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文章,却解决不了具体问题?

3 评论 7378 浏览 62 收藏 30 分钟

如果你从事一项系统的工作,或者为了说服他人依从你的观点,你就需要表述清楚你的观点或理论,而完成这一步之前你首先要理清的是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一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他的自身价值和竞争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弱,往往来自于他是否具备的逻辑性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这类能力的提升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经历了多少事,而是能否合理的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

现实的情况是,每天面对复杂的不成体系的观点、理论、事件,大多数人往往缺乏科学的思考步骤,难以迅速的从中找出他们的联系。

那么,存在一种帮助思考和表达的“科学逻辑方式”吗?

毋庸置疑,它确实存在,并且有悠久的历史。

逻辑学凌驾于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数学、修辞学、神学等人文科学之上,数千年前就被很多西欧国家列为第一科学。中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很多也都是逻辑分析的高手。

既然存在这种科学,那么我们可以学习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不过在学习借鉴这些方法之前,你需要知道,虽然很多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缺乏科学的逻辑,也针对性的学习了相关知识,但并没有因此就提高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为什么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大致有三点:

没兴趣:与短期目标关联不直接

相比与对短期目标不直接关联的事情,人们更喜欢这样直接但缺乏逻辑的沟通方式:

假如有个人提出,“哥们儿,我知道一件很挣钱的事,咱们一起干吧”。

大多数人会产生的问题不是这件事合理吗,如何去做,逻辑是什么,存在哪些障碍,而是依赖直觉发问:“挣得多吗?快吗?简单易行吗”?

其实很多时候,这种思考方式对实现目标没有任何帮助。

逻辑学在很多情况下,不会告诉你直接的结果,因此绝大多数的人在第一时间就会对它失去兴趣。

认知闭合需求:理论过于抽象

首先,抽象很多时候意味着枯燥乏味,直觉上会优先排斥。人们更喜欢看电视剧,而不是看小说。相比于看小说,人们更不喜欢看学术文章。

其次,人们都有急于给自己的疑问寻找归宿的需求。

当你面对一些难题时,比如:

“我走内容创业这条路,为什么行不通”?

这时,冒出一个观点,“内容创业红利期已过”。你就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因为它闭合了你的认知。

当有人提出,“你没有做好是因为,没有运用科学的逻辑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有逻辑地建立产品与用户的纽带,这其中1,2,3….”时。你也许根本不会听得进去,因为你的认知已经闭合,直觉的反馈是“反正红利期已过了,你说什么也没用”。

很多人不是因为骨子里就迷信,而是由于他们都有“认知闭合”的需求。比如:古代人看到潮涨潮落,会简单地归因为龙王或是风神在施法。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所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退现象。就相当于强行Open他们已经闭拢的认知。

无法有效应用

一种情况是,我知道学习的理论很有用,但短期内我找不到可以应用的地方。这时候大多数人就会选择放弃应用,只是把对它们的研究当作个人爱好。

另一种情况是,即使我在用科学的逻辑分析解决问题,但周围没有和你一样使用它们的人,你也得不到相应反馈,你也会回归群体属性。

正因为在人们学习逻辑学,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时可能会存在这些障碍,所以就需要让逻辑学有趣、具象、并且指导应用,这也正是此文的目的所在。

在正式开始心路历程之前,你要知道,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你需要一个体系,而绝非仅仅是被启发(做足心理准备)。

我们都知道,一般人说话的方式都是一维的,就是一句接一句的说,可能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彼此没有关联。如果你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只是简单的罗列,那么除非你的听众拥有超凡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否则就可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两个案例

研究显示,人在同一时间,最多能记住7个以内的罗列的杂乱信息。而如果这些信息出现在现实的场景中,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有可能被迅速遗忘。

举个例子:

假定你出门去遛弯,你对妻子说:“我要出去,有什么需要我带回来的吗?”

