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理财的产品策略

0 评论 46203 浏览 139 收藏 10 分钟

产品策略包含产品定位、产品路线规划及竞争差异点的选取等,找到与自身相适宜的产品策略,便是找到正确的前进道路。而产品策略的选择需结合公司的自有资源、所属阶段、发展愿景、行业竞争等情况统一分析,“好”的产品策略不但具有竞争优势,更具有适应优势。

当下的互联网理财行业,P2P、理财、金融超市等有如当年的“千团大战”般火热。泡沫的兴起必然将伴随着泡沫的褪去。在如此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如果采取与各家平台雷同的产品策略,则很有可能被拖入非良性的资源消耗境地。故而,本文思考如何选取具有优势的互联网理财产品策略。

一、当下格局百家争鸣

全面的思考必然需基于对纵向行业的上下游业务和横向市场竞争情况的充分理解之上。从上下游来看,在上游资产端,理财的核心则是资产的生成、产品结构的设计和风控的保证;而在下游理财端,理财的核心则是品牌的搭建、流量的导入和销售的开展。从市场竞争来看,现在还执着进入行业的平台,都各有各自的优势所在:一类能够生成优质资产的,一类是拥有良好品牌背书的,还有一类则是拥有巨大线上流量入口的。而常规类的,则是通过线下网点的搭建,以地推方式掌握客户资源,这类并不掌握未来的竞争主动权。但如果对于一家本身具有线下资源优势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的通道,打通线上和线上的业务闭环,则便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未来格局何去何从

基于当下,畅想未来的行业格局,理财行业的正面战场将由当下市场内的既得市场份额占用者,如各家P2P公司和一些拥有海量线上流量的互联网公司的理财产品线进行瓜分。根据出台的行业监管细则,线下的门店和线上的广告投入是理财行业监管未来所禁止的。故而,目前已完成线下网络布局的P2P公司,如宜信,便占据了地利优势。而此前在各自领域内拥有大量线上流量入口的互联网平台,如BAT、记账、旅游、视频等平台,则可以通过平台内流量引导就能实现通过理财产品业务的变现。因为这些互联网平台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其品牌形象已被普遍认同,再结合其平台内产生的资金或业务层面的应用场景,就更能帮助建立起信任感。

而拥有良好品牌背书的平台,除背书之外,要么直接体现在资产端的优势,要么就体现在市场端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中,只要平台本身具备价值,背书自然会找上门。

三、应对的产品策略

正面战场的搏杀靠的是资源的肉搏,而长尾市场的竞争则靠扬长避短。当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后,差异化路线是必然的选择,主体体现在细分行业的差异、目标用户群体的差异、产品设计的差异和跨界领域结合的差异。

如果是目前才想涉足理财行业的普通参与者,其已错过了最佳的行业进入时机,若在资源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则长尾市场便是其最佳的战略定位选择。信用贷是传统P2P的主要产品业务模式,差异化的细分行业领域,有票据、车辆、房产、艺术品抵押等。如若细分行业也已饱和,则还可创新的便是资产产品设计,常规的是用“期限”做文章的定期、类活期理财,用“起投金额”做文章的是拆份额、降门槛,用“收益模式”做文章的固定+浮动收益产品,用“资产种类”做文章的则是债权组合分配、FOF产品组合、资产配置……如果上述也已深挖,则通常还做的是用户群体的细化。不过,目标用户群体的定位需与整个平台的定位、业务模式、产品设计相呼应。举例:理财大军中的当下实力派是公认的“大妈”们,那么“大妈”们所偏好的则是线下模式和定期产品;如果定位的是公司白领,则对资产端的产品设计关注度便会更高,会更倾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产品……又如,校园分期业务是对以大学生为用户主体的资产端模式的最佳呼应。

专注是成功的一种途径,联合也是成功的另一种方式。如果拥有一定的基础,则跨界结合是比较好的战略方向,通过将传统业务模式与理财概念相结合,便是创新点,如供应链金融、电商结合理财、理财融入众筹等。

每个单项点的最终竞争力是靠积累,而巨大的爆发力必然是靠关联和共振。跨界不但可以跨行业,也可以是跨产品策略,通过将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的战略主轴跨成组合,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其中,既然B端机构理财的特点在于规模优势,则发挥好此优势的实现方式便是搭配“资产配置”主题。将“资产配置驱动”结合“机构理财模式”,便是实现了跨界。由于资产配置的先进概念本身具有在国内落地难的问题,而结合引入机构投资人来进行产品结构设计的方式,正好能够让先进概念依附在着力点之上。

四、最终的殊途同归

点起这个如火如荼的行业热的第一把火的是余额宝,这也让大家看到了C端草根的市场影响力,而目前行业的大热也基本都围绕着C端展开。既然C端的理财市场的唤醒已被证明,则B端的理财市场必然也将拥有近似的需求。当下B端的理财市场的行为实现应该主要通过线下业务、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如何提供机构理财服务,结合“互联网+”、“私人银行”和“资产配置”概念,或许是一个可以深思的命题。其中,核心在于如何将B端理财互联网化,互联网的优势在于C端的传播性和爆发力,当B端遇上“互联网+”,能否也可擦出同样的火花?从IT层面来看,系统进行产品化是关键,未来的一点竞争力在于结合“大数据”;从业务层面来看,打造B2B之间的业务联系将更能增加粘性;最后,从格局层面来看,有需求就有市场,行业O2O化是最大的愿景!

而放眼行业发展趋势,海外的发展历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海外的产品模式已相对成熟,智能理财、资产配置已被市场接受,实现了从人工理财向机器理财的过渡,这将引领未来的趋势!

而将这些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模式移植到国内,则需考量水土适应性。国内的二级交易市场的参与主体,仍以散户投资者为主,并未达到海外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参与结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品模式孵化于市场客观基础。

所以,我认为:国内的理财市场目前仍处于最原始的阶段,但市场已开始觉醒,但还远未进入自动智能时代。智能理财、资产配置,适宜在概念层面进行布局,但现在并不适合执行层面进行实践。

不过,既然这些命题又是行业趋势,但又还未达到可全面推进的程度,那么当下如何更好得进行把握?“O2O资产管理平台”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过渡切入点。先实现资管行业的O2O化,在这个过程中,穿插引入“被动型智能理财”实现。如此,有了产品资源的基础和用户行为的引导,届时转型到“资产配置”,便一切都顺理成章。

每一个时代的竞争都是激烈的,但总是有人要赢的,未来能够在行业中生存和发展出来的必然属于那些找到了差异化的最佳产品策略的、敢于先人一步的平台。

 

本文由 @朱宇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