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产品,这些你知道吗?

6 评论 7577 浏览 26 收藏 16 分钟

本文作者在本文阐述了自己从事产品经理以来,三年的工作经验。在自我总结的同时,期待可以提高自己。

目录:

一、产品经理的素养

1. 内建的能力

  • 熟悉你的领域(垂直生态和行业动态)
  • 业务素养

2. 对外协同

  • 沟通的艺术
  • 向团队交付你的价值

二、协同能力(从不同视角看产品经理)

  • 技术侧
  • 运营侧
  • 用户侧

三、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一、产品经理的素养

关于产品该懂什么,或者说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譬如说,C端产品人,大多熟悉用户思维,有深度的关于用户体验的思考,甚至需要一定的“APP深度使用成瘾”的“症状”。很多B端产品人,可能更多关注业务解耦,处理事务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

大家常常自身和对外的角度,去剖析事务的两面性。

我是一名偏向于C端的产品人,从0-1也完成了多款鲜活的APP,从其中不乏某些垂直领域的黑马。

如果让我来谈谈产品人的素养:

1. 内建能力

1.1 熟悉你的领域(垂直生态和行业动态)

1)垂直生态

垂直生态是指你策划的项目所处的行业。

例如,你负责公司“股票”类软件的设计,不管是“导流获客”用户也好,还是“工具类存量养护”用户也罢,都是在互金行业的线上“证券”这个领域;类似的竞品例如“大智慧”“雪球”“同花顺”等。

那么此处的垂直生态就是由多家头部(50万 DAU)和其他小众产品(5千~5万 DAU)组成的生态圈。

基于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生态圈中,大家尽管玩法不同,目的也不一样,但是挖掘的用户基本是同一批人。作为产品人做竞品调研或市场分析的时候,着重研究这个生态圈的“空洞之处”。

当没有把握基于竞品成熟的业务模式去创新时,往往最成熟的办法就是“钻空子”。能在大的成熟的生态圈中寻找到另一份”养料“,你的产品才能生根发芽。

图1:某行业调研报告截图

2)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小到头部公司的资源调整(可能会波及整个生态引发恐慌),大到国家监管层面政策导向,都还属于行业动态这个范畴。作为一个产品人,理应运筹帷幄有关行业的最新动态,定期做好资料收集

1.2 业务素养

大多产品人工作重心都放在“设计”上,每个产品经理都有自己的一套设计思路,在BAT等大厂,大家熟称为“中观的套路”;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微观思想(人性)”。

譬如,你在设计一款“社交类”APP,从用户点击应用图标开始,你就应该能详尽预料到该用户的后续点击操作(当然,可能用户的操作是无序的,甚至是没有任何的逻辑)。

这里有这样一套方法论:模型抽象出来是“一个用户”,去参观“游乐场”,当没有“引导员”陪伴的时候,他怎样能充分的利用“门票”(时间和金钱),游览整个园区?每个用户从进入园区开始,基于不同的兴趣或产品感官,用户会选择不同的浏览方式。

反馈到APP中来看,还是以股票类软件为例:

每个用户进入首页(或其他锚定页面)之后,有一部分用户可能去“添加自选股”,而有的用户可能去查看“行情信息”,甚至还有用户着力去寻找行业资讯为下一次投资做舆情基本面分析。

那么,作为产品,我们考虑的重点是通过哪些手段来分析这些用户路径,根据这些信息(可能是数据报表,可能是用户体验地图)寻找到什么样的逻辑和层次关系,来优化我们产品的用户体验,提高这款产品对于多数用户的用户价值。

此外,更多的产品经理可能负责从0~1搭建一个项目,当从设计开始就要考虑到产品的定位,页面风格,核心优势……跟进应用市场上架,SEO、ASO优化等问题,还要考虑短信签名、域名网址登记备案等工作。

图2:读梁宁《产品思维》总结

2. 对外协同

2.1 沟通的艺术

可能越是大厂的同学,对沟通这个词颇有微言;往往跟开发、运营、市场等部门的小伙伴协同办公的时候,伴随着沟通更多的“甩锅”“效率”“留痕”等字眼。

网上关于“沟通”效率的书很多,当我从产品助理一路走来,感悟最多的是“协同”这个词。

首先,大家能共信的是“沟通是为了让别人帮你解决问题”,怎么让别人“乐意”为你服务呢?

我觉得销售行业有一种模式特别有意思,销售员在推销一款产品之前,往往不会简明了当地去说服别人。

你应该怎样做,或者我觉得你应该怎么做,在发起请求之前,他们会跟客户聊有关这个产品的价值,你“拥有这款产品之后的美好”和“你不能拥有这款产品的严重结果”,这招对于犹豫不决的用户有奇效。

类比到我们产品人的沟通中来,当我们同开发的同学去提“要加个小需求”时,我们就可以跟他去聊“但我们上了这个功能/页面之后,这款APP将多美好,能给用户提供多少价值。同理,当跟UI同学去提修改个页面样式的时候,应该去聊“当这个刷新按钮放左下角的时候,用户用起来得有多爽啊”。

其实沟通处理问题变得娴熟了之后,大家能体悟到的是,“沟通”就是让别人帮你解决问题,你需要通过“艺术的手法(手段)”让别人乐意帮你解决,并且大家都能获得好处,这样才能达到团队效率的最大化(即很多团队中OKP目标的逐步取得)。

图3:关于“沟通”

