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例的形式,来分析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工程思维

3 评论 14683 浏览 57 收藏 11 分钟

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工程思维分别是什么?这三者有何关系?身为产品人,应当如何平衡这三种思维之间的差异呢?

前不久公司为了一个蒸包机项目的实现方案吵的不可开交,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机械方案,不支持图像处理AI方案,但产品的决策者最终还是选择了AI方案。

会后我对该产品的产品经理说:这可能是你的产品污点,你要说服你的老大,不能为了AI而AI。虽然你不是最终的决策者,但在提交方案时,图像识别方案就不应该成为你的备选方案之一。虽然技术人员认为方案可行,他们仅仅是站在工程角度,产品可以做出来,但好不好用,用户是否接受,最终是否赚钱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客户的需求是做一个蒸包机,降低人力成本,确实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而你做为产品经理,产品思维不能缺位,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还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我做为用户,绝不会吃你们设备出来的包子。

为什么说是产品污点?接下来我将讲解为什么给出一个这样的结论。

什么是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和工程思维

用户思维

老板觉得目前便利店的蒸包机需要专门的一个人来卖包子,做一个智能设备出来,让用户扫一个码,然后选择包子种类,缴费后出来包子。这样人力就可以节省掉,同时还可以把这样的设备投放到办公室,看多赚钱,很简单吧,三个月给我造一个这样的设备出来投放市场。

老板是客户的典型代表,这个思考过程就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一般逻辑特别简单,只有开头(需求)和结尾(结果),关注表现(感知)层的东西,没有中途的逻辑处理执行的过程。

产品思维

产品拿到需求后,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发现没有一模一样竞品可以参考,但有无人售货柜的图像识别方案与蒸包机实现方案类似。无人货柜的图像识别流程是:扫码开门,拿商品,关门结账,于是该方案成为蒸包机的备选方案之一。

结合成本及时间约束,制定出了二种方案:

  1. 图像识别方案
  2. 自动出包子机械方案

产品经理到无人售货柜图像识别厂商调研了图像识别的准确率,对方给予的答复是在正常场景下,准确率可以达到97%以上,调研这些数据的目的是方案的可靠程度、以及计算货损率、多长时间回本等。

基于用户访谈和调研数据,给出了如下的财务分析(出于保密的需要,做了简单的处理):

综合各种因素,依据财务模型分析的结论,产品内部决策包子机选择图像识别的方案,整个流程是:扫码开门,用户自己拿包子,关门结算。

工程思维

技术团队拿到需求后,开始进行技术分析,由于要进行防热防高温,摄像头及各种电路板要进行封闭处理。箱体内部要进行涂层处理,防止水汽凝结,影响摄像头拍照,同时摄像头要选用广角镜头,方便能看清所有的包子。

整个包子识别算法自研,采用TensorFlow深度学习框架训练包子识别算法模型,然后将训练得到的模型量化、压缩、微调,最终移植到Android 8.1平台。电路板自研,芯片选择RK3399。

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工程思维三者的交集是功能,功能是这三类人群交流的基础,共同的语言。

产品人跟开发人员谈需求,大部分开发人员是反感的,无论你写多少文档,他们都不会感兴趣,基本处于不看的境地。跟用户谈需求,有些用户根本不懂需求是什么,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他嘴上就一句话,你帮我把这个功能搞搞,很简单的嘛。但用户眼中的功能和技术人眼中的功能不是同一个层次,用户的功能是泛泛的,属于想法。而技术人眼中的功能是可以落地开发的点。

如果让用户和技术直接谈,估计是电闪雷鸣,因为两者的语言不一样,站的角度不一样,思考的维度也不一样,思考的内容也不一样。这时候就需要产品思维的人来弥补用户思维和工程思维之间的鸿沟,思考上向用户思维靠拢,尽可能的按照用户的心理模型来思考产品,行动上向工程思维靠拢,用严谨的逻辑描述来传达需求,符合工程思维的实现模型。这一过程就是将用户的需求转换成开发人员能理解的功能点。

产品思维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这样有助于开发人员更深入的理解功能点的含义及其背景,在这个场景下,开发人员如何更好的去实现这个功能点,让开发人员对功能点的理解更到位,预防因需求理解偏差而导致的返工。

所以产品经理的工作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写几篇调研文档、竞品分析文档、需求文档了事,要充分理解用户需求,时刻想着用户使用的场景,以及技术的边界,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去实现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产品人如何平衡这三种思维之间的差异

老板是站在了用户思维角度考虑问题,技术人员站在了工程思维角度看待问题,而你应该站在产品思维角度看待产品如何做,并做他们两者之间的桥梁,让用户价值和产品商业价值最大化。

用户喜欢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提需求,并且还觉得很简单。产品经理要能管理用户的期望值,摆事实讲道理,拒绝不合理需求。与开发人员沟通时,要切换思路,其实他们关心的是功能点,有追求的开发人员还会关注实现这些功能后,能给客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总结成一句话:向上管理期望,向下展开怀抱。

要想成为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要同时具备这三种思维方式的能力,并且能自由快速切换。用户思维可以让你更容易理解客户提出该功能背后的想法,工程思维可以让你更明白实现该功能的逻辑,知道技术的边界,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包子机图像识别方案谁之过?

包子机采用图像识别方案,犯的最大错误就是需求的优先级搞错了,关键任务识别不清晰,食品安全和人生安全是最高优先级。这种开放式的方案,万一有人恶意投毒,怎么办?开门拿包子时,如果被蒸气烫伤怎么办?用户手没有洗干净,拿了包子又放回去,卫生怎么解决?

图像识别方案虽然解决了用户的旧有的需求,但给用户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安全风险,这种解决方案得不偿失,不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一个bug,结果制造了另外10个bug。

其实就是产品思维层面出了问题,对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狭隘理解,片面理解能回本就是商业价值。这样的产品对客户和用户都没有价值。因为终端用户心理有障碍,心理有疑虑,不敢吃无人自助的包子,也就是没有人买,也就是对客户无法带来价值,从而也没有带来商业价值。

在产品做决策的时候,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是财务模型,盈利的计算结果是基于购买量的假设,而恰巧这种假设没有考虑人性。产品人要有同理心,把自己瞬间变成一个傻子去体验一下购买无人自助的包子,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会买吗?我问过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员,问他们会买吗?答案几乎一致:不会买。

整个决策过程就是决策人员缺乏产品的微观视角,从而导致产品思维不完备,进而导致了一个错误的决策。

 

作者:TernTuring,知乎个人主页:鲁班传承人

本文由 @TernTuring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看了这个案例,付款顺序可以调整一下,先付款,再拿包子,给用户留下思考时间,避免边取边思考耽误下一位用户的选包子时间。出于安全的问题,我也不喜欢开放式的,更喜欢我选择后能直接打包好,让我一拎即走,不用拿袋子,一个个装。
    另外觉得这个方案不应该只解决人工成本,因为还需要人维护。更需要解决用户的时间成本,很多一线城市白领早上去上班是赶时间的,有时巴不得随便选一个付款就走了,感觉这个案例考虑少了用户实效场景

    回复
  2. 老板的想法应该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用户思维吧,因为老板更考虑ROI,考虑营收,所以他为了减少人力成本,选择想开发蒸包机。个人觉得用户思维就是更快更好的满足他的需求就好了,考虑的更多是服务的好坏和感受

    回复
    1. 个人理解,这是个B端用户,所以会考虑商业逻辑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