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明白这四点,那我不建议你做产品

5 评论 10247 浏览 48 收藏 21 分钟

入门做产品前,你需要知道这几点:好产品不常有、产品思维、好奇心、同理心。

自从 14 年从技术转产品,到现在快 6 年过去了,这一路磕磕绊绊踩了很多坑,也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

很不幸,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做出可以称得上代表作的产品。因此,也经常有人质疑,你到底做过什么产品,天天在这瞎哔哔。

可能唯一被部分人知道且使用过的产品,就是之前在京东做的「京东大药房」了。

不过我的读者群,大部分还不是它的目标用户,这是一款 B2C 平台型医药电商产品,用户过千万、年 GMV 超 50 亿。

虽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产品代表作,但基本从 0 到 1 的创业产品和从 1 到 N 的大型产品都做过了,以 C 端用户型产品和交易型产品为主。

回顾过去 6 年,做过的产品不下十款,以工具产品、互联网医疗产品、电商产品为主。

在不断的踩坑和爬起来的过程中,还是积累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产品构建和开发的方法。

现在,有很多人纷纷想转型做产品,觉得这是一条出路。也有很多人问我做产品的门槛到底在哪,是不是好入行。

要奉劝的是,别因为本职工作做不好或觉得没前景就转型做产品,因为这只会更难。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个结论。走到产品门口容易,想进入门里面还是有难度的。

做产品的门槛不在门口,而是在里面。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产品经理很多,但优秀的产品经理很少的原因。

如今产品经理也在发生代际性变化,对行业背景、垂直技能、科学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准备打持久战,就别轻易进产品的门。

01 好产品不常有

要做出好产品,除了个人天赋、能力,还需要一个在切入点上就不错的产品,更需要一个好的时机和环境。

一位产品前辈曾经跟我讲过这么一句话:

“好产品经理常有,而好产品不常有,不必过于追求你控制不了的结果,重在过程中建立你对产品的思考和方法”。

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优秀的产品经理,作品确实是最有力的说明,这是世俗标准,无法逾越。

产品经理和作品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

很多如今成功的产品,就算换一个人做,可能也会获得同样、但方式不同的成功。

定义优秀的产品经理,其实就是在定义成功,作品是优秀产品经理证明自己的标志,但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一定能做出好作品。

至于原因,前面有提到。

对于大部分产品经理而言,通过做产品学会一种思考方式和行动策略,比刻意追求产品结果更重要。

实话实说,现在已经不是过去 5 年和 10年的机会窗口期了,再次成就产品之神的概率已经很小,所以还是现实点比较好。

尤其是对应届生和产品新人,保持足够的理性和客观态度对待产品经理这一角色,把自己的预期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别以为自己真的是来改变世界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来为这个世界做贡献的。

更何况,改变世界的机会(好产品)本来就是稀缺的,而想改变世界的人又是海量的。

这里面的不对等关系,也就决定了很多人都是贡献者,也可以是非常优秀的贡献者。

好产品经理常有,而好产品不常有。

进了产品的门,目的在于通过产品创造价值,而不是通过产品证明自己多厉害,这是心态的差别。

心态不一样,过程和结果自然不一样。如果没有合理预期的心态,还是别轻易进产品的门,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异会很大。

02 产品思维

现在,产品思维被广泛推崇,已经成了一个互联网代名词。在我看来,产品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行动策略

那么问题来了,是先有产品,还是先有产品思维?

我的观点是,先有产品思维。

如果我们不把这里提到的产品定义为狭义的互联网软件产品,其实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产品。

把这些广义产品的成功定义成作品,而完成作品过程中的思考方式行动策略就是产品思维。

用做产品的方式去完成一件事情,这是一种匠心、耐心、恒心的体现。

例如写一本畅销书,做一个被大家认可的公众号,开一个广受欢迎的小店,这些都是产品,也都是成功的作品。

要做好这些产品,并不简单。

同样需要产品思维,需要洞察用户,需要构建产品,也需要持续运营和增长。

生活处处皆产品,大到一个人生决策,小到一个饭局怎么组,都可以运用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是一种把事情做成立、做精细、做得可持续的思考方式和行动策略的集合。

就拿我持续写作这件事来说吧,写了很多年,一直在写。

从最初的文字生涩,到现在的下笔成文,通过不断重复、总结,提炼了一些方法,能为读者创造文字价值,并使其形成模式、可持续,这就是创造产品的过程。

把每篇文章当成产品去做,从读者需求、选题、结构、金句提炼、排版、数据分析等不同角度完善这个产品。

为文章和公众号设计增长闭环,从知识输入、文章输出、内容产品化、知识商业化等方面不断实践,打造一个可行的增长模式。

每一次实践也是一次实验,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假设,进而调整下一次的行动策略。

