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眼中,知乎火起来的四个理由

1 评论 19769 浏览 56 收藏 10 分钟

知乎的火,恰恰就是现在变成染缸的前提,也是变成染缸的后果。

我是知乎还在邀请制+实名注册的年代就来了,但那时候我翻遍了时间线和热门,都找不到一条我感兴趣的回答。都是小圈子的讨论,学术味极浓,不用说插嘴,连点赞都不知道如何点起。

几年之后,朋友圈兴起,开始流传各种「来自知乎的神回复!笑死我了!」「知乎的一句话吐槽,堪称当代世说新语 」等等文章。很多压根从来没登录过知乎的朋友,也都听说过这个网站了。但他们对知乎的印象,已经变成了吐槽圣地。

现在知乎火爆的原因,由此略有感触。

简单说,大概有这样几点吧。

1. 知乎放低门槛

2011 年开始内测,主要是邀请制。这时候应该方向还是想往专业领域、精英阶层去做的吧。

这是知乎在百度指数的曲线:

filehelper_1459157580635_13.png

从 2011 年 到 2013 年 2 月份,几乎是持平的,或者说实话,就是没多少人看的。

从 2013 年 2 月份起,一直到今天,知乎的增长速度很稳定,斜率都差不多。而 2013 年初,就是知乎开始公测的日期。

不再需要邀请。不再强制实名。现在知乎比较多赞多粉的「大 V」,应该没有几个是用的真名吧。2013 年之前可不是这样。

门槛降低导致的就是大量网友的涌入,他们来自天涯、猫扑、贴吧、QQ空间、微博,以及各种社区。给知乎带来了流量和热度。

2. 其他论坛的衰败

很多传统的论坛已经都在走向衰败。

先是高校 BBS 的陆续倒掉。然后是大旗网、凤凰论坛等多家 BBS 的关闭。当年风光无限的西祠胡同被艺龙转卖。

连续两年,BBS 的使用率都迅速下滑:

filehelper_1459158791802_86.png

(数据来自 CNNIC 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我们看猫扑和 QQ 空间的百度指数:

filehelper_1459158000629_8.png

filehelper_1459158106218_79.png

简直惨不忍睹。

其中导致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我觉得很核心的有三点:

  • 传统论坛承载的内容太多,噪音太重。但知乎足够简洁,社交要素较弱,没有游戏、广告、各种活动,内容鲜明。
  • 传统论坛的移动体验太差。因为各种限制,在手机上逛 BBS 实在想让人剁手。但知乎的 APP 还是设计得很不错的。
  • 传统论坛对新人不够友好,不管是写作者还是读者。新人来到论坛往往都是不知所措。但知乎会增加新作者的曝光,大家以赞同数论英雄而不是资历。新来的读者也能方便地看到热门和往期经典的话题。

3. 问答是个筐,还是个很好看的筐

如果知乎是限制比较死的形式,那知乎公测、其他论坛衰落也不会导致当前的结果。然而知乎是回答的形式,这个筐什么都可以装。而且,这个筐由于历史原因,会或多或少有点逼格,它很好看,所以算是加了个光环。

过去可能只能问学术问题。但后来大家发现生活问题也可以问,未必是专家也可以拿到高赞。比如:

  • 如何变得会聊天?
  • 你们的男朋友都是从哪儿找的?
  • 为什么我在上海都有房子了还找不到女朋友?

不光生活问题,还可以写影评:

  • 《疯狂动物城》(Zootopia)中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 如何评价《超人大战蝙蝠侠:正义黎明》?

不光写影评,还可以写食谱:

  • 怎么样不用油做出好吃的鸡胸肉?
  • 吃猪脑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不光写食谱,还可以写段子:

  • 什么样的故事才能称得上是神转折?
  • 你写过哪些魔性的故事?

不光写段子,居然还可以爆照:

  • 胸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有着美丽的双马尾是怎样的体验?

传统论坛里的那种「大胸妹子们来分享下自己的照片吧」会被喷成筛子。但在知乎上问「大胸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倒是被大家津津乐道。

这样的结果就是,知乎变成了承载所有内容的大染缸了。因此,知乎的用户组成,也就慢慢从精英,哦,不是慢慢,是瞬间从精英阶层,变成了所有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阶层。

过去曾经有人粗略统计过知乎用户的组成:知乎现在用户群的构成是怎么样的? – 李季的回答。结果未必很准,因为毕竟距今 4 年了,而且只统计了 100 个新用户。不过这位朋友的统计是 2012 年做的,那时的资料真实度很好,也可以作为参考。

本来我也想做爬虫进行统计的,无奈现在用户资料几乎都是瞎填的了,所以就弃了。

2f00976e386e14fe1e291b66ccda271c_b.jpg

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目前知乎学生的占比应该远远大于这个数。

所以,你会发现人人的网红可以轻易转变成知乎的网红。他们做的事情差别并不大。

4. 好内容稀缺的时代

最终让知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步骤,正是现在知乎的大敌之一:散布在各个媒体和平台的抄袭者。

比如前面提到的「100 个世说新语」的制作者,显然不会跟里面的 100 个作者要到授权。还有很多热门的回答,经过段子手和鸡汤家们的包装,变成了一篇篇活跃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被疯转的文章。

究其原因,还是在当下的时代,每个人都已经有很重的碎片阅读习惯了。新闻报道都是短文、段子都要是 140 字以内、故事不能讲太长……知乎的回答恰好符合条件,而且热门的回答已经被知乎的读者通过赞同数证明过一次了。

专抄知乎的著名段子手「知乎大神」每条微博都有几万的评论和转发,煞是可怕。像他这样的账号,在微博上还有至少一百个。

换个角度说,由于原来散步在各个平台的故事家、鸡汤作者、段子手都来到了知乎,所以好内容自然也就产生在了知乎。网上的写手原本就那么多,而知乎的赞同机制天然提供了好内容的筛选,也就变成了他们的温床。

内容在这,需求内容的,也就来这里拿了,不管是抄袭者还是读者。所以知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之前也经常参与讨论知乎,它确实是这两年的现象级产品。在这个平台上发生了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知乎的未来也是扑朔迷离,让大家有很多想象。

毕竟,就当下的状况来看,还在存在着很多尴尬的。尤其是许多人了解知乎是通过段子、故事和生活经验,但知乎官方显然仍希望大家觉得这里是分享知识的社区。

现在,我看到编辑推荐和热门回答,都觉得是在看两个知乎。

#专栏作家#

刘飞,嘟嘟美甲联合创始人,锤子科技产品经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豆瓣《最好的时代:可能是最真诚的创业日记》作者。文能提笔抒骚情,武能切图画交互。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用知乎好几年了,不过有几个疑问:
    1:知乎不加广告没有社交,那么盈利模式是什么?
    2:随着用户群体的大众化,逼格逐渐降低,是顺其自然还是用方法加以改善?
    3:每个问题的回答数到底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序的?看起来大致是赞同数多的排在前面,但也不完全是。
    4:在知乎的最初阶段是怎样吸引用户的?怎么样和各种论坛网站抢用户的?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