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单纯靠培训是不可能成长的

0 评论 9333 浏览 46 收藏 14 分钟

本文认为,产品经理所需的逻辑、同理心、好奇心,只能靠自我培养,刻意练习,根本无法通过经验的传授习得,更何况单纯靠培训是不可能成长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是毛主席在1930年反对红军中存在教条主义思想专门提出的著名断论。断论含义之简单以至于所有人都能读懂,直到今天依然受用。

这些年来,我是做过很多调查的,我对一些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尤其是一些行业里冲突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不相信在一个人的思考里,会存在永恒的冲突,如果有,只能说明你还没想清楚,这个世界永远会有对立面,但你不应该有对立面,你需要的只是立场,一个深思熟虑后的立场,确保决策执行度高的立场。

毕竟面面俱到,就是一无是处。

行业不总是一味强调速度,追赶风口,崇向权威的,总有人需要人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去验证问题,复盘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进步,既然很少人做,那么我就自己先做。

在你们拼命向前跑的同时,先帮你们找出那些致命的问题,并分享我的建议,简单朴实,我认为这样子就够了。

01 产品经理靠培训是不可能成长

这个结论很坚定,我也很确定。一开始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但随着市场对这个职位的预期不断拉高,大家也拼了命地想转岗,很多新加我的朋友也会问我:

到底如何才能快速入门?

每一个行业或者每一件事,如果你想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又或者你觉得这是个问题,你就已经很危险了,至少在这个时候,你会为了提升速度去做任何事情,注意是任何事。

有时候,起始的性质变了,就不要指望有什么好的结果。

产品经理是不可能靠培训的,原因很简单,这个职位最重要的三项技能:逻辑、同理心、好奇心,只能靠自我培养,刻意练习,根本无法通过经验的传授习得,更不用说那些不地道的二手经验,还有歪曲的风险。

02 逻辑思考能力

在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当中,没有法规规定你做的任何事情都需要符合逻辑,就像驼背一样,很多人都是发现别人说自己丑才发现的。

同理,做事没有规律,思考没有逻辑,这个都是不能轻易发现的,只有在和别人对接,或者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原来并非自己所想。

这是人的本性,但凡你生活中总能发现自己做事逻辑混乱,你就已经是个稍微有点逻辑的人了,毕竟没有逻辑的那波人压根不知道自己没有逻辑。

为什么有些投资人两分钟就能决定投不投你,有些重要决策几十秒就能拍板下来并且确保正确,这并不是胆量和运气在加持,这是别人的正常反应,人家每天的工作几乎都是严谨按照逻辑和客观规律来执行的,遇到相斥的问题,自然一下就能反映过来。

这种能力,是需要刻意去训练的。

我相信每个产品经理都能清晰记得自己的第一次需求评审,技术的世界里面根本容不下你所有的模糊幻想,很多页面用户顶多看到的只是一种成功的状态,但并存的各种处理中、处理失败,强弱网状态处理、服务器加载超时却是缺一不可。

用户在体验产品的过程当中,遇到不爽,流程不通,闪退跳出,这些他都不会主动告诉你的,顶多就是骂你一句杀掉进程删除产品,而在天的另一边,因为状态不全,无法为你显示报错占比,你只能对着显示屏苦苦哀叹:用户都去哪了?

逻辑缺失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致命的,没有一个研发人员愿意和自己想法都闭不了环的产品合作,这对你日后的需求推进也是致命的。

当你有更好的想法和优化时,别人投来更多是怀疑的目光,而不是信任的眼神,他们很怀疑几千行代码过后写出来的产品,到后面才发现走不通的时候,是否需要推倒重来。

逻辑上的错误,对方案来说是致命的,逻辑思考的缺失,对产品经理来说,是摧毁性的,每个高阶的产品经理都是从初级走向成熟,逻辑思考的能力都是逐步提升,谁没个犯错的时候。

但可恨的是,那些做得好,飞得高的人他们很少会告诉你,他们会严格控制自己的犯错次数,尤其是逻辑错误,在第一次批得狗血淋头的此刻,他们就会告诉自己,下一次我交出的将会是一份无懈可击的流程。

犯错次数越少,你成长得越快,业务推进速度也会越快,这是个正向循环,会让人上瘾。这种刻意的训练,是以天为单位的,上线时间一敲定,所以节点往前推,能留给你的时间只会少不会多。

