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点亮“系统思维”技能(2)

2 评论 11893 浏览 22 收藏 12 分钟

你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能从复杂的问题中,立即找到关键点并解决掉,然后赢得一片赞赏。为什么我们就不行呢?是我们本来就笨吗?还是经验不足、知识不够?为什么学了的东西,用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该怎么提高这种能力呢?

“信息时代”已经是个古老的词汇了。信息在解决问题中确实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数据分析和大数据领域在当今如此热门的重要原因。而系统思维,就是我们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方法。

在前一篇 《产品经理:点亮“系统思维”技能(1)》中,我们讨论了一些系统思维的基本特点,比如:细分与整合细分的“深度和广度”等等。这些特点在需求层次理论SWOTKANO4P/4S营销组合这些常见的模型中都有体现。

不过,这样的模型学多了,就会出现前面引子中的问题——学的东西多了却用不起来,反而让我们反应迟钝 ,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从跟多的信息中查找需要用到的内容。

我们一般会把这样的问题归类为:经验不足——“那些高级的牛人们经历和更多项目,总是能够快速的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然后解决办法就来了。可是我不行,而且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不知道怎么提高。”

关于这个现象,热销的《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和系统2给出了解释。而同样热销的《刻意练习》给出了解决方案,也就是让系统2借助刻意练习来调整和优化系统1。但毕竟系统1的容量有限,我们不可能把学到任何一个模型都给 “刻意练习” 到系统1 里去。

所以,这一篇的内容就是要讨论: 我们应该将哪些东西放到系统1里面

一、问题究竟是什么?

记得前段时间参加公司的一场培训,有一个场景记得非常深刻:

老师培训的进行到了搜集信息的Section。讲的是:根据团队中的问题或现象来搜集信息 ,并提出解决方案。工具方面,老师讲到了头脑风暴、鱼骨图、5WHY等分析工具。

最后在讨论的时候,同学与老师出现了分歧。下面对话中的提到的具体问题不重要,我们暂时设定就是上线延期的问题好了。

大致的对话是这样的:

老师:“知道了问题之后,通过搜集信息,我们就能(根据之前讲到的XXX模型)给出解决方案了。”

同学A:“问题我知道了,但是现在搜集到的信息根本不够,需要搜集更多的信息。而且我根本不知道搜集多少信息才够用,可能要无限的搜集下去才行。”

老师:“那你知道了问题是什么吗?知道了问题,就应该围绕问题搜集信息呀?怎么会永远搜集不够呢?”

同学A:“我知道问题是什么,但是不可能根据问题就直接推出需要哪些信息呀。”

同学B:“需要进一步把问题拆开,针对一整个问题,是没法确定需要搜集哪些信息的。”

同学A:“拆分也没有用,拆分之后每块问题也都需要收集大量信息。”

看到了这样的对话,不知道大家的认为几个人的分歧主要在哪?

我们可以在这里暂停并思考1分钟,尽量调用你的系统2,或者使用《产品经理:点亮“系统思维”技能(1)》中提到的触发系统思维的方法。

其实上面的场景中,几个人的根本分歧在于对 “知道” 的理解是不同的:

  • 老师的理解是:知道有个延期的问题发生了,并且要达到知道5W1H 的程度。之后要搜集的信息就是团队现有的资源、需求方的预期、剩余工作量的实现成本等等,然后解决方案自然就出来了。
  • 同学A的理解是:知道有个延期的问题发生了,除此之外一无所知。然后一连串问题就来了:要收集信息,我该找谁?问什么?怎么问?问到什么程度?人人都有可能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是不是要找所有人都聊一遍?

显然,这是一个关于认知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关于技巧的问题。“Garbage In, Garbage Out.” 系统思考的第一个过程,就是系统地认知一个问题。(这里的“认知”是动词)我们 “认为” 问题是什么,自然就会使用特定的模型来解决问题。

二、怎么找到问题?

《产品经理:点亮“系统思维”技能(1)》 中,我们讲解了两个系统思维的分析方法:细分和整合。既然说到了如何认知问题,下面我们看两张图,分别解释了分别从细分和整合两个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过程。

图中假设:我们遇到的问题仍然是留存率下降的问题,并分别通过细分整合两种分析方法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两种图的重点不是要让大家记住具体的分析过程,而是看一下右边的“用什么解决”是符合变化的。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认知对于解决方案的影响。

细分来认知问题:

整合来认知问题:

可见,上一篇中提到的分析方法,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究竟出在哪。

三、为什么是 “细分” 和 “整合”

那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来了:从第1篇到现在,我们总是在说细分整合。这两个既可以概括很多平时学到的模型,又可以用来认知问题的源头。可是为什么是细分整合而不是别的什么呢?还有别的吗?

这关系到科学研究方法背后的哲学问题。

其实,即使我们做这样的深入挖掘,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也能体会到——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模型,或者听到一种新的方法时,总觉得跟自己以前学到的某些东西“差不多”。这就是因为这些方法,来自于相通的哲学观点,自然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表现得差不多。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两种哲学观点就是还原论整体论 ,它们分别指导了细分整合两种操作。

以下定义Copy自百度百科

  • 还原论或还原主义(英语:Reductionism,又译化约论),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最新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还原论定义为:“在哲学上,还原论是一种观念,它认为某一给定实体是由更为简单或更为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集合或组合;或认为这些实体的表述可依据更为基础的实体的表述来定义。” 还原论方法是经典科学方法的内核,将高层的、复杂的对象分解为较低层的、简单的对象来处理;世界的本质在于简单性。
  • 整体论亦称“克分子论”。 E.C.托尔曼划分的一种行为理论。指研究整体行为的理论。把行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行为分解为各种构成元素进行研究。……该理论认为,行为所反应的环境刺激具有整体性,行为具有目的性、选择性且具有可教育性。

因此,我们回到前面的两张图:

  • 还原主义看来,留存行为由用户 (行为主体)、产品(行为客体)和留存三部分构成。其中新的活动类型是针对留存行为本身的,而用户分群和产品体验优化则是针对用户和产品的。而用户还可以按照其他角度细分,留存行为也可以再按照留存时间细分。所以,随着不断 细分 ,应对方案也在变化。
  • 整体主义看来,留存行为是个复杂的整体,内部有多重因素相互影响。但在留存行为的外部,它收到用户体量、产品设计和运营手段的影响。这与还原主义最开始提出的三个应对办法正好对应。但是如果我们把留存与用户、产品和运营三个因素再看作一个整体,它又会受到公司短期经营战略、目标市场与需求分析是否到位、社会热点事件等因素的影响。

可见,但我们觉得自己的思维 不够系统 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还原论整体论的观点思考一下:

  1. 当前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形成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欠缺微观知识,还是欠缺宏观见识;
  3. 从还原和整体两个角度,找一找如何提升自己的系统思维能力。

 

作者:李阳,微信公众号:数据有毒(shujuyoudu)

本文由 @李阳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用方法的角度来看 方法论,epistemology 和 哲学问题,还是觉得scope不够高;但又不想脱离产品和市场这个对象,挺两难的

    来自浙江 回复
    1. 还请大师指点 😀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