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产品的新发现:拖延也有两面性,执行不要太风行

2 评论 2840 浏览 10 收藏 7 分钟

拖延症和自控力,永远是并存的矛盾,也一直是困扰多数人的一个问题,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感触,不妨一起来捋一捋。

10年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中自己曾制定过的那些目标,比如学唱歌、学画画、学PS、学摄影、学视频制作,去跑步、去爬山、去朋友聚会,甚至是给父母打个电话,或是今天晚上早点睡觉,最后到底实现了几个。

工作也是,无论是自己计划实施的项目,还是被安排的项目,有多少是deadline之前能交出结果的。
慢慢发现,无论生活工作,很多事都避免不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被拖黄了。自己也曾经生气、下决心,发誓一定要按计划执行,但依然不都如愿。

最近又翻看了《战胜拖延症》、《自控力》这两本书,再联系到自己过往经历,体会到了: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拖延症和自控力在打架!自控力不足,引起了拖延,拖延又导致自控力减弱,逐渐就会出现焦虑、抱怨甚至是放弃。虽说工作和生活中,即使放弃了很多计划和机会,日子一样可以过,但是多年以后回头再看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慨。

所以我尝试着描绘,如何在拖延和自控之间找到平衡点,希望对你我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启发。

1、拖延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没准备好。

小时候家乡流传着一句俚语:“人怕干活,活怕人干”,旨在说明某些农活,在没有开始被干之前,人们都是压力山大的,但一旦开始干之后,事情的进度往往会超出预期。
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我们多数的拖延,都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干,比如要立刻给父母打个电话。

但是,我更深的感触是:我们的拖延是因为还没有做好准备!

一项新的工作,还不确定如何开展时,我们更容易躲避这个工作,反而会去做一些熟悉的或无关紧要的事;

要去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我们不确定要花多少经济和时间成本,也不确定学习中、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时,就容易瞻前顾后,迟迟不肯开始学习;

准备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或新的环境,我们对其知之甚少时,更显的欠缺自信、犹豫不决;

这些都是没有做好准备的表现,无论深层原因是惰性使然、舒适区,还是惯性。所以当发现一件事情被拖延之后,问自己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准备好了吗?

如果没有花时间了解背景和制定方案计划,没有计算成本和收益,没有对执行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风险做预估,那都是没有准备好。

所以,如果在拖延的时候,能顺带做好准备,这就从内部解决了拖延。

2、执行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让80后最着迷的一句话,莫过于:“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大家也知道,正真能做到的人绝对是少数。10年前出行旅游,如果买到一张火车票,也许就能实现,但随着网络、旅游景点、OTA、O2O的发展,尤其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出行旅游一定是做好了完全的准备,才会出发,否则难免旅途中会出现影响心情的因素。

有小bb的读者,应该更能理解我的感触:出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带好bb需要的,考虑好bb吃喝玩乐的各种可能情况。

工作更是如此:

  • 即将开展的工作,是否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推敲,可拓展并且有长期价值;
  • 如果项目要启动执行了,相关的干系人是否已管理到位,项目中会出现的风险因素是否已准备好应对;
  • 迅速开始工作,显得一副很忙碌的样子,是否对工作有实际意义的推动;
  • 每一步正在做的事情,是不是此工作的必经之路,是不是关键环节,有没有无用功的嫌疑;
  • 自己的工作执行,会不会给团队其他人或其他环节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以上问题还有待商榷,那执行前请谨慎。可能要再问一句: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所以,不能盲目执行,否则只会南辕北辙。

3、控制自己:做对的事情,走向对的方向。

2015年在微信团队,收获最大的一点,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做对的事情。

无论自己是在拖延,还是在迅速的执行,其实都是想要做一些对的事情。

我理解的对的事情,就是不图短期利益,不为了表面文章而工作,为工作和团队提供正方向的能量。

这需要在拖延和执行中找到平衡和合适的时机,可以说就是控制自己:控制表现的欲望,控制KPI导向,控制为了短期利益而不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控制为了个人得失而不顾团队综合效率的行为。

所以,控制自己:

就是因为偶尔的拖延,却用他去做好了准备;

没有做好准备,就不去雷厉风行的执行;

无论工作和生活,就是权衡拖延和执行,就是在控制自己。

#专栏作家#

陈勃,微信公众号:哈勃笔迹(habobij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从业6年,腾讯产品经理。对于互联网与航空的结合、互联网产品有较深入的了解且持续关注中。爱好音乐与文学,文艺青年一枚。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拖延是因为业务部门的需求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很可能会修改 ❗

    来自北京 回复
  2. 😛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