评审完的方案因为有逻辑严重问题,只能待产品经理调整完在重新评审,研发设计运营测试运维都浪费了一次评审时间,全队人都在等你,这个时候,你是被逼上梁山。

公司有业务指标需要面对、有团队情绪需要顾及、有上级仔细入微的观察,大家只看结果,你的辛苦和心酸,只有你的努力能兑现,这就是专业化的刻意训练。

脱离了真实业务实践的这个大环境,你哪来的练习强度、哪来的真实反馈?每天带着可做可不做,标准模糊,难以量化的目标去听那些豪言壮语,真到面试应聘上岗的时候,你会发现当中过的落差,是难以想象的。

03 共情思考能力

逻辑思考是这样,同理心更是如此。

同理心来自于共情思考,这个在1957年才被罗杰斯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强调的概念,在更多远离心理学的领域里面,共情思考一直都不为人所知,更别说作为一种工作技能来学习。

一般而言,共情思考有两个要点:

  • 一是你能察言观色,能通过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提取出对方的此时此刻的心情;
  • 二是你要能引起自身类似的情绪反应,以他的视角去解决他的问题。

第一点和你的观察能力挂钩,你一定要是个敏感、注重细节且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第二点和你的经历和成长环境有关,你必须要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差不多的记忆映射,你才能引起共鸣,触动情绪。

就像现在你很难去共情有5亿可投资资产的人,面临着什么样的资产配置问题,不是说你一定要有5亿才可以去做这件事,而是在你的有限的生活经历当中,你了解且认识差不多这种类型的富人,有足够的样本量和话题,能让你在和他们的相处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共情思考,是你脱离初阶步入中介的能力分水岭,这是建立在逻辑能力之上的另外一种推理能力。我们不但要遵循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用逻辑去搭建最底层的因果关系,还要利用共情思考,去洞悉每一类人群内心的不安。

产品永远是为用户来服务的,不存在单纯用逻辑制胜的业务模式,至少现在不会有了。当用户的利益和产品经理的利益不能好好地捆绑在一起,剩下的就只有产品经理自己无穷无尽的自嗨。

我相信这是徒劳的,也是你不愿意看到的。

用户不会主动告诉你他的不爽,你要主动去接近他,客服、电销、论坛、线下地推这些都是离用户最近的地方,这需要你主动下沉,主动去了解用户的诉求和意见,这是定性的研究。

还有定量的这部分,需要你在成千上万个用户中找到共同的特点,通过研究他们在产品核心流程里的关键行为,把他们分好类,再投其所好。

定性是为了再次验证,用户需求能否被有效满足,是产品早已能覆盖用户的想要的东西,还是始终徘徊在核心需求边缘,未能直击要害。

定量是为了再次验证,哪一种的方式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是最经济、最合理且最易于拓展的。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共情思考的理解层面上,用户仅能简单描述自我感受,并不能帮你深入浅出地总结。你能否通过定量和定性带回正确的信息,就取决于你自己的造化了。

没有真实的用户反馈,没有一片大的试验田,你哪来的共情思考训练,培训机构更多时候会强调如何把产品做出来,但到了后面的反馈环节,就只能全凭你的假想。

你的用户是你假想出来的,你猜他们应该会喜欢,用户的使用行为也是你假想出来的,你猜他们应该会经常用,你的用户真实在哪?或许不曾存在过。

培训机构也是盈利机构,他们不可能真金白银地为你的产品做市场投放,砸钱砸到最后只是为了让你认识到自己错了。

他们不会这么做,这么做反而会间接证明了他们这套课程不太行,他们不需要这个结果,但你需要,你只有清楚认识到了“自己错了”,共情思考能力才更上一层楼。

而且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通常情况下,你都是错的。

04 好奇心和其他技能

你们可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好奇心也会成为一种需要看重的技能,为什么好奇心会和其他技能放在一起说,是不是说明他们不太重要?

恰恰是相反了。

好奇心是贯穿你整个人的,因为在工作上,你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很难激发起你的主观能动性,大量的陌生领域跨越,你还真hold不住。

做交易的要懂银行清算,和银行对接,做电商的要懂上下游供应商,品类管理,做社交的要懂沉默交际、社群运营,做共享类的要懂分发策略。

没有通用型的产品经理,那些都是公司里面的黄金螺丝钉,互联网的下半场都是为产业服务的,专业领域里面的衔接型人才,才是未来最需要的。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东西,都来源于好奇。

#专栏作家#

雅格布,微信公众号:雅格布(ID:jacoblab),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策略型产品经理,擅长需求挖掘以及产品增长,重点关注金融、游戏和社区领域,并对此类产品从0到1有启发性的实战思考。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