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01 :产品经理在职业早期如何快速学习?

0 评论 5736 浏览 33 收藏 12 分钟

对产品经理来说,职业早期中良好的工作能力与状态可以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提供更好的帮助,而要想做到早期的快速学习,则需要从基本功、注重探索/专注这两点入手。

  • 页面加载速度可以再快一些吗?
  • 手机充电速度可以再快一些吗?
  • 个人成长速度可以再快一些吗?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世界都在渴望着“快”,而且实际发展也在以远超以往的速度前进。

前段时间,看到知乎发来有关“快”的问题邀请:产品经理早期如何快速学习?

看了下面的答案:

多锻炼调研能力、竞品分析能力、文档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这些回答包罗万象,为了帮助提问者快速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几乎提及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方方面面。

根据这些回答,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很有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太多的学习内容导致我们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这学一点,那学一点;
  • 职业前期,执行性工作多与工作熟悉程度低导致经常加班,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这两个场景不仅仅是出现在产品经理岗位上,大多职业在前期都会存在一个矛盾:时间少,学的东西多。

比如:

  • HR得学人际沟通、组织学、劳务关系、绩效考核……
  • 设计师得学设计心理学、实时了解设计趋势、色彩搭配、需求分析……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焦虑,唯恐跟不上别人。接着,市面上各种割韭菜课程:7天掌握xx技能,一节课讲透xxx……应运而生。

实际上,这些课程有用吗?作为亲身体验过的韭菜本菜,发现大多没用。

这些需要我们一点点付出,一点点积累的技能,当它们被精简成一节40分钟的课程,势必会被修枝剪叶。

最后,我们或许能知其然,但很难知其所以然。

与职业发展前期的矛盾类似,在互联网产品发展前期,也常常出现:时间紧、资源少,但是想做的事情特别多的情况。

比如2009年,淘宝第一代营销工具面对的需求有:满减、送礼品、免邮、送红包、换购等等。

但是,资源不允许一下子做出这么多功能,所以,一开始选择先满足最基础、最核心的需求,比如:

  • “满减”:满多少元减多少元,上不封顶,比如满100减20,那么满200就减40,满300减60,以此类推;
  • 送礼品:仅仅有礼品名字用以展示,买家无法看到具体礼品样子;
  • 免邮:可以选择不免邮地区。

这些相似性,引发了我一个思考:这种产品上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在个人前期学习上吗?

01 产品前期

在产品发展前期,有些产品只是满足了用户一时的兴趣,虽然一时间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度,但到头来只是昙花一现。

可能大家还能记起2015年曾经爆红的足迹,现在它几乎销声匿迹。

百度指数:足迹

相比之下获得长远发展的产品,初期发展往往较为平稳。这个阶段,他们更加趋向于把资源放在基础流程的搭建与用户维护上,对项目可行性进行验证。

比如2011年-2012年,知乎刚开始创建的时候,只关注最基本的问答,话题也聚焦在互联网与创业上。

那时,知乎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精英聚集地,只有拿到邀请码才能注册。

当知乎发现产品认可度逐渐提高,用户在产品上的活跃度也保持在一定的量上时,确认了问答这一赛道的可行性后,才在2013年开放注册,迎来快速发展。

无独有偶,张小龙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上说: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从百度指数上也可以看到:在张小龙的带领下,微信前期增长的曲线,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除了推广的节制,初期的微信在功能开发上也显得节制,只专注在几个基础功能上,比如用户间的信息通讯、朋友圈的体验。

百度指数:微信

不难发现,这些相对成功的产品,前期都会踏踏实实将基本功练好,专注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面。

02 职业前期

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怎么应用到职业前期?

1. 基本功

我们先来看下两个职业的能力模型图:

互联网行业里,腾讯强大的产品影响力背后不乏一群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的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图对于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运营人员上,黄有璨给出的能力模型图如下:

这两个图中,展现出在不同的职业阶段,对不同能力的要求差别大

如果一开始不加以区分,大量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给自己造成压力,或许还会由于学不过来,导致负面情绪。此时,我们可以参照产品发展前期的思维方式,先打好基础,关注重点要求的能力。

上面的情况更多是主动学习过多内容带来的困惑,而有这么一些人,却常常是被动成长。

他们在入行前期几乎没有人带,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成长起来,全靠自己加班加点做项目,项目需要啥能力,就去学啥。

在前期,这种方式得到了极快的野蛮成长。可是到了职业中后期,因为前期的基础不踏实,缺乏系统化能力,所以在遇到大项目或者体系化工作时,往往容易卡住。

因此,在野蛮生长的同时别忘了去找到一份对应的职业模型图,帮助自己搭建能力系统,有助于能够减少中后期的问题。

2. 探索与专注

很多公司,在职业发展规划上都会涉及管理线与专业线两条晋升路线。本质上就是为了让不同特质的人得到适合他们的发展路线。

是什么驱使人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呢?

冰山模型的提出者——麦克利兰(社会心理学家)认为:

我们总是习惯用知识、技能去评判一个人的职业能力,但其实,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真正影响一个人职业表现的,是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这些内在素质,影响最深的是人内心的动机

麦克利兰将人的最深层的动机划分为三种:

1)成就动机

做好一件事,能让具备高成就动机的人感到兴奋,面对困难与挑战,他们往往能够竭尽全力,完成挑战。

2)影响动机

具备影响动机的人,渴望影响他人,让别人在他们的掌控下工作。日常工作中,常常能够见到他们热衷于指挥,希望带领大家前进。

3)亲和动机

在每一个团队中,具备高亲和动机的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喜欢合作,善于协调资源。

举一个例子,在产品团队中:

  • 高成就动机的人,更有可能是一名产品专家或技术专家,在专业领域上非常突出;
  • 而高影响力的人,可能是一名负责人,主导事情发展,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带领着大家前进;
  • 高亲和力的人,或许会偏向于项目管理,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与关系。

在职业前期,不妨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内心的动机:

  • 工作中,做什么事情会让自己感到愉悦?
  • 一项工作中,最让自己骄傲的是哪一部分?
  • 面对难题,更倾向于用哪些方式来解决呢?
  • ……

这些答案可能是协调资源、可能是刻苦攻克难关、可能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前进….

无论是哪一个答案,最终这些答案都将一点点组成你职业前进道路上的发动机。

当发动机启动时,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专注着往前冲。

共勉~

 

作者:彬,微信公众号:有个思享,专注读书与产品心得分享,欢迎交流。

本文由 @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