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产品路上摸爬滚打的故事
本文是起点学院·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1902期三等奖学金获得者小陈同学的产品入门学习感悟,期待对你有所启发。
俗话说得好:做产品就像是生孩子,做运营就像是养孩子,今天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起点学院沉心学习产品从0到1的心得体会。
我为什么想当产品经理
首先,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我是学化学方向的,经过本科三年的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不在科研上,虽然成绩还不错但也不得不放弃这条路,因此我确定转行。
其次,当我了解到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工作职责后,我发现它的岗位要求跟我向往的工作状态是高度匹配的,产品经理是一个产品或一个功能的主导人物,需要负责整个产品从前期规划到后期上线,并且不断跟进形成一个闭环且循环的工作流程,所以我把我的求职目标定位在互联网的产品经理岗。
最后,用黄金圈法则延申问题,当我解决了什么是产品经理,以及为什么要当产品经理的问题后,那么接下来就是我该通过什么途径去提升我的产品能力呢?
前期我通过一个月的自学,发现知识太碎片化,对于一个新人来说眼前呈现出的是五花八门的产品碎片知识,无法帮助自身快速入行产品,之后在网上了解到各种产品经理教育培训机构,货比三家后觉得起点学院的口碑及培养模式都挺适合我的,因此我决定加入起点学院进行为期12周的产品深入学习。
产品从0到1
经过12周的产品学习,简而言之,一个产品的从0到1,可概述为以下工作:市场分析 > 竞品分析 > 用户研究 > 需求管理 > 功能结构 > 操作流程 > 原型设计 > PRD需求文档输出 > 需求评审 > 项目管理。
(1)市场分析
一个产品的存活及盈利,影响因素往往是处于生态链最顶端的市场情况而不是用户,当一个产品不再适合当前的市场情况,就算拥有再大规模的用户群体依然是分不到市场蛋糕的。所以我们进行市场分析时,就是对市场容量、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相关情况进行判断跟预测,来明确我们当前想做的产品是否在当前市场有利可图。
明白了市场分析的基本意义后,可以通过宏观经济分析(PEST)、竞争态势(波特五力)、行业技术预测进行行业背景分析,通过市场阶段、市场规模(容量)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回归到市场分析的目的是明确当前市场是否存在蓝海市场,我们的产品是否有利可图。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15年的电商行业里,当我们以为电商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这时出现了拼多多,并且到现在也活得很好,三年时间就超过了京东。
原因很简单:
- 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很大,用户群体消费水平低,因此拼多多把资源放在寻找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寻找低价产品商家,进行推广;
- 尽管三四线用户消费水平低,而大家又基本使用微信,因此利用供应优势,采取拼团、砍价的方式进行用户裂变增长,通过微信让用户利用自身资源帮助拼多多进行推广,从而获取了大量的用户,获客成本也很低,从而让拼多多占据了电商行业的下沉市场。因此市场分析就是要分析当前市场空缺寻找机会点,从而瓜分蛋糕。
(2)竞品分析
通过与自身产品定位、目标用户相似的竞品在某一层面上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寻找自身差异化价值点以找到我们产品的立足点,让产品有利可图。
在竞品分析上,不一定要进行整个产品的对比,这样太泛而且意义不大,我们可以针对某个功能点或需求进行竞品分析,从而优化我们的方案。
那么如何进行竞品分析呢?
