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价值:始于用户,存于商业,终于自己
本文从公司、用户和你自己三个角度来谈谈产品的价值,enjoy~
昆哥是我的同事,工位在我隔壁,因为坐得近,平时会一起吃吃饭。
昆哥告诉我,他09年开始做产品,经历过腾讯、优酷、喜马拉雅等公司,到今年正好10年了。
一天中午跟昆哥吃鸡公煲,趁着等菜的功夫,我问昆哥,做了10年的产品后,还有什么点能够让你兴奋呢?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两个字:价值。
也许昆哥只是随口的一说,但从10年的产品老炮嘴里说出来,我对产品价值便刮目相看。于是整理了一些自己近期的想法,跟大家好好聊聊产品价值。
在产品的价值体系里,有三个角色非常重要,公司、用户和你。
一、从公司层面看产品价值
对公司来说,产品的价值取决于产品在公司商业模式中的影响力,再具体一些,取决于估值+营收+成本。为什么是这三点,很简单,因为公司账面可用的钱,就取决于投资+营收增长-成本节约。
先说说对估值的影响
估值是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估计价值,它并不等同于一个公司可以卖出的价格,而是代表了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看好程度。
比如:我愿意投资一笔钱给A公司,那我和公司创始人关于公司的控制权会有一个博弈的结果,这个反映在占股比例上。一般来说,10%可能是一个比较健康的结果。
当比例确定后,我该投多少钱就取决于,我认为A公司值多少钱。比如我认为它值10亿,那我就得投1亿,比如我认为它值100万,那我投10万就可以了。
所以对创业公司来说,估值决定了它能从资本市场拿到多少钱来用于公司的运营。而对上市公司来说,估值反映在股票价格上,更是跟股东和公司创始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那产品是如何影响估值的呢?
回到那个例子,我如何判断A公司值多少钱,9个字:有故事、有产品、有数据。产品和产品背后的数据,是公司所讲故事的落地。
比如:抖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产品,那对于字节跳动来说,抖音的价值如何衡量呢?在抖音早期的获客阶段,抖音是对字节跳动的价值在于撑起了估值——快速的流量上涨、新瘾的短视频玩法、对用户注意力的掠夺。
有抖音或者没有抖音或者腾讯率先做出了抖音,对字节跳动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估值是有极大的影响的。
其次说说营收的影响
这与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还是以抖音为例,当它的量级和活跃度上升到一定层面之后,一定会遭遇瓶颈(毕竟人口总量和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此时如何利用现有的量级和活跃度来变现,便是抖音这款产品对于公司营收的价值。(关于商业模式的分析,大家可以参考此文)
营收层面的价值一定是可归因的。
例如:宝马汽车在朋友圈投放广告的成本,便是微信对腾讯的营收价值;斗鱼直播对粉丝的打赏抽成,便是这款产品对斗鱼这家公司的营收价值。
通过这个产品,为公司赚了多少钱,能计算的清楚,便是产品对公司的营收价值。
最后说说成本节约
这往往是我们容易忽略的部分,尤其是为公司提高效率的后台产品,例如IM工具和ERP系统。这类产品的产品经理在晋升或述职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吃亏,因为很难讲清楚自己的工作价值。
但实际上,正式因为有类似提效产品的存在,才能使得如今的科技公司有较少的人做到以前可能需要10倍人数还未必能做好的事情。
而对一家公司来说,每个人的工资以及五险一金都是成本,都是实实在在的钱。提高了效率,也就是减少了人数,少聘用一个人,就实打实地节约了一个人力的成本。
所以此类产品的价值,在于为用这款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员节约了工时,为公司节约了人力成本。
因为公司账面上的钱,等于投资+营收-成本,所以产品对于公司的价值,便等于估值增值+营收+成本节约。
二、从用户角度看产品的价值
产品总是给人用的,没人用的产品,做得再好,价值为零。
前面说到了产品对公司的价值,其实支撑起这一层价值的,是产品对用户的价值。即,产品对用户有价值,才能对公司产生价值。
首先,我们得知道用户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搞清楚。
