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腾讯第一次举办专门关于微信的官方沙龙。此前在3Q大战后腾讯开设了一系列主题为“诊断腾讯”的沙龙,而微信的系列沙龙被取名为“把脉”系列,颇见深意。但在沙龙鲜有人把脉微信本身。事实上,微信团队“操着产品经理的心干运营商的活”已经凸显矛盾。尚未完全解决的微信收费风波,不过是这种矛盾浮上水面的冰山一角。本文正是往冰山的水下部分探了一眼。
张小龙在今年曾想干这么一件软硬件结合的事:定制一批微信专用无线路由器。这种路由器可以把带宽分为私用公用各一半,公用部分可以使用指定的账号体系连接和登陆。张小龙要做的,是让微信用户通过购买这种路由器加入到一个wifi分享项目,参与该项目的微信用户如果愿意把自己的wifi带宽分享一半给项目团体中的其他微信用户,那么自己也有权在其他用户的无线热点范围内使用微信账号连接wifi。
客观来说,这个计划非常高端大气国际化,既打通线上线下,又组织了更强大的社会化关系链,还是科技改变世界的典范——总之它可以被包装成任何前卫的概念。
当然,最后这个计划在意料之中被无情地驳回了。
原因是这个计划涉及到了“自组网”,把专用路由器组织成专用网络已经是运营商干的活计了,一方面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严格的监控和审批;另一方面是,腾讯还嫌中运营商的枪不够么?
这个夭折的路由分享计划是微信目前心态投射到具体业务上的冰山一角。微信发展到现在这个体量,已经不是初期其赖以立身的产品经理思维能够hold住的了。
从去年年底开始,微信已然不仅仅是一个移动端的IM软件了。这既有微信团队内外对产品的期待,也是当用户规模巨大后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前几个月,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了腾讯开展面向企业、机构服务的关键载体。
这与之前微信给餐厅等本地商户做推广做品牌不同,专业的服务是要能够在自己平台上完全承接起企业业务。微信官方与南航、招行、平安三家大客户合作共同开发了三个可以树为典范的微信公众账号——是的,这三个逆天的公众账号是有微信官方背景的。
但这种把服务全部放在微信聊天窗口里解决的技术难度不小,大部分公众账号,还是使用链接,让微信用户跳转到自己的WEB页面上来完成业务——包括此前颇为热闹的使用微信做支付,其实也就是用内嵌浏览器打开了一个第三方支付的前端页面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仅仅是企业业务的移动入口之一而已。也许微信可以因此在将来变成一个WEB APP应用中心——但是UC浏览器的理想,绝对不是微信的。
微信要向企业、机构等提供类似CRM、顾问咨询等专业服务,那可不是一个以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为主的团队能搞的定的。但微信团队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承担着企业服务的重任,另一方面“公众账号体系也仅有两个人在运营”(爆料人称,未证实)。微信想做的事情,可以从南航、招行、平安三个企业业务公众账号看出来。
这种在聊天框里解决所有的企业业务需求的设计,要用产品经理的语言写成需求文档是极为复杂的。但如果是一个运营商的业务员,也许一句话就能给企业说明白:我们做个平台,你们来给微信做CP和SP吧。
这个说法大概足够让腾讯公共关系的负责人脸色大变了。但的确,这更适合微信下一步的定位,也有助于微信拓展企业服务市场。问题只是在于,显然腾讯高层并不希望这种描述出现,微信团队的产品经理也无法理解这种运营商式的商务逻辑。
产品经理思维通常是“需求-功能”式的,用功能消解一切需求。但微信在冰山之下的问题,不是开发功能就可以解决的。“微信收费风波”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微信只是觉得自己做了适合用户的功能,却没有意识到踩了电信运营商的脚,面对这厢义愤填膺的嚷嚷,微信只能略带委屈地说“运营商和OTT需要亲密拥抱”。
所以结论是,微信真的已经走到了这个十字路口:或者向左收回生态建设的拓展,专心做产品和功能;或者向右,大大方方地展开运营商业务,与电信运营商划好地界利益均沾。停在原地,怀揣着善良的愿望操着产品经理的心把运营商的活干了,是不能指望企业客户、运营商以及普通用户来无条件给予理解和关怀的。
VIA:PM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