- 首先,如前文所述。决定一个产品的存活与否往往是市场因素所影响,因此我们第一步需要对产品所在行业背景进行分析,找出空白市场;
- 接着选择产品竞品,在这里可以分为核心竞品、一般竞品和潜在竞品,竞品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滴滴打车的核心竞品为uber、易到用车,一般竞品为神州租车,潜在竞品为高铁、飞机等(具体的竞品定位跟功能这里就不赘述了);
- 选择完进行竞品后可以从竞品定位、竞品功能、竞品策略进行分析,从而输出自己的竞品分析结论。竞品分析中结论是最为重要的,一份没有结论的竞品分析报告是不完整的,因此一定要输出自己的分析结论并且要与竞品分析目的达成一致。
一个小tip就是:分析报告不在于字数的累赘,而在于自身的思考跟分析,分析出来的结论要能有利于自身产品方向的指导跟产品功能的优化,不然都是徒劳无功的;另外,竞品的选择也要有针对性,在某一功能上形成核心竞争的普通产品都是值得做竞品分析的。
例如:还是电商行业,在淘宝兴起的时候,可以说网上购物成为人们生活的兴奋需求了。当京东对淘宝进行SWOT竞品分析后,对比淘宝劣势跟自身优势,京东做起了正品保障、优质售后服务、自建物流体系的综合电商,成为了淘宝兴起后的第二综合电商。因此竞品分析就是要明确竞品不足跟自身优势找出差异化价值点从而瓜分市场。
(3)用户研究
一切产品以用户价值为依归。在产品的一切工作中,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用户价值是产品的发展目标。用户研究的常见方法有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问卷调查、AB Test等,定性分析包括用户访谈、焦点小组、用户画像等,一切用户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验证及优化我们的想法并且寻找定量或定性的支撑点,为产品的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持方案。
另外,有一个比较值得提及的东西,可能有一部分人跟我一样,刚开始会沉迷于工具的使用,会偏注重于对Axure、XMind等工具的练习,而忽略了工具使用背后最重要的产品思维逻辑。
一样我们可以用黄金圈法则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用产品工具?
- 整理自己的想法,验证执行逻辑;
- 更清晰地交付给开发、UI等部门同事,让他们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那明白了WHY,反问一下自己用白纸黑字不也可以表达吗?
对,同样是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所以也间接说明工具只是产品思维跟底层逻辑的表达载体,最重要的是在这功能触发时流程是否顺畅,所有可能发生的异常情景是否已经齐全,是否已经跟开发交代好异常情况的处理?
就好比如:当我们在进行电商购物的时候,用户添加商品到购物车时,客户端是否检测到用户是否已经处于登陆状态?如果处于登陆状态,那购物车可容纳的数量是否又有封顶限制?用户将商品添加到购物车时,库存系统中存量是否降低,还是等用户提交订单才进行库存量扣除?如果用户提交订单时库存量减少,那用户迟迟不付款时库存系统又应该怎样变化呢等等?
所以,在通往一个出色的PM路上,最重要的是产品思维,而不是对工具的使用情况,当然有杰出的工具使用能力确实能够事半功倍,只是对于一个新人而言,它的需求优先级并不是最高的~
之后的其他内容,这里有不赘述了,而以上也是我通过系统的学习才掌握到的产品方法论,之前的认知都是停留于一个空洞的感性认识。12周的深入学习,让我系统掌握了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明确自身的定位。也因为这次学习,让我获得了产品经理实习生的面试机会,面试过程中也让我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自己的未来还需要再继续沉淀。
在12周的毕业答辩后,很荣幸积分还在班级里排名前10%并且获得奖学金,感谢起点学院的各位导师。但回过头来,起点学院只是我个人在产品路上的一个起点,刚刚毕业的只是幼儿园毕业,未来还道阻且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总结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并不是说人人都适合当产品经理,只是人人都可以拥有产品思维,但实际证明也确实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在产品经理的路上是需要积累跟沉淀的,是需要大量的学习跟思考的;
- 产品工具只是用来辅助产品思维的表达,入行产品重要的是思维而不是工具,工具只是载体,思维才是王道,遇见问题要多思考产品背后的底层逻辑;
- 多体验各类app,看看一些优秀的产品设计,闲暇时可以多写写一些产品体验报告,当然跟前文一样,重要的不在字数,而在思考,就比如美团外卖为什么用户对商家的评分是五星制而对骑手是三级制等等。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跟总结,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陈万俟(微信号:cmq1071304769),产品爱好者。
小陈同学通过12周的学习收获颇丰,成为产品经理就业特训营优秀学员,走上自己的产品之路。
其实开启产品大门,并不难。
像小陈同学一样系统学习、刻意练习,你也可以快速入门产品经理。
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困惑,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产品小白交流群】和其他小伙伴们交流,领取限量50份的产品经理入门资料包。
可以可以,加油加油 😉
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