对于B端商业产品来说,用户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特定的群里,它是一种购买决策链。所以很多人在面对B端产品的时候,总是要区分两个概念:用户和客户。
用户就是用你的产品的人,客户就是花钱购买的人,有时候这两个人群是一致的,有时候并不一致。但无论如何,B端产品服务的都是这条购买决策链。
所以,搞清楚一种购买决策在B端用户那里是如何产生的就额外重要,不同的购买决策,决定了产品面对的用户是谁——是根据使用体验付费,此刻产品面对的用户是一线使用人员,深入了解行业背景,定制化解决痛点是迭代重点。还是根据关系付费,此刻面对的用户是关键人物,打点关系就很重要了(也许并不值得倡导,但确实是存在的)
对B端工具型产品来说,用户是公司内的其他角色:运营、研发或其他部分的产品。此时产品对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他们提升了工作效率,用更少的时间,做了更多的事情,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对C端产品说,最大的陷阱是用户很容易沦落为报表里的数字。今天的DAU涨了,明天的DAU跌了,用户的行为,沦落为数据的变动。至于用户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想要什么,这个群体想要什么,作为产品经理的你可能依旧是迷茫的。
有一段时间增长黑客很火,几乎被所有做增长的产品经理奉为圣经。甚至有观点说,有了增长黑客,定位理论便不在适用了。
在我看来,两者并不冲突,定位理论可以让你搞懂三个问题:
- 你是谁;
- 用户是谁;
- 用户心中的你是谁。
有效的增长黑客,至少是在对这三个问题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快速试错迭代的方式,找到正确增长路径的方法。
回归到这个问题,产品对用户的价值,是在对你的用户群体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最终反映在你的报表上。
最后的最后,映射到产品对公司的价值基础上。
- DAU高了,估值涨了;
- 广告主多了,营收涨了。
三、从你的角度看产品的价值
从你的角度看产品的价值,就是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待你此刻所在的产品的价值;或是把你自己的发展当需求,去看产品的价值。
前段时间有朋友问我,他明年毕业,秋招拿到了两个产品岗offer,问我应该如何抉择。我说,你自己有相关的分析么,我帮你参考参考。然后,他就给我发了一大堆关于这两个offer的对比,关于行业趋势,关于岗位在公司内的地位,关于老板,关于薪资。
我问了一句,你自己在这个阶段最想获得什么,他就蒙了。
纵然,行业趋势、岗位地位、老板、薪资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你了解自己此刻想要获得什么的参考项。
- 你想要毕业就挣得更多,那就选择薪资;
- 你想要学到更多,那选一个愿意教你的老板;
- 你想要在未来更值钱,那更多考虑行业;
- 你想要尽可能规避被裁掉的风险,那就选更靠近公司核心业务的岗位。
产品还是那个产品,岗位还是那个岗位,你的需求不同,它们便存在不同的价值。
在这里多说一句,所以你作出选择的依据,都是此刻的依据,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句话是真的有道理的。
- 你选择薪资,可能行业红利消失,年终奖比例大幅降低。
- 你选择老板,可能老板明天就跳槽了。
- 你选择行业,可能公司短期内要考虑活下来,部门整体裁员。
- 你选择安全,可能三年后你跳槽的时候,就不那么值钱了。
产品给你多少价值,也就给你多少风险,这是硬币的两面,从来逃不掉。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在产品给你的价值之外,为自己自生价值。这样当有一天你离开产品时,依旧有资本去决定自己能获得什么,而不是被动选择能得到什么。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产品的价值模型呢?
我想了很久,可能有这张图描述更合适吧。
如果非要有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大概就是:始于用户,存于商业,终于自己。
#专栏作家#
大力哥呀;微信公众号:大力哥求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正年轻的产品经理,关注新零售、用户体系,擅长问题抽象及拆解。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最后的结尾给了我很大的指点,谢谢
受益良多,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