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需求时,我们还能想些什么?

1 评论 8671 浏览 55 收藏 6 分钟

通过一个无聊的哲学问题,抛出笔者的一些关于需求分析的新奇发想,并讨论其在产品设计中的适应性。

用数字评估供需表现

不知道有谁和我想过类似的问题:“有需求但是被满足了”和“没有需求‘’的区别?例如:“一个想吃饭的人,他吃饱了”,和 “一个人不想吃饭“的区别?我尝试将供需进行量化,假如用户的某项需求指数是5,产品提供指数为5。则前者是“5 – 5=0”,而后者则是“0”,差异在于过程。进一步思考,假如我们在“提供指数”超过5时,结果会产生负值,这意味着该项目产生额外的附加值。通过这种方法可得出,相减结果小于0为满意、等于0无需求、大于0则有需求,并且随着数值大小影响强弱。

试着用数值来表达用户期望及功能表现,通过设置数值的上下限来为设定功能规范,并作为工作评价的标准和指标考核依据,以此评估产品在服务用户方面的表现。

为需求添上时间轴

还是上述那个问题,“一个人吃饱了”这个例子代表着某些高频需求的满足。那么如果对比换新房、换新车这样的低频需求呢?由此看来,需求分析应具有时效性。为此,我们不妨根据所处行业,将个体或群体在的需求按频率划分,按制订好的量化规则,标注出需求强烈程度、需求被满足程度,描绘出此起彼伏的态势。观测曲线态势和各个时间点所表现出的不同需求,或许会有新的发想。各项需求的更新频率不同,期望程度、可替代性也不同,针对特定产品在分析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将不同。例如:xx人群,换房需求低频,期望程度高,可替代性低。

为需求分清等级

谈到期望程度,许多人习惯在设计产品时“堆功能”或者“堆需求”。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未分清需求的优先级,这可能会导致:用户喜欢某个“惊喜”的功能但却因为产品缺少某些最基本的功能而抱怨;或用户认为产品功能很多,却鲜有吸引人的功能。对此我们需要先进行需求评估,不妨多问问用户心声“如果有了这项功能会怎样?没有这些功能会怎么样?”依照Kano模型,我们将每项需求划分为:基本需求(用户认为应该有,但没有不行)、期望需求(用户希望能够有)、兴奋需求(用户意想不到的惊喜)。

注意,上一节曾提到,需求具有时间性,用户也会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发生需求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奋需求会逐渐成为基本需求。另外,功能之间是否相匹配?某些功能是否太突出或不突出?某些用户期望的需求是否符合产品定位?功能和产品整体的气质是否吻合?都是我们需要额外考虑的因素。

灵活使用需求层次模型

马斯洛曾说:“在没有面包吃时,人们只是为了面包而生活。一旦人的肚子已经填满,人类期望什么呢?”产品新人学习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时往往一头雾水,出自马斯洛之手的有五层版,有七层版,学者们又修改迭代出若干个版本。而暮年时,马斯洛本人又在《存在的心理学探索》中将需求归结为两大需求,基本需求(匮乏需求)和成长需求(心理需求)。

我认为只有生理需求是真正的底层,其他需求并没有明确的层次之分,由个体差异决定。所以需求层次的优先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利用好各项需求之间可递进性的思维,思考如何在基础上延伸符合产品特征的关联需求。

我们都应该默认用户处于需求模型的自我实现层,而不去设定用户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产品或功能,所能激励用户到达的需求层次有所不同。“激活”用户更高的需求层次,意味着用户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例如:低社会阶层的人也存在“高层次”需求,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有所差异。

总结

需求无法被创造,但新的用户行为可以被创造。产品经理们应尝试用更多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挖掘,分析,管理用户的潜在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功能。需求层次的由下而上,应视为一个“激活”的过程,跨需求、多需求层次的产品可能有更大的赢面。

 

作者:刘一斌(微信:whosbin),几图创始人,NPDP,热爱互联网产品

本文由 @刘一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好深奥啊,但感觉很有道理哦 🙂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