例如,文章的“跳出率”。通过这个数据指标,可以反观文章的内容节奏和可读性。

尤其是到了某一个段落区间,如果跳出率很高,那就可以分析具体问题出在哪,自然知道下次该如何调整行文方法。

时间长了,重复多了,慢慢就有了体感。对文字的把握、对细节的处理、对读者的了解自然就比常人更加深刻。

用做产品的方式写文章,为此我还专门整理了一套方法,在我的知识星球里做了两期写作训练营,已经给近百位对写作感兴趣的同学体验过,效果不错。

很多人因此开始用做产品的方式写文章,并且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可运用的领域其实很广。

通过产品思维的运用,创造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才是产品经理的价值体现。

这个过程很漫长,需要经过很多次的重复、试错、调节,这不是一个短期工程,无法立马见效。

没有长线思维的人,还是别轻易进产品的门。

03 好奇心

做好产品,我认为有一个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好奇心。

好奇心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好奇心是驱使一个人不断探索和持续行动的最强动力,没有之一。

有的人需要发工资才会工作,有的人要靠老板催才能做事,这种情况下,金钱和压力是驱动力。

好奇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可的、期望获得的动力,如果不去做、如果不搞明白,就会难受。

就是这股难受劲,驱动了思考、驱动了创新、驱动了行动。

做产品是个实践的过程,就算熟读产品方法论,也做不好产品。产品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感觉出来的。

遇上不懂的东西会难受,说明这个人有极强的好奇心,然后他会产生思考、进而产生行动。

例如,如果对平台型产品感兴趣,那平台型产品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双边平台和单边平台有什么区别?供给和需求先撬动哪一方,如何撬动?平台扮演什么治理角色,如何干预平台发展?

依次延伸下去,会有很多未解的大问题和子问题,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很多人说不知道学什么,本质上是没有启动思考,没有唤起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人,眼里都是问题、心里都是疑问,并且他们会逐一攻破、各个搞定,最后就能成为专家。

如果眼界和思想范围内有不明白的东西,他们就会难受。

比起一般人,有好奇心的人行动频率要更高,试错机会更多,实践自然也会更多。

慢慢的,在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做事方法,做得多了,自然就可以提炼成自己的方法论。注意,是自己的方法论。

所以,方法论很难通用,因为个性化太强了。

尤其在产品这个领域,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方法,然后又有不同的路径去实现,你说哪个方法论更好?

黑猫白猫,最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只要有好奇心,只要觉得搞不明白会难受,那就去探索,不断做,重复做,然后形成体感,并最终提炼成自己的方法。

我不是科班出身,也不是大咖门徒,做产品更谈不上厉害。但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摔打出来的。

驱使我这么去干的,就是好奇心。因为不搞明白,真的难受啊!

比如,以前对于数据埋点这件事儿我就纠结过很长一段时间,一方面想搞清楚原理,另一方面又想尽快投入实践。

所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请教了很多人,不仅体验了至少 3 个提供数据服务的平台,也试着在自己的产品上做一些实验。

就这样,在一段密集的时间里反复实践,慢慢就懂了,就明白了,那种难受的劲儿就过去了。

再比如,以前一直不知道做业务到底是做什么,做产品除了设计功能体验之外还能干啥,也好奇高阶产品经理到底高在哪。

于是找了很多在当时我认为比我厉害的产品经理,跟他们聊,不断聊,不管什么问题我都问,简直快把他们烦死了。

虽然每次吃饭都是我买单,但这点钱花的值啊,真的太直了。

还有个朋友做商业化的,一周被我请了 4 顿火锅,要么下班去找他吃饭,要么吃夜宵。

以至于第 4 次他来的时候,嘴巴就像港版欧阳锋,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想知道啥。

就这样,和很多人请教、研究了很多资料、做了很多实验后,我心里除了有一张产品大图,又多了一张业务大图。

除了产品功能那一个点,发现原来整个产品只是完整业务中的一环。就像原来以为太阳系就是全部,结果知道了银河系。

从供给到生产到流通和销售,任何业务都依附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相关人,熟悉他们的流转方式和规则,很多对于产品的理解自然就升级了。

关键是,从中还能发现很多产品需求。

对于未知的难受,对于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恐惧,是驱动一个人快速成长的最好方式。

因为这种难受和恐惧,会让你想出很多办法去解决,最终消灭它们。

如果不会因此而难受,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很难再进阶了,因为认知和思维将成为一个人的瓶颈,那才是真的难受。

别轻易进产品的门。

04 同理心

都说做产品需要很强的同理心,我非常认同,我也认为这是做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那什么是同理心?

在我看来,同理心就是能感受对方的感受。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其实很难。

我们天生就无法理解别人,只能理解自己,这是本性,克服本性的事,往往都很难。

如果一个朋友失恋了,你是告诉对方想开点,还是点好菜叫上酒,陪他好好聊上一晚?

