品细节的把握。
用户观察本身有一定的价值,但更多是在检验产品的价值体现出来,而产品快速上线和迭代的客观要求可能也无法满足用户观察为先。

在Vipassana内观禅修过程中,我能通过观照身体感受从而体验身心交互的过程,通过观照鼻子到嘴巴这块小三角区域,我甚至可以察觉到两个鼻孔进出空气的量是不一样的,通过长时间观照自己手臂,我发现他竟然“消失”了一段时间。
老师说,通过内观,能有助于提高人对内对外的敏感度,但这不意味着要刻意抱着什么目的进行禅修,时机一到,自然有灵感的。

这里我想引用孔子《大学》里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平等地去看待假设,它们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保持对他人的同理心

在团队讨论中,无论是对产品需求,还是设计上的细节,我们都是基于大量的假设来进行的,很多时候甚至我们自己也没有察觉,我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个层面,从运营的角度或者从设计规范的角度出发,所得的结论往往是有区别。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团队成员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我们都是综合了这些信息来进行判断的。
第三点,每个人所作出的判断对自己来说都是重要的,不要轻易的否决他们。
第四点,假设本身的有效性是会随着用户场景或者大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但是固定思维会形成阻碍。

“平等”(equality)老师一直所强调的一句话,保持对一切涌现的平等态度是Vipassana的核心之一,否则很容易陷入白日梦般的兴奋中,或者成功学里面常用的自我催眠。同理心是同情心的进阶,这意味着你不仅要同情对方的不足,还要设身处地去理解对方的做法,这是沟通的基础。

在小乘佛法里面,我执是痛苦的根源,而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我执也是大忌,迷失了自我的人是做不了好的产品的,功能经理常有,产品经理不常有。前者纠结于产品功能需求排期,后者围绕于用户体验精耕细作。
一个年薪只要求1块钱的产品经理往往是很好的产品经理。

3、以慈悲的态度对待用户,人性化的设计——拒绝被动的用户黏度

用户黏度有两种,一种是熊吃蜂蜜,另外一种是蜂蜜黏苍蝇,前者吃完就走,下次有机会的话还会再来。后者吃撑了也难走,往往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挣扎出来。

现实中有些运营商或者开发商通过垄断某些渠道,从而让用户不得不用自己的产品,但在用户体验上却没有下功夫,这是一点。

而更多的产品经理通过把握人性的弱点提高了产品的用户黏度(这里不点名),但用户本身是否会因为使用这个产品而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方面却甚少有产品经理来考虑。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忽略产品本身商业诉求,但起码的原则在于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差,比如去掉不必要的广告骚扰,真正价值的推荐,防沉迷系统等。

十天内观禅修的最后一天,我们学的是与Vipassana有所区别的Meta Bhavana,这里是一种慈悲观,将自己从内观课程中发展出的纯净善念与一切众生分享,慈悲型的产品经理太少见了,谈到设计人性化的人不在少数,但极少是从慈悲的出发点来的,那种功利性的人性化设计往往只能停留在数据层面,缺乏一种灵性。所幸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设计规范来尽可能避免人性化缺失的问题,一个相对封闭的产品系统框架无疑有助于对人性化设计的大方向性的把控。

什么是人性化的设计啊,我的看法不单是产品好用,符合人机交互的原则,也要对用户施以慈悲。他就像用户旁边的一个朋友一般,友直(不忽悠用户),友谅(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友多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失个性,始终关照着用户。

觉知、平等、慈悲——这就是我在十日内观禅修中领悟到的产品哲学,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之前有个行业前辈告诉我,好的产品经理是慢慢修炼出来的。而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最后引用微信的一句话: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这其实也蛮值得玩味的。
本人微信ID——cloudaddy 欢迎交流。

来源:腾讯大讲堂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