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产品经理之路,回顾与再出发

36 评论 14017 浏览 164 收藏 17 分钟

3年,对产品经理而言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多数产品经理会进行一次新的规划。笔者亦是如此,面临职业再出发,笔者将对他的职业生涯进行回顾思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6年的时候我心理学硕士毕业,当时非常地迷茫,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在找工作的时候,恰巧遇到一位互联网行业的高段位玩家,对方建议我从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随后我在没有任何互联网经验的情况下,硬着头皮到处投简历面试,最终几经波折踏上了产品经理之路,当时我写了两篇文章叫《用一年时间,从彻底的门外汉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上篇) 下篇)》。如果从那时算起,到今年6月份,差不多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了。

这一次我把主题定义为「再出发」,为什么我把它叫作「再出发」呢?

因为三年前选择产品经理这条道路的时候,我是半被迫的——自己需要找到一份有一定前景而且体面的工作,产品经理是当时我所知道的最优选择。

至于选择什么方向的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到底适合我吗,以及去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等等这些核心的问题,我都没有过太多的思考。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找到一家不错的公司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买方市场”下,我并没有太多的主动权。

而如今已经三年过去了,在产品的岗位上我已经完全地成长了起来,处理各种工作时也是胸有成竹。再加上我有比较完整的“从0到1的产品经验”、“比较好的漏斗模型的优化经验”,去一些特别好的公司虽然还是有难度,但去一些B轮到C轮的公司还是问题不大的,基本上可以拿到一些不错的OFFER。

所以这一次围绕「再出发」这个主题,我主要写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 第一部分是我对自己三年产品生涯的总体回顾;
  • 第二部分是本次求职的几点心得;
  • 第三部分是再出发路上的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我对自己产品生涯的总体回顾

我将自己的三年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执行产品经理」(半年时间)、「功能产品经理」(一年半时间)以及「行业产品经理」(半年时间)。下面我会逐一讲一讲:

第一阶段:「执行产品经理」

这个阶段是我刚入行的前半年,虽然当时我也叫做「产品经理」,但确切地说更像是一个执行经理。我自己的产品思路非常混乱,更多的时候是上级安排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对于产品的关注点也更多是在体验和设计层面,对于产品的商业模式、战略规划等思考甚少。当时我把很多心思花在了「如何撰写出漂亮的产品文档」、「如何画出优雅的交互稿」、「如何绘制高达上的流程图」上,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完全就是一个愣头青。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刚接触「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不久,对于很多事物都感到很新鲜,一心地想学习。但是都是一些较为表面的东西,有种囫囵吞枣的感觉,缺乏对这个岗位或者说整个行业的整体认知。

这个阶段大概持续了半年时间,虽然也做出了一些业绩,但整体是“挺瞎的”。

第二阶段:「功能产品经理」

这个阶段的我大概地清晰了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和相应需要的能力,开始对于产品有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不同行业的产品也开始有所关注,对于竞品的分析也会更加深入一些。

但上述这些更多的是局限在功能层面,我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去分析一些体验、功能不错的产品,却对行业、赛道等大方面缺乏通盘的思考与判断。

这个阶段特别像一个功能性的产品经理,持续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这个阶段的我在团队的管理和影响力上也比较弱,懂得了一些产品流程和管理方式,但是在内心深处并没有主动帮助他人成长的动机和意愿,在团队管理方面的思考也比较薄弱。

第三阶段:「行业产品经理」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行业产品经理。就是不再把产品的重心放在细节体验和功能上,而是能够从行业的角度对产品进行理解和思考。

前段时间我和一位蚂蚁金服的产品专家聊天,对方也提到了「行业产品经理」这个概念,为什么?

他的理由是「产品经理」是一个新生的岗位,历史很短暂、未来也是扑朔迷离,谁能保证几年之后这个岗位不会随着互联网的浪潮的褪去而消失呢?

