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社交缺的不是玩法,而是优秀的商业策划机制与用户牵引

0 评论 3200 浏览 43 收藏 7 分钟

从社交产品爆发以来,社交方式已经从个人方向开始向商业领域开始逐步渗透。个人社交产品趋向快速建立匹配机制、搭建聊天场景、个人资料展示、及安全引导,然后后来也有一批针对B端用户的公司开始打造商业社交产品。而作者今天开始给的说的一个案列就是一款从微小企业与个人社交互通的产品。

产品案例:开桌

案例说明:这款产品公司起始于为全国各种中小餐饮做第三方支付,在个人社交爆发式后,打算以个人社交入口进行对有支付业务的餐饮店面进行导流,建立自有商业餐饮平台完成从购买-支付-体验-反馈闭环体验

产品端口:个人端 &商户端

下图为个人端一级界面:

个人端

个人端主要功能:通过现金红利模式对好友发送饭补,且好友通过好友饭补“打赏”红利可以用于平台签订商户进行优惠折扣消费。

好友来源:LBS 位置服务定位

在这款产品上本身想个人社交切入进而形成用户群,为商户端导流提升商户消费。模式清晰,但是小热的一段时间后边便少显现人们手机中。问题出现在哪?三点:一、战略上的错判; 二、个人端社交机制滞后;三、用户场景搭建方式不理想。

第一点战略错判:在O2O商业大战下,“饿了吗“、“美团”等这样的餐饮巨头“补贴”红利下,高额补贴直接这种小额饭补。一个完全第三方的补贴,一个是个人充值红利,红利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在同样以“经济红利”引导结果下,大多用户还不如直接去用补贴去购买餐食。

第二点:个人社交机制滞后,通过LBS(位置服务)搜寻附近的人,抢“饭补红利”,这种趋利型导向,使得整个用户场景变得目标唯一。用户打开APP后第一件事,是关注红利值的得失,当用户用完体力值之后。需用户自己充值那红利本身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第三点:用户场景搭建不理想,来自于用户拿到“补贴红利”其实每笔数额很小,并且针对B端商户大多属于中低端消费场合,用户在使用红利后多数不愿意分享或展示这种回馈方式并且转换成图文形式进行二次传播。

三个重要关键机制决定着整个用户群体产品认知与行为方式,这种C&B端交叉方式不仅没有搭建起关键性的价值链条,反而禁锢的C端产品形态的可成长的空间。

商户端:附近的人 、 桌游圈、闪借

商户端

在商端显而易见的能看出,利用自身第三方支付业务——拓展线下实体商户——红利的消费引导——建立社交场景——关联消费用户——支付与收款——形成商业闭环。

从这个模式看上去的确符合商务逻辑,但是从社交角度来看这种业务模式恰恰是完全相对立的。

仔细想一想,如今的餐饮消费对于社交场景有4个重要的影响:环境—产品—价格—服务。从人体本能感官出发:形、声、闻、味、触 这是人体最直接对世界的相互了解的基本流程。

人们天性愿意去分享符合自我本身审美价值的,并且触发个人身体感官的去展示与外界发生关联的方式。从二者这种模式来比较:前者是利益驱动、或者则是人性本能驱动,在这种模式下所具体化出来的产品形态直接决定着用户群体选择及使用习惯,本能产品形态下做出的产品强于利益驱动的产品的。

开桌

当红利模式被固定化后对于业务模式创新其实也相同于被固化下来,从而延伸到运营部门对于自身产品的推广方式也就很难更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做差异化竞争来凸显优势。

另外做为中小餐饮企业来讲,对他们来说APP端导流对于他们并不是最好的提升竞争力最优质的方法,而是需要通过较好商户端建立优秀的商户成长引导机制及完善数据反馈才是真正帮助中小餐饮业进入上升跑道的关键所在。

纵览现在的饿了吗、美团、百度外卖在这种行业巨头强大资源攻势下,另寻道路可能才有一片自由广阔之地。

 

作者:龙洛辰,微信公众账号(LLC44118)。金融产品经理。专注社交于社群新产品形态与商业价值模型研究。

本文由 @龙洛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