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角色)化与个体化产品杂谈

1 评论 1159 浏览 1 收藏 10 分钟

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擅长角色化生存,或者擅长把别人训练成角色呢?你能够去角色化地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交流吗?

第四课,梁宁讲的是同理心系列的认清人性,理解角色化生存,她在课后留的作业是:

  1. 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擅长角色化生存,或者擅长把别人训练成角色呢?
  2. 你能够去角色化地和别人建立真实的交流吗?

在写作业之前,我们先列出梁宁在这节课的名词解释:

  1. 集体是一堆角色。
  2. 人在非常大的压力下,才会扮演角色。

为了更多侧重在产品内容的输出,在这次作业中,我把第1个作业改成了“你如何理解角色(化)产品”。同样,我会在使用的产品和自身产品工作两方面来阐述。如果你有其他的想法,也欢迎与我交流。

集体(角色)化与个体化产品杂谈

在听完梁宁的课程后,我突然意识意识到,在课程中提到的“集体(角色)”和“个体”恰恰能够匹配到市场上两大产品形态——“to B”(面向企业)与“to C”(面向个人)。可再次看网上对于“C端”、“B端”产品的解释,我觉得还不够通透。甚至觉得那些列出“场景”、“需求点”等的解释,还有些啰嗦。

这里,按照梁宁课程的精髓,我斗胆对“to B”与“to C”产品重新定义——

  • to B产品:面向角色化用户,设计重视效率的产品;
  • to C产品:面向个体化用户,设计重视情感的产品。

“脉脉”如何“消灭”了“赤兔”

“脉脉”和“赤兔”都是职场社交类软件(如果你还不知道,可以先下载“脉脉”体验一下,我可没收“脉脉”的广告费哇),可遗憾的是,“赤兔”这款“领英”中国本土化的软件在2019年7月就下架了。

这两款APP我都是在2016年开始使用的,当时我对这两款产品的感受除了都有个人职业信息展示外,最大的区别在于:

  • “赤兔”:偏重职场专业性教育(行业文章、有直播课程等);
  • “脉脉”:偏重职场周边的社交(匿名圈子);

这也是“脉脉”能够“消灭”“赤兔”的重要原因:“赤兔”更重视效率(职业拓展成长),而“脉脉”更重视情感(职场吐槽交流)。理解“消灭”的原因之前,需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我国的“职场社交”类APP应该面向角色化用户?还是面向个体化用户呢?

2019年安德普翰(ADP)和脉脉先后针对中国职场人做了一些数据报告,当把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便慢慢窥探出答案。抛开阴谋论之说,从ADP的报告可以得出中国员工的敬业度从2015年起就开始降低,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跟着梁宁学习产品04:集体(角色)化与个体化产品杂谈

跟着梁宁学习产品04:集体(角色)化与个体化产品杂谈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国内这么多996的工作,为什么我国的员工敬业度这么低呢?

从脉脉发布的《2019年中国职场社交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职场满意度均值很低,且承担着晋升、能力提升、业绩等压力。简而言之,干的不爽。所以满意度低肯定会导致敬业度低,压力大必然导致想释放(吐槽)。

跟着梁宁学习产品04:集体(角色)化与个体化产品杂谈

跟着梁宁学习产品04:集体(角色)化与个体化产品杂谈

“赤兔”在中国本土化运营想复制“领英”在海外市场的成功时,忽视了国内身处工作压力的亿万职场人的真正痛点。虽然使用产品的用户都是带有行业、岗位的特定标签,但是现阶段国内“职场社交”的重心应该是“社交”,而不是“职场”

B端产品虽重视“角色化”,但推广更重视“个体化”

to B产品设计重视的是效率,我工作中负责的画像项目系统也属于这个范畴,使用画像产品的用户是公司的产品、运营同学,怎么样才能提升效率呢?那就应该是在朝着公司部门发展方向完善的前提下,帮助产品、运营同学完成他们的KPI。以“消息push”业务为例,目标就是能够提升产品、运营同学推送消息的点击率。

写到这里,要说一件2020年工作中让我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在“消息push”系统已经有画像设置功能的前提下,我还是把自己负责设计的“用户分群”功能(你可以理解为按条件筛选用户)推广至业务方,并加入业务方的系统中(目前双方接口开放对接)。

也许你会想,这其他业务方都已经有了,对接一起不是重复劳动吗?那是因为中后台系统产品如果接触不到前台业务人员并知晓一手的需求场景,产品方向很可能会和用户需求产生偏差

读过我历史文章的朋友应该会有一些印象,因为我目前的公司没有强制“前台与中后台信息互通”的流程,我负责的可视化产品就吃了大亏:分析师和业务人员沟通数据可视化的需求时从来没有带上我(因为我无法给他们提供数据和仪表盘),而是在仪表盘制作完成后才会反馈问题。

一开始我也是无脑的去做,直到有一天有幸和一位业务方沟通续期时,我发现分析师反馈业务方的需求往往是经过他们自己理解消化后的结果,这对产品的设计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在画像业务上我不能再重蹈覆辙。

可是,如何在业务方已经有同类功能的前提下,能够把“用户分群”功能推广至业务方呢?B端产品重视“角色化”你应该有了认识了,接下来就要说说“推广更重视‘个体化’”。

B端产品最大的压力应该是用户和客户是两类人,就拿“消息push”系统来说,使用画像的用户是一个个产品、运营同学,可是主导这个功能是否加入系统的确是“消息push”系统的项目负责人(一位技术同事),如何让他接受呢?这就需要了解他的痛点,让他满足,使其愉悦。

就这样,我确立了后续工作的目标:

  1. 未来在画像的业务对接中,不能让他有二次开发的负担;
  2. 消息push的点击率要优于现有模式;
  3. 产品、运营用户有共同的呼声:认可“用户分群”;

为了直接让“消息push”系统直接调用接口展示,我们画像项目的技术同学承担了较复杂的开发任务。我也在和消息push的用户沟通,设计出了能够适应多变业务场景的功能设置方式,在找到几个用户一次次线上测试、迭代后,终于看到了点击率的提升。

前段时间,2个“消息push”系统的大客户拉上系统的项目负责人和我,主动要求“用户分群”接入“消息push”系统,正式的对接就这样开始了……

#专栏作家#

兮兮,微信公众号: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人工智能、toB产品、大文娱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梁宁的课我也看过,但是我觉得个体没办法独立于角色存在,不能说集体的就是角色化、个体的就是去角色化的。就拿脉脉来说,很多用户是在以一个产品、运营、开发的角色去使用的。
    如果作者感兴趣,我们可以加一个联系方式继续讨论。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