2.2 向团队交付你的价值

很多产品人太注重怎么给用户交付价值,往往忽略了团队的建设(我是一个例子)。

这里把我抬出来给大家做剖析。

我曾在一个月内做了4个版本的“开通会员页(支付页面)”,面对我这种“频率不合理”而又“貌似很专业”的需求邮件,UI设计师很忧桑。

那一个月,我请了那个哥们吃了两顿火锅才让他消消气。很巧的是,有次我跟他吃饭,他跟我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我不怕忙,我怕瞎忙”。

大家应该能预料到我会怎么做,我拿出改版后的“会员支付率”对比改版之前的数据,并跟他反馈每一次UI的调整,对于用户有着怎样的体验改观,对公司有着怎样的营收进步。后来,发展到他竟然主动替我设计页面,并主动和我沟通在他的设计库里面,还有哪些设计能改善运营的数据。

产品人作为团队的核心,应当主动维护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效率(1+1>2)。

二、协同能力(从不同视角看产品经理所需的能力)

1. 技术侧

我是技术出身转的产品,对此深有体会。

开发的兄弟们可能更多把精力是放在怎样实现这个功能,并在项目经理的排期中定时定量完成,缺少对产品整理的思考。

例如,首页加载较缓慢,能不能考虑本地缓存以优化数据链路?本次需求共有10个页面,哪些需要调用native开发,哪些需要H5开发以便后期灵活运营? 运营反馈后台拉大盘报表加载太缓慢,能不能考虑协同DBA、数据部门优化Sql逻辑?

成本也是需要产品着重考虑的点,在开发之前,产品大都会召开需求评审会。此时,着重考虑哪些是核心需求需要严格实现,哪些只是“添头”可有可无(可以参考KANO模型去规划),并和项目经理确认好优先级和排期。有条件的话可以参与到项目中来,细化到H5页面是用Vue还是Angular框架。

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产品经理往往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例如,产品可能会被委任“上云服务”,老板要求所有业务实现线上部署……那么,此时产品经理就要考虑相关业务迁徙工作。此时,线上Redis、OSS服务等概念不需要精通,只需明白它们的含义,以便参与到这些事情中去。

图4:某项目阿里云部署架构(产品参与设计)

2. 运营侧

运营部门可以说是产品的“保姆”,只有APP的内容饱满,富有吸引力才能吸引增量、养护曾量用户。

产品经理更多服务的是来自运营部门的需求,在功能交付到运营人员的阶段,我们应该及时跟进,协助运营人员提高KPI,这里谈谈两个重要的点。

2.1 数据赋能

关于数据赋能的优秀文章太多,本人拙见的关键点是数据的分析和研判,落地到运营侧。

数据分析研判的目的,是找出批量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以验证数据对策略的支撑。

举个例子:

某位运营人员当日在公众号或APP进行了15条推送,发现DAU并没有新增,老用户激活数占比也没有提高。此时“燕子”开始分析推送数据,并整理成推送时刻表,开始验证不同时刻推送的点击率跟推送时间的关系。后来发现只有(a~b)此时间段推送的触达频率很高,于是第二天她开始调整推送时间。

图5:运营人员维护-推送时刻表

拉取之前3天或者7天的运营数据,发现通过多次策略的调整,DAU峰值和谷值存在较大落差。此时应该协助他分析产生峰值的原因,并持续验证该策略是否能复用;分析谷值产生的原因,从而规避该错误的策略(此时要注意一点,策略的优劣能通过数据得以体现,但数据并不能完全代表该条策略的对错)。

再例如:

某位内容运营负责APP内容产出,发现产出的文章有几篇文章点击量很突出,此时他开始分析是否是文章标题吸引了用户?还是文章内容方向比较有吸引力?还是这几篇文章发布的时间契合APP的日活高峰期?这些假设通过验证,能节省很多运营成本,从而提高效益。

图6:新增留存率-策略 数据监测表

Tips:数据分析的手段有很多,建议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做好数据埋点(最好是全埋点树)。

2.2 迭代(或新增需求)

从运营角度来说,迭代意味着运营人员有了更好的想法去运营产品。此时,产品应该同运营人员重点研究需求可行性,本次需求迭代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现有基础上不开发新功能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各个需求的优先级是什么?

当确认好只有通过迭代才能解决问题后,我们要规划好迭代的周期和迭代的方向,并做好需求排期表。

3. 用户侧

我能得到什么或者说这款产品给我解决了什么问题,每个用户在接触一款新的APP,能吸引他留下来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钟。相信大多产品人,也是秉承为用户提供实际价值为导向,去做设计迭代的。

为用户解决问题,需要APP有良好的感官,尽可能简单的操作,和稳定可靠的功能。此时产品经理应该放弃从管理员视角去看待和设计产品,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体会这款产品的实际意义。

此外在APP上,我建议保留与用户沟通的渠道,能让用户及时获得意见反馈。可能一个小小的建议,能减少团队庞大的试错成本

三、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当我是产品助理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写需求文档,偶尔创新一下,让APP能存活在庞大的应用市场里”。

当我是初级产品经理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做好一个产品,让别人用的爽”。

现在我是中级产品经理,我的回答是“给别人提供一种确定性,我的产品是你可靠的依赖”。

你的回答是什么?

 

本文由 @夏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讲协同的书 可以推荐下吗?感觉很不错

    来自河北 回复
    1. 书:《沟通的艺术》-美 罗纳德•阿德勒(Ronald B. Adler)
      课程:得到App课程《跟熊浩学沟通》
      这两个就够用了 “嘴力劳动”也有系统~

      来自上海 回复
    2. 感谢分享,写作加油呀!

      来自河北 回复
  2. 我的产品好用又有趣!

    来自江苏 回复
    1. 哥么介绍一下你的产品啊 学习一下

      来自上海 回复
    2. 以上口号是我努力的方向……

      来自江苏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