相比之下,第二种方式更有效。

如果需求方说必须下周上线,你是跟对方解释上不了线的来龙去脉,还是给他一个能解决 70% 问题的可行方案?

相比之下,简单有效最重要。

道理谁都懂,就算知道了很多道理,大部分人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我发现很多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都不太习惯做信息架构,有的压根也不知道信息架构是什么,解释一遍还比较难懂。

这时候,我往往会跟他们说,你去试着从同事电脑上找一下之前你们合作过的一个文档。

结果问题立马就出来了,找不到。

事实是,每个人都有一套管理文件的习惯,对文件夹的命名、层级管理、文件存放分类都相差很大。

尤其是桌面一片密密麻麻的人,更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那为什么他们自己能从这么复杂的文件管理方法中快速找到想要的文件,而别人不能呢?

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套对于文件存放的信息架构,凭着记忆和理解,能够很快的到达文件目的地。

这跟做产品也是一样的,用户内心的信息架构是产品经理构建的。如果不能构建普通用户能理解的信息架构,那用户大概率就用不明白你的产品。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产品经理设计出来觉得好用的功能,其他人就是用不明白。

也不难理解,很多产品在大改版和更新后,会受到用户的一片吐槽,都说没有以前好用了。

其实仔细去看,并不是真的不好用,而是用户的习惯和心里原本的信息架构被打破了,他需要重新去认知和建立新的习惯。

要知道,人都是抗拒变化的。

同理心的训练,除了通过大量的实践去感受,还有就是观察,尤其是观察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的反映,能帮助自己建立基本的差异化认知。

例如,当公司宣布过年提前放假时,办公室里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欢呼雀跃的,一种是沉着冷静的。

从这两类人的反映,大概率可以判断,前者是性格偏外向的,后者是性格偏内向的,虽然内向者的内心同样雀跃。

之后跟他们的相处方式也可以选择适合的性格模式,用对方舒服的方式来与对方相处和沟通,这是情商、也是同理心。

除此之外,同理心也能带来很多附加能力的提升。

例如细节敏感、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等,本质上,都是通过感受别人的感受,来建立差异化认知,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很多人都会屈服并跟随权威,没有形成对事物现象、本质、规律的判断和思考。

没有批判性思维,创新很难诞生,区别性观点也很难产生,做产品、职场发展、个人成长都会受制于此。

如果自我衡量是一个稳定的跟随者,那就做好前面提到的贡献者角色,把自己的预期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要不然,在产品这道门里,会很难受。

05 写在最后

从我当下的认知来看,我认为做产品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分别是好奇心和同理心。

好奇心是动力,同理心是方法。

产品思维是一种把事情做成立、做精细、做得可持续的思考方式和行动策略的集合。

产品思维的底层支撑,就是好奇心和同理心。

好奇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可的、期望获得的动力,如果不去做、如果不搞明白,就会难受。

同理心是能感受对方的感受,以此来建立差异化认知,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有动力、有方法,在配合高密度的实践,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训练闭环。

用动力驱动思考,通过不断的重复形成方法,养成自己的产品思维。

找到喜欢,变成热爱,养成好奇,形成动力。学会批判,感受细节,不断重复,形成方法。

做产品的门槛不在门口,而是在里面。

别轻易进产品的门!

PS:我在 2017 年写过一篇《真的,别想不开当“产品经理”》。当下这一篇,是对 2 年前那篇的一次延伸,伴随着我的认知升级。不一定对,可能过 2 年后,我还会写一篇。

#专栏作家#

唐韧(Ryan),微信公众号:唐韧,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Juliye Care产品总监,《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在创业公司负责过多款从0到1产品,目前在某电商巨头负责产品工作 。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海报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产品经理,入门简单,做好难,做深难,没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原动力,恐怕很难持续做好、做下去;
    找产品老司机聊,是个好办法,学习了。

    来自浙江 回复
  2. 什么是没营养的文字,呵呵,我找到了答案

    回复
  3. 感谢作者大大的分享,读到这篇文章的您,

    如果想具备系统产品知识技能,
    有一套体系化的个人项目作品,
    去工作和求职,都更加的顺畅!

    那体系化的学习训练就很有必要,
    点这里,先看看公开课: http://996.pm/7GVQ4

    来自广东 回复
  4. 讲的很实在,如果说产品是一本秘籍,需要武功秘籍,需要去断链,但是这篇文章写出了心法的感觉。带着这个心法,去训练相信一定会有效果,好奇心-同理心。

    回复
  5. 好产品或成功的产品是一个团队的结果,产品经理可以控制的只是其中一小环,市面上过于夸大产品经理在产品成功中的作用了。

    来自上海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