妻子在你走向鞋柜时说:“太好了,我现在特别想吃葡萄,也许你可以再买袋牛奶。”

你从衣架上拿下外衣,妻子走进厨房。“我看咱们家的土豆没有了。对了,我想起来了,咱们也没有鸡蛋了。”

你穿上外衣向门口走去。“再买些胡萝卜,也可以买些橘子。”

你打开房门。“还有咸鸭蛋”。

你开始按电梯。“苹果”。

你走进电梯“再买点酸奶”。

“还有吗”?

“没有了,就这些了”。

如果不梳理出清晰的结构,大多数男人回家时可能只买了葡萄和牛奶。

听到类似的指令,一般人很容易遗漏其中的组成因素,造成不可扭转的糟糕结果。而逻辑强的人可以迅速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他们的大脑中,会构想这样的逻辑图:

268340867420727024

现实情境中,很少有人会这么做。

可如果你从事一项系统的工作,或者为了说服他人依从你的观点,你就需要表述清楚你的观点或理论,而完成这一步之前你首先要理清的是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有时它们的关系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因此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梳理结构。

想一想,你能通过下边这张图得出什么结论呢?

902598594094175571

第一直觉:这枚蛋是这只鸡下的。

第二直觉:这只鸡是从这枚蛋里孵出来的。

假设他们之间有关系:通常关联事物之间只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关系。

纵向关系

鸡生蛋,或蛋生鸡

4440016345981777

横向关系

一只鸡一窝生了很多蛋,每颗蛋彼此都是横向的关系。

445787384823987550

梳理横向和纵向关系的作用是什么?

绝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看清楚,而是为了协助自己推理出强有力的结论。

推理分析的方式有:

  • 演绎推理
  •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知道全世界的母鸡只分为黑母鸡、白母鸡和黄母鸡,而它们都会下蛋。

A:所有母鸡都会下蛋

427534112410471030

B:伊丽莎白是一只黑母鸡

778646846597621024

伊丽莎白和其他母鸡构成了所有母鸡,所以,伊丽莎白和其他母鸡是并列关系。

C:因此,伊丽莎白会下蛋

536492073227060303

主语:所有母鸡,谓语:会下蛋

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的主语或谓语的描述

第三句话是A+B(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同时存在时的结果(A+B=C)

归纳推理

A:黑母鸡在鸡窝A里下了一颗蛋

B:白母鸡在鸡窝A里下了一颗蛋

C:黄母鸡在鸡窝A里下了一颗蛋

你可以很容易识别他们的共同点(即,都在鸡窝A里下了一颗蛋)

不同的主语做了相同的动作

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鸡窝A里有鸡下蛋”。

427534112410471030

同一主语动作:

A:伊丽莎白在鸡窝A下了一颗蛋

B:伊丽莎白在鸡窝B下了一颗蛋

C:伊丽莎白在鸡窝C下了一颗蛋

那么这几句话就有相同的主语

你可以依此得出结论:“伊丽莎白下了三颗蛋”

问题来了,难道费尽心思的研究推理方式,只是为了分析鸡会下蛋或是蛋是哪只鸡下的吗?

当然不是,这样的概括只是方便我们理解,实际上逻辑推理的这两种模型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很多复杂问题。

那么,演绎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是怎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呢?

分别举一个例子:

演绎推理实例:

事件描述:

某互联网公司罗列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 我们专业开发团队人手不够
  2. 我们公司的生存面临很大威胁
  3. 我们现有的运营团队不专业
  4. 我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及时应对人才需求
  5. 团队结构需要进行补强和筛选
  6. 我们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

从这些简单罗列的信息当中,你很难明确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很难得到解决核心问题的答案?这时候就需要对进行逻辑归纳梳理。

梳理结构:

  • 不专业,人手不够(1,3)
  • 招不上人(4,6)
  • 需要借助外部力量(2,5)
  • 聘请第三方公司

经过梳理,所有问题的结构变得清晰多了,我们也就顺理成章的找到解决方案了。

解决方案1:

“我们需要加大人才招募的力度,必要情况下筛选权威的第三方公司并开展合作”。

在寻求解决方案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分析过程中可能存在被我们忽略的隐藏原因:

  • 公司的结构存在巨大问题。(1、3、4)
  • 人才市场供应不足。(隐藏的原因)
  • 需要借助外部力量。(2、5、6)
  • 进行人才战略合作,共享资源。

这种隐藏的原因可能导致我们提供方案时的偏差,人才供应不足并非只是加大招募力度就可以解决的,这里边可能有市场人才供小于求的问题。

资源短缺,我们再怎么加大力度都可能无济于事。这时就需要另一种解决路径了。

解决方案2:

“与某公司进行人才战略合作,并且收购它们一部分股份”。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可以看到,逻辑演绎推理,可以帮助任何人迅速理清诸多问题间的因果关系,找到问题的根源。

它的结构模型是这样的:

184427274682835263

归纳推理实例:

事件描述:

一家互联网公司CEO罗列近期的工作重点:

  1. 我们需要组成洞察力更强的运营团队。
  2. 我们需要组成更有针对性的技术团队。
  3. 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团队成员的工作量。
  4. 我们需要获取更精准的竞争信息,并对其监控。

从这些简单罗列的信息当中,你很难发现发言者想表达的观点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就需要对进行逻辑归纳梳理。

梳理结构:

因为所有语句中的主语都相同,所以在梳理的时候,就可以把主语删除掉,合并同类项。

  • 运营洞察力
  • 技术针对
  • 工作量合理
  • 竞争信息精准

想象一下,如果这四点中任一单独点没做到,会造成什么影响?他们之间有哪些共性?

  • 如果运营没有洞察力,会导致运营方向偏差,增加额外成本。
  • 如果技术不针对,不能各司其职,一个智能岗位上人员臃肿,就是企业成本的负担。
  • 如果工作量安排的不合理,比如存在过多没有意义的加班。很明显也是成本的负担。
  • 如果舆情信息获取不精准,就会误导决策,南辕北辙,成本上的损失就大了。(放在战争年代,也许意味着战局的扭转)

梳理之后就会很容易发现,这四个思想的共性,也就是这位CEO想表达的核心思想:

“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在明确了对方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之后,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归纳,并找寻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节约成本的目标,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转变,即节约人员成本和信息成本。

11294963749484737

全面解决方案:

一些情形下,通过归纳我们发现,在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并不充分。

在节约人员成本和信息-决策成本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需要节约的方面,比如产品开发成本,办公室成本等等。

有效的归纳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出思考不周的因素,全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42615998640199583

问题点在哪?

以上举得两个例子是基于你和对方站在同一立场分析解决方案。但很多时候,在随机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往往与自己的听众在最开始就没有相同的维度。

有时候,通过科学分析,即便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却不能通过你直白的表达就让我们的听众完全理解。

大多数沟通的无效,是由于在我们给出答案之前就假定受众已经知道了我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和我们存有一样的问题。

比如,很多团队领导总喜欢指责,员工执行力差。

其实,很多情况下,并非是由于下属没有听懂你的指令,或是他们缺乏能力,不知如何去做。

而是在你发出指令之前,缺少必要的铺垫,让他们去思考并产生就眼下问题的疑问。

传递思想不是简单的给对方答案或指令就可以的,要想吸引其他人并让你的受众理解,必须先得让他产生疑问。

487786391943295648

因此,你需要遵循一些叙事的法则,保证受众和你是就一个问题在思考。

首先,既然需要引发疑问,那么你所说的内容一定是对方不知道的。可如果你上来就说一件人家不知道的事,超出对方的知识范畴,也不会引起兴趣。(用户认知基模:能不能跟过去的记忆联系起来?)

那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文章叙事的玄机。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

1.首先,我会预测你知道的(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有些人价值比你高,挣钱比你多,发展比你顺利”。

2.接着,我会预测你知道,但没有认知想过或者没有认真想过但没结论的:

“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价值的是解决问题、思考、表达的能力——即逻辑能力”。

3.然后,大多数人不知道的:

“逻辑学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并被称为‘第一科学’”。

4.随之,你可能会产生的疑问:

“我可以通过提升逻辑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吗”?

