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做产品经理的改变:认知 +学习

3 评论 7694 浏览 20 收藏 11 分钟

产品岗打怪升级的路上,认知是最好的护盾,而学习是最好的武器。

“我是2年的研发转的产品”

“做产品前我是UI设计,觉得公司的产品太弱,所以转入产品”

“我是测试…项目经理转的产品”

“*&…!%@¥%转的产品”

而我没做产品前就是个“产品”

没做产品经理之前,我就是个产品经理

9年前人们还真的在喊那句“湖人总冠军”,当时我是个“机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非常喜欢“搞机”,当时能在Nokia N72上安装电脑版的qq宠物能够100%还原,见证了晚年的Symbian系统及Android 1.5/1.6的操作系统。

迈入大学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团队开始捣鼓起微信公众号,这算是我人生中抓住的第一个“风口”,当时身边的朋友、同学均从QQ转战到微信,当时的“新宠”订阅号和服务号犹如一头还在流鼻涕的母猪被吹在“风口”处,而我们当时也还在风中凌乱。但当时我拥有和马老板一样的智慧,那就是“抄”,还是用“借鉴”合适一点。

在公众号搜索框输入各大高校名字,关注了广州各大高校公众号,看看优秀的它们在“做什么”,不经意的期间发现了一个令我当时走向人生巅峰的组织,叫“掌上大学”。因为“掌上大学”是一个公众号第三方平台,能提供给各高校服务号一些基础应用和高阶应用,从而当时运营的公众号走向了“巅峰”。掌上指数一度排进前2。

“期末成绩出来了,你们多少分?”阿三在班级群说道。

“查不到啊,卡成PPT、进不去”(每个大学的通病、选课和查成绩服务器必炸)

“啊,我查到了,关注xx公众号,回复‘期末’再输入学号密码绑定就看到成绩了”

「查成绩」、「表白墙」、「纸飞机」、「失物招领」、「二手交易」、「社团报名」等等应用的接入使关注用户数呈“指数型增长”。

「快递查询」、「图书馆藏书查询」、「宿舍水电费查询」、「交网费」等功能上线使同学们对服务号粘性更强。

有粉丝基础后,学校周边商家自动找上门说需要帮忙宣传,付费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眼镜店、理发店、火锅店等周边商铺,公众号也成了周边优惠券发放福利平台。

其实为什么能够快速覆盖校内90%师生,原因就是满足了大学生对“吃喝玩乐住行”的需求其次就是时间优势做的早。所以我应该是个工作了3年但做了“6年”产品经理的人。

做产品后的改变

热衷于一切互联网新鲜事物,就算是业内的KOL就算是放了个屁也会去闻一下是臭还是香。

强化了洞察力和联想能力,相比以前少做了点对点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会思考事物背后的东西。但同时对周边过于敏感,衍生了个“坏毛病”,喜欢坐地铁时偷偷瞄别人玩手机。

就先吹这2点吧,此处真的省略500字。

改变 = 认知+学习

产品岗打怪升级的路上,认知是最好的护盾,而学习是最好的武器。

这里的「认知」指的是比较狭义的「认知」,简单点可以理解为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当前是个250还是260,当你想改变某些事物时,需要学习某些新能力来作为改变的支撑,认知能力就是基础。而认知的深度取决于自己的视野和洞察,已经沉淀了9年的内容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里面就有非常多能够给自己带来认知升级的文章。

输出就是最好的学习。我们大脑里面“存放”的任何知识都需要经过“输入-转化-输出”3个过程。

输入的前提是通过自身的认知后,拆解成可转化的步骤去给自己输入,而不是什么都往脑里面搬,我们真的搬不动那么多。

我把转化这部分拆为协助转化与自主转化(自己定义的名词,仅便于理解)。

大家在上的网课都算是“协助转化”,由平台方向你输入过滤好的知识,方便你自身去吸收转化。比如樊登读书会,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转化成50分钟的语音解解读,里面还有摘选出书中金句都是协助你转化吸收的手段。再比如起点学院上的产品运营课程有总结了80+案例帮助你跳出盲目模仿,真正理解并落地。-1年至3年的产品人适用于「协助转化」。

当我们自身能够「自主转化」时,能做的事情就不止于执行,我们开始沉淀属于自己的知识库、方法论,会去做一些当前值得做的事情。

「自主转化」强大的地方在于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看到每一个有用的知识点,都要会停下来寻找它们的联系,真正导致人和人之间的知识水平差异往往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的联系。人的大脑本身是一个网状结构,而真正运用起来则需要把知识连接起来,把知识连接起来的人都是自主转化能力非常强的人。

上图学习金字塔描述的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百分比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可见授人以渔的方式2周后的学习保持率达到惊人90%。故知行合一才是真知,知道和行动是两回事。

“授人以鱼”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比较推崇两种:

第一种知识传承

比如平时带实习生写需求文档,手把手教别人做产品分析,或者是做成PPT在部门、公司内部分享等等,这种方式还能提高自己的演讲、沟通、表达能力,但传播受众有限,而且多数都是单一的传输。

第二种积累与沉淀

前几天面试了5年的产品运营,问:“工作这5年有没有沉淀出什么东西?”,结果比较失望,有积累和沉淀一年就是365天,否则就是1天活了365遍。

可沉淀一些常用的控件组件库,脱掉“原型仔”的帽子。一些通用模块下的需求逻辑可以“封装”起来、避免重复造轮子。一个从0-1的项目复盘活心路历程、一次定量或定性的调研,不管结果好与差,都会有一个完整的产出物,而不是做了就算了。而产出物就是我们自己转化出来的东西,稍加润色可以发到自己公众号或自己网站上与朋友们共享。

从作品影响力角度看,这种的范围比较小。这种时候,我会将文章投稿到中国最大的产品经理社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算是产品和运营领域最理想的文章输出平台,当你提交“差劲”的作业直接给你劝退,当你提交“优秀”的作业给你全网鼓励。

虽然审稿严格,但每次投稿不过都是为了下次通过攒的人品。有非常多作者朋友会根据稿件是否通过来判断文章质量是否优质,而且因为平台用户非常精准,大家都是在这个岗位上摸打滚爬多年,很多思路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会告诉你更简单的方法,或者是你遗漏的问题点,与你一起交流。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注定了我们一直是处于变化之中,不“变”的只有自己;上天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它对每一个人都不公平。

多学学滴滴司机问候自己: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没有?

从认知提升开始,让学习发生改变。对已知保持谦卑,对未知保持敬畏。

最后祝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越办越好,与数万产品、运营人共同成长。

来为我投上你宝贵的10票:http://zt.woshipm.com/9years/index.html#story

#专栏作家#

动物园园长,微信公众号:首席吹牛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互联网圈十八线作词人,国家一级退堂鼓表演艺术家。颜良而文丑,欢迎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牛逼

    回复
  2. 厉害

    回复
  3. 大气,实在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