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需求时,到底在谈什么?
我将不会谈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或者用户和场景的概念。而是借用Gerald M. Weinberg在《探索需求》这本书中提到的理论,用新的视角来看待需求。说的玄虚一些,就是讲一些关于需求的哲学和理论。
顺便提一句,Gerald M. Weinberg是软件领域最负盛名的专家之一,美国计算机名人堂代表人物。《你的灯亮着吗?》,他写的这本书在国内比较出名。
先从日本海军的故事说起
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就是想说一个常识:正确的理论,为实践指引正确的方向。但是,常识却并不常用。就拿日本海军的故事来说。
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取胜的日本海军,是当时世界上非常强大的军事组织。他们的海军战略思想,在二战初期还是一战时期的思维,用船坚巨炮打败对手。日本海军认为,只要我的炮弹比敌人打的远,我的船体经得住轰击,我就是海上的霸主。
所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的舰艇笨重而巨大。并且,还造出了一种超远距离攻击的鱼雷。但是,在太平洋海战的初期,这种鱼雷的命中率极低。后来,人们分析发现,这种超远距离攻击的鱼雷,导航装置根本经不住发射后的长途奔袭。也就是说,这种鱼雷打出去,能不能打中基本靠瞎猫碰死耗子了。
而美军的鱼雷艇在海战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因为鱼雷艇轻便而速度快,迅速靠近日军舰艇,并发射鱼雷,然后迅速离开,日本笨重的舰艇也无法追击。这样就使鱼雷的攻击效果和命中率大大的提升。
所以,对于理论的探索,是必要的。有了需求相关的理论认识,具体的工作中才会更好的实践。
需求是什么?
直接抛出答案:需求是明确的指出,我们想要的东西和我们不想要的东西。
而我们从事的互联网或者用户体验相关的工作,就是从需求的角度,在“我们想要的东西”和“我们不想要的东西”之间,画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然而,这只是很理想的情况。就像物理题中,光滑的平面或者没有能量损失的小滑块。关于需求,真实的情况却是如下图。
我们在探索需求时,划出的不是直线,而是波浪线。我们必定会混淆“我们想要的东西”和“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图中绿色区域,就是我们混淆的区域。换句话说,在我们获得的需求中,“我们想要的东西”中混杂了“我们不想要的东西”,反之亦然。
而我们做需求的工作,就是不断将波浪线,不断的近似接近于那条直线。有点像数学中的概念,无限接近,近似于等于。
含混性是需求探索中永远的主题
如果爱情是文艺的永远主题,如果加速度是物理的永远主题。
那么含混性,就是探寻需求过程中的永远主题,伴随始终。那条波浪线覆盖的区域,就是含混性。
说白了,挖掘需求,就是降低需求中的含混性,将那条波浪线近似率直。
所以,在做与需求相关的工作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前期的需求上,降低含混性的需求。
换句话说,在需求落地成型阶段,才发现含混性,这个时候的改正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就像那个不太好笑的笑话,一个工程队一直挖深井。工程快结束的时候,工头大叫:不好,快停工。我把施工图拿倒了,甲方要建烟囱。
含混性的来源
说到含混性的来源,这个更像是一个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命题。比如,我们经常说到的“击鼓传花”。所以,我也只能用比较笼统的方式来说,每个人由于生活背景、知识体系或者专注能力的不同,对与事物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比如,一个对二次元文化比较了解的人,会看懂的笑话:
小明想要撩小红。小明问小红:你周末做什么了呢?
小红说:也没做什么,就是和朋友玩滑翔。
小明:滑…翔…23333
当然,解决含混性的根本大法,就是发现问题。
什么是问题?问题是感受到事情和期望的事情之间的差别。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做出决策,这是解决含混性的基本要点。
需求中的受害者
如何发现问题?或者如何问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用户研究的知识体系相关,就不展开了。
我更想提到的是Veblen原理。无论多坏的改变,都会有一些人收益;无论多好的改变,都会使一些人受损。在实际工作中,需求的提出者,可能是需求的受益者。但是,也要关注需求的受害者。
换句话说,尽可能考虑更多的角色,在一个需求中的谁有获利或损失,哪些人被友好的对待,哪些人被不友好的对待。当然,这有可能会有无限多的角色被考虑。所以,有些角色注定要被忽略掉。
比如,公交专用车道的设计,就要损失私家车出行,所以在设计规则时,要多角度的考虑获益和受损失的角色。
要敢于承担风险
写到这里要收一收了。前面提到含混性是探索需求的主题,是将波浪线不断趋近于直线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是无限的趋近。也许,探索的需求,是一个永无终点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适可而止。
当我们认为需求基本可以划分清楚时,应该立刻投入到具体的下一步工作。
因为,这是一条近似的直线,所以,我们要就要承担风险,去执行下一步工作。
换句话说,勇于冒险,才有可能成功。不去冒险,只是在无限趋近的道路上,议而不决。
如何降低如何降低冒险失败的风险,我将会写另一篇文章,聊一聊这个话题。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在探索需求时,永远要记住有含混性的存在。我们尽可能的降低含混性。
作者:wideplum,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wideplum,分享构建知识体系和思考框架的书籍和知识!以及关于读书的一切问题!
本文由 @wideplum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请问你文章配图是拿什么软件编辑的啊?
😀
是马斯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