而把自己定位于「行业产品经理」,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从行业的角度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思考,工作的动力也是去深入地打透一个行业,而非简单地做好产品就够了。产品上下游的各个环节、产品所涉及到的各方资源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行业产品经理」。

这个阶段在我身上大概有接近一年的时间,这个期间我也写了两篇文章,分别是《高级产品经理常用的七种思维方式》《高级产品经理必备的6种核心能力》

第二部分:本次求职的心得与感悟

刚毕业求职产品岗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痛苦——去十个公司,九个都会拒绝,剩下的那家差到我自己也不想去。主要是当时没有任何产品经理方面的经验,纵使我准备大量的作品和资料,想要找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也还是非常困难。

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我已经有三年完整的产品经理的经验了,而且有比较好的从0到1的经验,所以我这次总共面试了五家公司,其中收到了四家的Offer。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我选择了一家上市公司。

坦白地讲,这次找工作的顺利也是有点超出我预期的。因为之前换工作大多会有些迷茫,而且想要去的公司不一定能够顺利进入,中间总是会有一些波折和反复,而这次的基本上都很顺利。

这次的顺利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两部分原因:

第一部分是的确在过去的经历中,我有比较完整的产品经验,也建立了自己的自信;另一部分原因是这次找工作也是我想得最清楚的一次,我在去面试之前对于自己的工作履历以及可能涉及到的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下面我简单说下这次求职时的几点心得吧:

1. 找工作前要先对自我进行总结和复盘

之前找工作,写的简历总是有点像流水账一样。而这次找工作之前,我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对自己进行解剖和复盘,深刻的总结了一下我之前的工作,并思考了如下问题:

之前的工作中我到底做了什么?其中有哪些亮点?有哪些能力是可以进行迁移的?当时所形成的方法论有哪些?之前的工作经历与现在所要面试的岗位之间有什么关联?等等。

同时,我把BOSS直聘和拉钩上一些高阶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都搜集了一下,针对性地对简历进行了修改。完事后又找了一个关系比较好的猎头帮我对简历进行了二次修改。

所以,这次的简历我认为自己写的是最清晰的一次,而我对于自己能力的认知与判断,也比之前要清楚很多。

2. 对于自己的核心优势部分要能够清晰的表述

企业在招聘人的时候,会同时看很多简历,所以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比如:我的简历中会写到“拥有完整的从0到1的产品经验,并且将产品的付费转化率从起初的3%,提升到了现在的15%以上”。

在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绝大多数的面试官都会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相应地我又会将其拆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地去讲我在每个阶段是如何思考、如何做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我也都会提前思考清楚,并且在面试时给出有说服力的表述。

之前我在描述自己优势时,总是相对比较空泛;而这一次我在思考自己的每一个优势时,都会想清楚我能通过什么样的数据和案例证明我的优势——这一点很重要。想清楚之后再表达,给人的印象也会清晰很多。

3. 对于公司和行业要有清晰的认知

之前找工作的时候,我对这个也思考得比较少,但是在经历过几家不同阶段的公司之后,我逐渐清晰了自己对公司的认知。

这次我对自己的求职期望是:

①尽可能地选择B轮以后或能盈利的公司。因为B轮以后的公司在业务上基本有了自己成型的模式,同时在资本寒冬下抗风险能力也较强一些;

②尽可能地选择赛道比较宽的公司,比如相较于心理服务,医疗服务就是一个更大的赛道。大的赛道往往聚集的资本较多,前景也更为广阔;

③尽可能地选择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积淀和积累的公司,当然这个一般是去了才知道,对于内部管理混乱的公司坚决不去;

④不去创业团队,因为我已经在创业团队里历练过了,而且做得还不错;

⑤不去996的公司。

在找工作过程中,有家天使轮的公司给我开出了很好的条件,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自己已经在天使轮的创业团队里待过了,体验过这个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各种曲折。

第三部分:再出发路上的一些思考

1. 找适合自己的公司比找好的公司重要

之前看一本创业相关的书,上面的一个观点我特别认可: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坦白地讲,我们选择做产品经理、选择在互联网公司工作、选择在大都市里打拼,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刚毕业时,我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去考公务员或者去大学里面当老师,在我看来,那样既定的人生将毫无乐趣。

那么现在呢,我倒反而能接受了,去做公务员、去当老师,也是一种生活呀!既能工作、又能兼顾家庭,没什么不好啊!

但是我后悔了吗?没有。

因为如果不出来打拼,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知道自己在商业社会里能走到什么样的高度。如果我真的再外面再打拼个五年,都未能有任何成就,到时候我大概会去读博。

所以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其实也就是选择了这个公司所给予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认同这家公司的文化与价值观?是否愿意长期与这里的人进行相处?这个地方是否让我们感到温暖?除了薪水之外,这几点也很重要。

2. 身体是一切的基础,健康的身体大于一切

这几年我最大的生理感受就是: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还未到30岁,却在很多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

之前读书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会在操场上跑上半个多小时,身体素质特别地好。大学毕业体检,我的脉搏跳动在45次左右/分钟,相当于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

现在工作几年下来,平常除了上班就是吃饭、睡觉,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运动了,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差,季节变化的时候感冒一次都很久才会好。看到身边的同龄人身材逐渐发福、发际线越来越高,突然对「岁月不饶人」这句话多少有了点体会。

所以这次找工作,我会特别的询问对方是否是996的作息,如果是则坚决不考虑。不说让工作与生活平衡,我现在至少要做到身体和生活平衡!

