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元认知力

0 评论 4831 浏览 19 收藏 8 分钟

我们都有看到猫或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的情景,那是因为它们不能把自己的尾巴和环境区分开来,说明它们自知能力不够。然而人的自知能力也不是天生的,婴儿经常咬自己的手指和脚趾,直到感觉到疼了才停下来。在心理学上,人的自知能力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元认知”。

元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和调节的能力

举个例子,赶时间去机场要选择交通工具,你选择了拼车,然后在路上一直催促司机,结果迟到了。后来,你反思这件事情,是因为自己当时为了省钱并抱着侥幸心理选择了便宜的拼车,结果导致了迟到,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会冷静对比各种交通方式,选择相对保险的方式。这例子中,当时解决选择交通的问题是我们的认知活动(是对外的),而后来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的差错并且矫正这种差错就是元认知(是对内的)。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些推论:

1.元认知是基于认知活动的,不基于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就是空中楼阁

这个道理很简单,没有认知活动来进行元认知就像老师对着空荡的教师讲课,没有了对象主体,这个活动就没有意义。这里其实其实和产品的迭代有类似之处,迭代也是在上一次实践的基础上矫正认知偏差,没有上一次产品作为基础就没有迭代。

2.元认知的效果需要从认知获得的结果中得到反馈

由于元认知是对内的,是很抽象的,它对我们认知能力的调节效果需要通过具体的认知实践中得到反馈。一个武侠高手在一次对决中落败,回去精心敏思,调整了内功心法,那这次调整是否真的有效还需要通过下次对决的结果中得到反馈。

回到产品的工作中,我们做产品的功力好坏,还是要从产品的相关数据中得到反应,而不是臆测。

3.元认知能帮助提升认知能力

元认知就像我们的认知修正器,校准认知偏差。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不断的自省自悟其实就是元认知在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得到提升。

那么,如果提升元认知呢?其实从上面的推论中,或许你已经得到了答案:

认知实践-反馈-元认知调节-再认知实践-反馈对比-修正元认知

这条执行链路通过不断地实践对比中来提升元认知,是有效性的保证。除了有效性,还有高效性的问题。简单地理解就是,这条执行链路保证了你在一定次数(比如5次)的实践中,能提升元认知能力,而你希望只通过2次实践就提升元认知能力,这就是高效性的问题。而这也是见仁见智的地方。

元认知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起到的作用

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主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

1.保证元认知监控的有效性

有效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辨识出相关因素是进行元认知活动的基础。首先是要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其次是通过记录等辅助方法避免遗忘或遗漏。

举个例子,一些产品经理做了很久一直得不到提升,明明自己什么都会啊,需求拟的有条有理,产品设计的有型有色,但就是得不到认可。原因就是没有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并没有有效地监控自己从接到产品任务开始到产品设计这一系列工作中自己的认知过程都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和执行步骤,没有了系统地监控就谈不上后面的元认知优化。

2.使用相应逻辑分析方法分析优化认知

在监控了认知过程的相关因素后,究竟该调整哪里或优化哪里不是随机的,是有一定规律的。既然有规律,那么逻辑分析就能派上用场。具体的逻辑方法很多,笔者最常用的是对比法和反问法。

笔者曾经负责过一款社区电商产品,主打社区服务(吸引用户)和生活日用品电商(带来现金流)。产品在初期选择一个小区做推广后发现,下载APP用户里面只有不到5%的用户使用了APP缴纳物业费,这和我们的预期的差距是很大的。这时候需要调整,到底是哪里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是没有深入地了解用户,还是产品设计不合理,还是推广执行过程中有问题,亦或其他。到底要从哪个地方着手改善?

这个时候元认知就派上用场了,首先笔者开始审视整个认知链条中各个模块的细致程度,用一个矩阵的形式作对比:横坐标是认知链条的各模块,纵坐标是细致程度,其中细致程度分为概念层(即对该模块的概念性认知)、方法层(解构概念认知的方法)、执行层(实际操作的计划、控制与反馈)。通过对比更模块不同层次之间的细致程度,找到薄弱环节。

最后发现对业主缴纳物业费的积极性的认知程度不够,在产品上只停留在提供一个缴费通道的层面。实际上,大多数业主缴纳物业费的积极性不够,多是物业人员上门催缴。为了提高业主缴费的积极性,物业费缴费模块设计成优先缴费有折扣的方式,并且在社区朋友圈官方公布这些名单。在第二次小范围推广时,缴费比例有了大幅提升。

 

作者:刘志(微信公众号igoodpad),传统行业跨界产品经理,专注于互联网+SAAS创业项目

本文由 @刘志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