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排列需求的优先级?

1 评论 10545 浏览 33 收藏 10 分钟

上一篇文章讲产品经理如何对单个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经理往往会面临多个需求。在对每个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后,就需要对保留下来的需求进行优先排列。

为什么要排列优先级呢?

>从实际情况讲,项目组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产品经理必须在有限的资源内实现最优配比,提高ROI。

>从个人角度讲,排列优先级是产品经理训练对全局的把控能力,以及深入了解产品的良好方式。

怎么排列优先级呢?

  1. >给需求分类;
  2. >相同类中的需求,衡量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产出收益、时间约束和边际递减;
  3. >将上述指标量化,加权成综合指标。

下面>一条一条来讲,先讲第一条:>给需求分类>。

为什么要给需求分类?

>分类是对需求的整体判断,我们比较人,会先分成男女,相同性别间的共性大于特性,易于比较。

>不同的分类,权重不同。通过分类,可以快速判断需求的价值量。

如何给需求分类?

>按照该功能是否影响核心功能,可以将需求分为核心需求和非核心需求,核心功能即产品解决用户实际需求的能力。电商类产品的核心功能是从挑选商品、到加入购物车、下单、直至购买的完整路径;背单词类产品的核心功能是从挑选词书、到新学、复习、直至完成打卡的完整路径。

> 非核心需求则指与核心功能无涉的其他需求,主要包括活动需求及其他非核心模块需求。

>在核心需求和非核心需求之下,再进行细分,判断其属于功能性需求还是体验性需求。

  • >功能性需求,是骨骼;一般比较重大,要么产品的逻辑或是程序出了问题,或是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或尝试新的方案),要更新调整(虽然此类需求也会涉及到用户体验,但目的是功能);
  • >体验性需求,是表皮。一般是主流的设计风格发生改变,或底层平台推出了新的设计规范。

>将上述提到的需求分别进行量化,给予权重。一般而言,核心需求的权重高于非核心需求。功能性需求的权重高于体验性需求。具体为:>核心需求-功能性需求(CF)>核心需求-体验性需求(EN)>非核心需求-功能性需求(NF)>非核心需求-体验性需求(NE),>括号中应为具体比例值。

给需求>分完类后,就到了第二条:>相同类下需求的具体比较>。

比较什么?

>如前文所述,主要比较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产出效益、时间约束和边际递减。

如何比较?

>将付出的成本和收益量化成同一指标:金额。

所有>的需求,到最后都是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包括之前的分类,其实是从宏观层面,即考虑到需求的长远收益进行成本收益比。而细分到相同类中的需求,比较的则是需求的短期成本收益比。

一般的>非活动需求,只涉及到人力成本,计算公式是>所涉及的参与人员 * 所需工时 * 工时薪资>。当然服务器成本、占地成本、短信成本等属于固定成本,不计算在内。

如如>果是活动需求,还涉及到物料成本(实体购买和运输),需要将该部分与人力成本相加。这样>,成本即可算出。

而收益>,也需要量化成同一指标。相对好估算的是活动类的需求。举凡活动类的需求,都会在一开始定一个预期收益(拍脑袋或根据往期经验得出),届时,只需>将预期收益减去成本>即可。活动结束后,再根据实际收益和实际成本做新的核算,为下一次的迭代保留经验。

不太好>估算的是非活动类的需求。这个只能看该需求对于新增、活跃、留存、付费和转化的影响。在很多三方渠道,是有对于不同指标提升的成本报价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报价或自身经验预估AARRR不同阶段增长所需要的单位成本,再预估该需求能够在刺激哪个阶段的增加,以及大概的增长量。这样,就可以得出该需求可以节省的成本,>节省成本减去(人力+物料成本)>,即是最后的收益。

>在成本和收益之外,还需要注意两个约束条件:>时间约束和边际递减>。

  • >时间约束主要针对外部风险(例如工信部备案)、活动需求(一般对节日节点有很强的依赖性)以及更新需求(影响应用商店排名);
  • >边际递减是经济学概念,主要涉及到需求需要达到的完美程度。

时间约>束是加速器,有时间约束的需求,可以在原有基础上额外>乘上T系数(大于1)>。T系数的大小则视约束时长而定。需要注意的是,时间约束并非增加了需求本身的价值。只不过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排期时不得不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并化约成可以比较的同一值。

边际效>应则刚好相反,是延时器。我们都知道,吃美食,第一口是最香的,第二口还不错,但已逊色于第一口,第三口则比第二口还差,如是直至最后一口,最初食物带来的惊喜已所剩无几。

产品功能>也是如此,倘若一个按钮,最初显示效果不明显,将其变得明显后,用户体验提高值为10;再将其用纯色调丰富起来,用户体验虽有提高,但大概率低于10,甚至可能递减至5;这时如果再将纯色调替换为渐变色,用户体验也许只会提高2了。

>和时间约束不同的是,边际递减减少的是需求本身的价值。具有边际递减效应的需求,应在其原来的基础上>乘上M系数(小于1)>,而M系数的大小,则视该需求的>迭代次数>而定。

以上>两条都完成后,第三条>量化指标,加权成综合指标>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条的前半部分:量化指标,其实在第一条和第二条就已经完成了。无论是分类需求,还是计算成本收益,都需求将其量化为一个确定值。

>剩下的只是把其加权为综合指标:

  • >由需求分类可得系数,CF、EN、NF、NE;
  • >由ROI计算可得数值,假定为Q;
  • >若Q具有时间约束,则需乘以系数T;
  • >若Q具有边际效应,则需乘以系数M;

>由上可得,需求最终的值为>Q * CF(或其他)* T(或无)* M(或无)>。

以上>则是本章的全部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有时迫于时间、工具、经验,并不能将需求细化为某个具体的值,甚至相关的指标也许是不科学的。但依然应该遵照需求分类、计算ROI、考量时间约束和边际递减这这几项步骤。

#专栏作家#

善宝橘,微信公众号:善宝橘,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崇尚终身学习的互联网斜杠青年,擅长学界理论与业界实践结合,专注新媒体、游戏领域的运营策划。当然,偶尔会写点互联网时事评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太死板了吧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