5.确切的回答:

“是的,可以”。

6.接下来你可能会有进一步的疑问:

“应该怎么做呢”?

7.明确的告知:

“你需要掌握系统的逻辑学知识”。

8.但在学习时,你可能的不利局面:

“很少有人坚持下来”。

9.新的疑问:

“学习这些知识并应用的障碍是什么”?

  • 没兴趣:看不到对短期结果有什么影响
  • 认知闭合需求:太抽象不易理解
  • 无法有效应用

10.于是我潜移默化的给出答案:

“阅读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只有这样逐层递进,你的受众才会明确自己需要什么,并且被你的语言吸引。因此,在给出明确的答案之前,我们必须做一些必要的铺垫,而这种铺垫通常运用SCQ模型。

这种铺垫需要包含以下的步骤:

  • 背景(Situation):表述事件发生的情境(希望的预期结果)
  • 冲突(Complication):行为与期望相违背(非预期结果)
  • 疑问(Question):怎么做才能获得让结果和预期重合?
  • 答案(Answer):按照我说的方式(关键要点:1,2,3,4)

 

举个例子:

电影《指环王》中,大法师甘道夫出场时,告诉弗罗多要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摧毁魔戒”。如果仅仅是下达了这样一个指令,没有人会为了不知道意义的指令牺牲,而故事也是不成形的。因此就需要对为什么有这样指令(答案)进行描述。

  • 背景(S)我们都是爱好和平的种族,希望世界和平。(显而易见的事实)
  • 冲突(C)索伦复活了,并且在积聚罪恶力量、组织军队企图统治世界,毁灭不服从他的生命。
  • 疑问(Q)阻止这一切,我们需要怎么做?
  • 答案(A)杀死索伦,销毁魔戒。

有了这样的叙述铺垫,你才能理解主人公为什么做一件事。

555869139068444105

如果一部影片只展现主人公打斗或做一项任务,不在开头或其中交代背景,那么你一定会觉得它十分“无厘头”。

当然很多时候在你给出阶段性答案之后,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冲突,之前的SQCA又构成后续冲突的背景。

  • 背景(S)杀死索伦,销毁魔戒
  • 冲突(C)销毁魔戒过程中可能遇到阻碍:军队的围追堵截,灰袍法师的叛变、魔戒对拥有者的魅惑等等
  • 疑问(Q)克服这些阻碍,需要怎么做?
  • 答案(A)需要有忠实的追随者(山姆),各种族(霍比特人、人类、精灵、侏儒)协同作战,发挥所长。

SCQ模型的应用

通过举例,你也许已经了解了,SCQ模型在我们描述观点前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但是你可能仍然无法有效应用。

为什么呢?

因为,在不同场景下,套用模型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方式。

有时你希望通过自己的表达,发出一项指令,有时你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而有时,你需要写一份项目建议书,让上级比较各种方法,并且指出你的方案是最优选项。

因此,我们就需要针对什么情况采用哪种表达逻辑进行研究:

运用SCQ模型的四种情况:

A.发出指令时

B.请求支持时

C.解释做法时

D.比较选择时

A.发出指令时

  • 背景(S):你要做X
  • 冲突(C):必须按照Y方式
  • 疑问(Q):什么是Y方式
  • 回答(A):Y方式是…

实例:本篇文章

  • 背景(S):你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 冲突(C):必须先提高逻辑能力
  • 疑问(Q):什么是逻辑?
  • 回答(A):逻辑是….

B.请求支持时

  • 背景(S):我们遇到X问题
  • 冲突(C):需要你们的支持
  • 疑问(Q):我们应该支持吗?或者,应该马上支持吗?
  • 回答(A):应该,因为…

实例:某家电公司申请开发线上销售系统

背景(S):正如您所知,2002~2012十年间,我们在家电卖场行业一直是行业龙头,并且销售额每年平均增长20%左右。但近5年来很多厂商自己在线上独立营销,抢走了很多市场,我们因此行业龙头地位,每年的销售额都在递减。

冲突(C):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线上销售系统,以扭转这种不利趋势。

疑问(Q):应该马上批准吗?

