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1 评论 3561 浏览 15 收藏 11 分钟

结构框架分析是一个自底向下的过程,先根据每个业务场景、流程,需要从中发现找出各种类;然后分析类之间的数量与逻辑关系,将类联系在一起,最后确定类属性与操作,绘制出“类图”,完成结构框架分析。

先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的内容,主要讲业务模型这个“论点”的分析思路:以业务目标这个抽象角度作为分析的切入点,梳理需求;再引入用例,通过场景分析,对用例进行细化,最后得出分析业务模型的归纳公式: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讲完论点,此篇文章就来bb一下,需求分析的“论据”。需求分析的“论据”就是业务模型的整体结构,传达系统有什么?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回答之前,首先我们思考一下这个生活问题:西红柿炒鸡蛋有什么?换言之西红柿炒鸡蛋的食材有什么?

这点生活常识,我还是有的。

果断百度了一下,西红柿炒鸡蛋的食材:番茄3个,鸡蛋3个,油10g,盐5g, 鸡精3g。

so easy,但别小瞧这几个简单的数字与文字,它表示了各食材、佐料之间的数量关系(番茄与鸡蛋的数量关系、油、盐、鸡精之间的数量关系等),缺少某样食材或者各食材、辅料的数量关系不对,都会影响西红柿炒鸡蛋这盘菜的最后结果。

同样系统也是这个道理,而在软件中,这个物叫“类”,实际上就是一类事物的意思,一张桌子是一个对象,桌子就是一个类了,其实用户是很容易理解的,它就是“类型”的意思。很多商业系统只有1个、两个或三个核心的类,围绕着这几个类产生大量的处理流程,系统就是为产生和操纵这些东西开发的

类的构成很简单,由类名、属性、操作组成。类名是类的名称、属性是类拥有的信息、操作是类提供的服务。

如图为类的表示方法: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回归正题,有没有发现,需求分析的“论据”就是用类映射现实世界,以类作为核心,描述系统的结构框架,来表示系统有什么?

那如何用类来做结构框架分析呢?

主要步骤包括这三个:

  1. 根据每个业务场景、流程,需要从中发现找出各种类;
  2. 再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逻辑关系;
  3. 然后在明确物的属性与操作,最后得出结构框架。

讲完思路,下面就来小实战一下。

发现类

同样,还是以上篇文章中的“餐厅系统”为例。

就餐的大概流程:顾客在“真好吃”餐馆吃饭,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点菜,翻阅菜单查看菜品,菜品种类有热菜、冷菜、小吃,点菜完成后,系统需要将小明点的菜品记录,生成订单,并生成送菜单发送给对应的厨师(负责热菜的、负责冷盘的、负责小吃的),厨师做完菜后,通知服务员端菜,服务员根据送菜单上的餐桌号,将菜端到顾客面前,顾客就餐完结账。

有一点不同的是现实生活的对象往往是具象的,类容易理解找出,系统的对象往往是抽象的,不容易找出与分辨,且具有十分多的属性需要分析,判断是否可以作为类。不过,也是有“名词动词法”去帮助我们去分辨。

“名词动词法”,其主要规则是从名词与名词短语中提取类与属性;从动词与动词短语中提取操作与关联;其实就是名词对应类或者类的属性,动词对应类的操作。而所有格短语通常表示属性(格式:xxx的xxx,例如:餐桌的号码牌,号码牌就是一个属性)。

名词有:顾客 “真好吃”餐馆 菜单 热菜 冷菜 小吃 菜品 订单送菜单 餐桌号 厨师 服务员。

很显然,并不是每一个名词都是可以作为类的,有些名词对于开发的系统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系统之外的,而有些名词适合作为属性。

顾客,会对系统产生作用,会下订单,可以归类到“顾客”这个类中。

“真好吃”餐厅“厨师”“服务员”不对系统产生作用,是系统外的概念,不属于类。

热菜、冷菜、小吃都是菜品的类型,菜品是可以作为类的。

菜单作为统计菜品的主体,具有统计的操作方法,可以视为一个类。

订单包含了下单时间、餐桌号、顾客点的菜品与付款类型,是一个类。

送菜单包含了该菜的信息、餐桌号还有自身的编号,也是一个类。

餐桌号概念过小,只能作为订单的属性。

所以提炼出:菜单、菜品、顾客、订单、菜品单。

明确类之间的数量与逻辑关系

类之间最常见的逻辑关系有三类:关联、泛化、聚合/组合。

关联:说明两物有联系,用一条直线连接。比如顾客与订单之间有联系。

泛化:子类从父类中继承,使用空心箭头的实现表示。就如图上述例子,菜品是父类,热菜、冷菜、小吃作为子类继承了菜的特性,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聚合与组合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区别在于,聚合中的部分可以独立于“整体”存在,而组合中的部分“完全依赖于整体”。这里菜品与菜单就是聚合的关系,菜品可以独立于菜单而存在。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并根据以上的逻辑关系,对每个类进行分析,同时思考他们的数量关系,分析过程如下: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综上,可以得出初步的类图。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明确类的属性与方法

当找出了系统的类,并厘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与逻辑关系之后,就可以确定类的属性与操作了。根据目前的业务描述,可以找到以下的属性与操作:

  • 菜品类:属性有菜品编号、菜品名称、菜品类型、价格
  • 订单类:属性有下单时间、餐桌号、价格、付款类型
  • 送菜单:属性有送餐单号
  • 顾客:属性有人数

接着使用“名词动词法”,来找出类的操作,动词有:吃点记录、发送做通知端、统计。

当然动作都是由类发出的,根据第一步的找出的类,就可以排除掉不是类发出的动词:服务员的端、厨师的做、厨师的通知。另外顾客的吃不对系统产生影响,因此也排除,最后剩下:

  • 订单:记录菜品;
  • 送菜单:发送;
  • 菜单:统计菜品。

将以上这些属性与操作加入原先的模型,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类图了!如图所示: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中)

小结

结构框架分析是一个自底向下的过程,先根据每个业务场景、流程,需要从中发现找出各种类;然后分析类之间的数量与逻辑关系,将类联系在一起,最后确定类属性与操作,绘制出“类图”,完成结构框架分析。

结构框架就如同议论文中的“论据”,它是“论点”的根据,它也是系统的根据,需要绘制出类全面且关系清晰、属性与操作明确的类图,可视化地表示系统有什么

下一篇,将bb需求分析的“论证”,如何化静为动,清晰地表达系统怎么做?

相关阅读

用议论文三要素搞定需求分析(上)

 

本文由 @泽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题主肯定是从开发转过来的,类/属性都用上了 😐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