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支付宝的产品经理,金融+社交之路怎么走?
阿里的社交之心,路人皆知。从来往、钉钉,到现在的支付宝朋友圈。再看支付宝砸2.15亿让用户拼上10个好友;花8个亿在春晚求用户玩红包裂变。支付宝的社交路虽然走得国民震惊,但也走得异常坚定。
那支付宝为何如此任性地坚持要从不好惹的微信里头掏社交呢?这就要说到现在互联网闹地火热的一个词– “场景化”,需求是在场景中诞生的,而场景是由关系链激发的,失掉关系链就等于失去需求。目前支付宝已经基本覆盖了消费、生活、理财等场景,这些是由人与商家的关系链产生。而另外一个关系链占据了人生活中的另外一大部分,也是产品、服务认知的一个主要入口,就是熟人关系链。由它激发的人际交往、分享等场景更加丰富、稳定。所以支付宝的社交路就是打造一个基于熟人关系链的社交。
那么问题又来了,支付宝在2016年的这几个流血活动中买到的熟人关系链能激发预期的场景吗?从支付宝的产品形态来分析,生活圈是支付宝未来熟人关系链激发场景的主要空间。但是这些被请来的用户们有动力从微信的朋友圈转到支付宝的生活圈去记录和分享吗?现实肯定是血淋淋的。
首先第一点:圈子太小,反馈的概率小,用户自然不会去主动产生社交内容。除了受金钱的诱惑,因为隐私的问题,没有多少用户愿意出于社交的动机,在一个跟钱有关系的工具里引来自己的好友。
第二点:万一支付宝不甘心,再去砸十几个亿搞来了更多的好友之后呢?
熟人社交是完全感情化的社交,就算是利益驱动,我们也尽可能把它包装得像,因为我们知道谈钱会伤感情。支付宝摒弃不掉金钱的标签,就像陌陌洗不掉它约X的光环。虽然在互联网时代,品牌效应逐渐弱化,但是定位思想中有关的人性不会弱化。所以用户不会在这个钱罐子里去分享内容,即使在哪个角落里发现了一家不错的情趣酒店。
那么支付宝怎么把熟人关系链融入到金融?先来看看微信是怎么把金融融入到社交中的。微信的手段就是微信钱包,如果单从微信钱包的角度去看,微信也只是在产品中植入一个第三方支付功能,谈不上融入。要说优势,也只是好友间转账时,不用再去添加好友。直到出现了红包。红包是一个中国传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熟人社交方式,微信抓住了这个天生就是一种社交+金融的好方法。
那么支付宝玩红包就不行么?效果不明显!在传统的观念中,红包首先是一种社交方式,然后才是一种金融功能。所以以先金融、后社交的身份去玩红包,玩不出社交的味儿。微信的红包功能把金融融入到社交,并且不断地创新出新玩法去促进社交的进行(例如刚刷爆屏的红包看图),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金融方式去服务社交。所以对于支付宝来说,突破之路是如何找到一种能够服务于金融的社交方式?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还是金融,金融的核心还是存汇贷。所以支付宝应该从本质上去分析出路,也就是从存(汇集功能)、汇(支付功能)、贷(运用功能)中找出社交的影子。汇集功能只发生C2B模式,可以忽略。关于支付功能,支付宝已经把移动支付市场啃下了80%的市场,上升空间有限。那就只能发生在“贷”的身上。结合这点,扫一下互联网金融市场,能不能发现刚融了25亿美元,正在默默吃着熟人社交+金融的这块蛋糕的借贷宝?不错,熟人借贷就是一块天然的、巨大的金融+社交的存量市场。
国内缺乏一个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大部分现存的P2P平台只是把传统的债权与投资人做连接,并没有,也做不到把互联网作为新的征信和风控方式。连接能激发出一定量的需求,引发高潮。但是不利用互联网技术去优化资产端的供给能力,必然会形成泡沫。借贷宝抓住了这个痛点,利用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作为一种投资人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熟人是一个天然的数据库,包含了对对方家产、工作、信誉度等各个维度的了解。所以熟人关系是一种轻量但是较可靠的信用评估方式。同时熟人借贷也利用熟人关系对借款人产生了声誉约束。但是毕竟人情不能标准化,熟人借贷可以作为突破口,但是如果没有一套好的信用评估系统,依然难以规模化。并且为了借钱,去圈好友肯定比为了社交去圈好友花费的成本更高。这也造成借贷宝不得已搞出了一套类似于传销的推广模式。
支付宝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痛点的产品。芝麻信用已经打好了信用评估系统的基础,利用春节期间建立的熟人关系,在生活圈打造一个借贷信息平台,必然会秒杀借贷宝。再利用芝麻信用把关系扩展到二级人脉、三级人脉甚至更陌生的群体。支付宝在P2P行业也就可以立一个标杆了。
作者:LeifTan
来源:简书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79891b1121ad
本文由 @LeifTan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支付宝做P2P,太容易打扰普通人的使用体验。
但支付宝做单纯社交:“这是我的钱包,来,交个朋友吧”
平台优势,
赤裸裸的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