回答(A):应该,原因是以下几点:

  • 解决该问题刻不容缓…
  • 此方案是改革现状的最佳方式…
  • 我们还可以得到其他好处…

C.解释做法时

  • 背景(S):目前是按照X方式做这件事
  • 冲突(C):X方式有问题,所以选择Y
  • 疑问(Q):Y方式有哪些好处?
  • 答案(A):好处有1,2,3…

实例:某自媒体转型方案

背景(S):目前,我们的自媒体是以平台形式运作的,内容来源基本上是两块:

其一,我们会请一些业内知名的创业者或投资人分享,然后把他们分享的内容整理成文,推送出来。

其二是,我们以付费的方式,向一些媒体人约稿。

冲突(C):这种平台式运作的问题有两点:

第一,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原因是业内大咖首要目的是宣传自己。他们喜欢讲故事,受众看不到本质。而那些高水准的内容创作者,不会因为一点小钱浪费自己的创作时间。

第二,品牌形象很难得到用户认知,我们的内容涵盖的范围太广,风格不固定。

综合考虑,我们需要独立生产原创内容。

疑问(Q):独立生产内容有哪些好处?

回答(A):

  • 可以帮助提高内容质量,在竞争中确立优势。
  • 可以形成独立风格的内容,有助于用户深度认知。
  • 可以形成人格化的品牌形象,有助于用户记忆。

D.比较选择时

  • 背景(S):我们希望做X
  • 冲突(C):有不同方案做X
  • 疑问(Q):哪一种最合理?
  • 回答(A):C方案最合理,因为B方案优于A方案,C方案优于B方案。

 

实例:某互联网公司开发方案

背景(S):正如您所知,我们目前急需开发一款软件,以解决现有用户的需求。

冲突(C):我们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三种:

  • 招募项目组完成开发任务
  • 全部外包给三方公司完成开发任务
  • 采用半外包,半招募的方式协同完成开发任务

疑问(Q):哪一种最合理?

回答(A):采取半外包方式,最合理,原因如下:

A方案问题:招募开发团队周期过长,很难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B优于A:全外包可以满足时间要求,但不利于我们控制项目以及后期的维护、迭代。

C优于B:半包方式,既可以满足时限要求,也有助于我们控制项目,培养团队人才,保证日后维护和迭代工作的顺利开展。

PS:在给你的听众确切答案意见(Key:关键要点)时,一定要注意所有要点的排列顺序

1.按时间排序

各要点关系是先做某项才能进行下一项时,需要按时间先后排序。

优先进行—紧接着进行—最后进行

例:准备开发软件以满足现有用户需求

  • 6月15日日期筛选确定第三方公司
  • 6月30日前确定1.0版本的开发排期
  • 8月3日前完成1.0版本测试及适配

2.按结构排序

各关键要点关系是并列时,需要按结构排序。

项目A—项目B—项目C

例: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成本支出

  • 开发成本
  • 运维成本
  • 市场成本
  • 其他成本

利润来源

  • C端增值服务
  • B端增值服务
  • 股权收益

3.按重要性排序

各关键要点影响最终目标的程度不同时,需要按重要性排序

最重要—比较重要—次要

本文在“解释做法”的实例中

对于平台发展来说:

  • 最重要:确立竞争优势最重要
  • 重要:让用户深度认知
  • 次要:方便用户记忆

 

本文已在初探网版权登记,转载请联系kangjian0705,请勿抄袭,盗版必究。

本文由 @伊卜生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感觉拿来可以装X 😎

    来自河南 回复
  2. 还可以呀

    来自上海 回复
  3. 没看完,第一有点长,第二觉得逻辑上有些疑问,比如归纳推理的实例CEO想表达的核心思想:

    “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这个所谓的CEO核心思想结论感觉不妥,为什么不可以认为CEO所列的几个问题是为了拿出更好的产品,更有市场竞争力,更能产生利润等等?如果连问题的定位都无法确认,那后续的讨论就没意义了。

    来自广东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