现在每天下班后,我都会跑到健身房去运动一个小时,最近的身体状态感觉在慢慢恢复!

3. 结交几个挚友,人生路上多欢乐

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本书: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收到书时我特别感慨,为什么?

因为我已经好久没看过这么具有文学气息的书籍。

犹记得在大学时,阅读的涉猎面特别广——各种哲学、历史、地理、经济都会拿来读,虽然当时的理解能力有限、大部分的书都看得是一知半解。但是这种学习知识时的愉悦感却成了我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但是自从毕业后,我几乎就再也没看过与工作无关的书籍了,好像与“钱”无关的事情都统统不关心了。

这次收到这位朋友的书,让我非常感慨,因为他本人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艺青年,而且还是位帅哥。所以有时候想想,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没日没夜的工作,除了单调的生活之外,多结交几个与众不同的朋友,人生路上或许就多了很多欢乐!

好了,再出发的一些思考就先写到这里,2019年,希望各位同行在产品路上也一路顺风!

#专栏作家#

旺仔九号,微信号:Jackaniy(添加请说明来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心理学硕士,服务电商类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2022年看你的文章,也是挺有共鸣的

    来自浙江 回复
  2. 作者很优秀啊

    来自广东 回复
  3. 写的很好呢,谢谢作者的分享

    回复
  4. 我现在的就是初创公司,内部各种混乱,刚刚入行还没人带,每天都在自我否定当中

    回复
  5. 文章写的很真实,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自己入行两年,从运营到产品,都是野路子混的,感觉还是懵懵的,要及时复盘,向您学习~

    来自上海 回复
  6. 感谢分享,最近正好打算重新换工作。目前的公司感觉已经没有成长的空间了,研发的产品永远都是止于研发,没有资金和能力去推广和运营。希望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入行一年多,没有人带,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所以还是有点心虚。

    来自浙江 回复
    1. 我刚换了个运营了的工作,虽然在这内容运行折腾了3年了,但是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体现。都是靠自己一点点玩,也没领导带,现在突然要负责相关项目和带领个小团队,瞬间感觉满满的负能量,一直在自我否定,入职一周了,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真的心态爆炸,完全被阻击了。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来自安徽 回复
  7. 兄弟,你对产品的交付成果能力怎么评判?

    来自山西 回复
  8. 经历有点相似

    来自四川 回复
  9.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老板一定是把员工当机器的,但是我们自己要给自己做好保养。

    来自浙江 回复
  10. 感谢分享

    来自北京 回复
  11. 写的很真挚,希望你越来越好!

    来自重庆 回复
  12. 文章写的很质朴,在里面读到了同样是2016年毕业如今工作三年的运营人的心声。感谢作者,一起加油

    来自北京 回复
  13. 感谢分享

    来自上海 回复
  14. 写的很不错,点赞

    回复
  15. 能否学习下您的简历怎么写的呀

    来自湖南 回复
  16. 写的实实在在的,很受用!

    来自山东 回复
  17. 真棒,找到了很多共鸣和启发!

    来自天津 回复
  18. 楼主能分享下学过的课程资源吗万分感谢

    来自广东 回复
  19. 为自己加油!

    回复
  20. 同电商产品 赞

    回复
  21. 想拜读一下你的简历。可以给我学习一下吗?感觉这可能就是以后的方向了。

    来自湖北 回复
    1. 同求

      回复
    2. 求同

      来自湖南 回复
    3. 存异

      来自北京 回复
  22. 写的很好,给新人很多经验

    回复
    1. 共同成长!

      回复
  23. 当你宣讲完需求后,你是如何看透UI、后端、前端、测试对你需求的评价的? :mrgreen:

    来自韩国 回复
  24. 同心理学硕士,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啊?

    来自江苏 回复
    1. 同是心理学同仁,加个微信交流下如何?dxf7764518

      来自北京 回复
  25. 不错

    来自北京 回复
  26. 有启发,谢谢

    来自辽宁 回复
  27. 对非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做产品经理有什么想法?我也是,时常会反思,总觉得对不起自己学过好多年的专业

    来自辽宁 回复
    1. 别来了

      来自四川 回复
    2. 已来 🙂 ;回去?

      来自辽宁 回复
    3. 浪费技术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