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怎么从“跳出去与沉下来”视角,拥抱变化
当产品经理困顿于工资职责以及各项五花八门的工作要求时,大多数人或许都有一种陷入坑里,不知道如何寻找突破点的瓶颈期中。而这时候,从“跳出去”与“沉下来”视角去思考或许能帮助你找到突破点。
大家总是谈到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或者工作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提到需要有「商业思维」,「从战略角度」思考,也需要站在「用户角度」,打磨「产品体验」。但是实际工作了很久,发现这一些要求,自己总是或多或少会有遗漏,达不到这些要求。所以碰了很多次壁,踩了很多的坑。
我今天想聊的一个主题是关于产品经理的两个视角: 「跳出去」与「沉下来」。
这也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踩坑得出的经验,道理可能大家都懂,都听说过,但是做起来却真没有那么简单,一起来看看。
01 什么是沉下来?
「沉下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每天都会重复的做一些工作,这些重复的工作会限制住我们的思维。我们会沉浸在这样那样的业务逻辑里面,所以你做任何一个事情你都会想到和这些很琐碎的事情相关的方面。
例如我接到了一个需求,我立马会思考,系统需不需要调整?客户会不会同意这样做啊?供应商等等之类的能不能允许你这样的改动?以及对外的一些接口,文档等等之类的是否需要调整?
如果需要调整的话,可能又会想的比较多,会考虑一下其他的开发人员是否乐意改动,测试人员是否有时间跟精力去测试,以及团队是否有资源去配合你完成这个工作。所以这个时候你做一个需求或者做一个新功能的时候就会很受限。
嗯,这就是沉下来的一个最大的弊端,沉得太深,导致对一项新需求或者新业务的看法是完全站在执行者的角度来思考,而且还是那种思维最局限的那种「执行者」。
这种「沉下去」的状态持续的越久,就越难以拔出来,甚至有可能渐渐地就会迷失自己,觉得本就该如此,没啥不妥。所以大家也会戏谑自己为「需求翻译官」,因为整天就是沉浸在接收需求,分析需求,处理需求,评审后给开发,然后功能上线。继续下一个需求的翻译过程。
当然它也不是只有坏处,也会带来的一些好处。比如说做某件事,终究是要有人能够沉下来思考这些所有细枝末节的东西。然后一步一步推动这个项目。或者说,某项工作的完成,需要有能沉下来的人,也需要有这种沉下去的时刻。这样的话才会有人去完成这些琐碎繁琐的工作,才能够把这件事情成功的推动。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你一直是那种沉下来做事的,那你久而久之可能就会陷入一个瓶颈期。就是刚刚讲到的弊端,你可能就跳不出这个圈子。你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这篇细枝末节上面,在产品的商业性层面或者战略层面没有花费很多次时间或者精力去挖掘,那么你所做的的产品可能就是在吃老本,自然的,业务增长就会进入瓶颈期,那么危机就可能很快就会来临。
02 什么是跳出去?
最近疫情的影响,我们看到很多公司都受到了影响,所以都在想办法求变化,求增长。大规模的变化和增长肯定不是对产品的小修小改就能达成的,此刻就需要有产品经理能 「跳出去」 。
站在更高的角度,从更广阔的领域,从商业价值的这个角度,去思考如何能够从当前的「危机」中,避开危险,寻找到机遇。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战略,领域和商业价值这一类的词的时候,总是会心里发怵:我就是一个小产品,我能决定的了这些东西吗?
是的,我也很多次这样想过,不过后来我发现我混淆了一个概念,同时也有很多人也混淆了。
从战略层角度,商业价值角度去发掘产品的价值,促进产品的增长,并不是说产品要承担老板一样的责任去规划方向,带领公司产品增长,使得产品商业变现,达成战略目标。而是指从这一层级的角度去思考,跳出来看产品该从什么方向和角度去突围,去改变,以便于配合公司达成战略的目标。
所以,一个是承担所有责任并带领大家去做;一个是换位思考,提升视野做辅助工作,成为一个优秀的支撑角色。
举个栗子:点外卖这件事,在现在来说其实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放在10年前(2010年左右),让你来设计一套外卖的系统,你肯定会觉得这件事简直太难了。如果要做外卖平台,那得去一家店铺一家店铺的谈,这个点餐的系统还需要考虑支付问题(那个时候微信都没有,支付宝用户也没多少),然后配送又要考虑时效和签收问题,万一下单了没人配送怎么办,万一路上丢失了货怎么办……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产品设计中会遇到的也需要考虑的问题,但是这些都是站在执行者的「沉下来」的角度看的。
而「跳出去」的视角看到的是:目前这一块行业的空白,大家目前的订餐方式是很多不便利的,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在家能吃到很多不一样的菜别,智能手机正在快速发展,前面刚有一堆老大哥正打着「百团大战」,未来这一块会有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看到了这些之后,我们发现做这一样一款产品似乎天时地利已经满足了,而剩下的就是事在人为。大方向和目标确定后,接下来的就是如何逐个击破这些困境和挑战。
即使产品做到最后失败了,也起码比前一种因为「沉下来」的思维而限制,所以什么都没做的结局要好一点。毕竟做了会有一点概率成功,而不做那就是零概率了,只能看着别人一步一步爬上去。
03我该怎么切换视角?
刚刚我们讲到了「沉下来」,也说到了「跳出去」,似乎这两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那么我该怎么切换视角来应对日常的变化呢?
这里我回顾了一下我这段时间踩下来的坑,然后总结出八个字: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 大胆假设
大胆假设其实对应的就是「跳出去」,当我们接触一个新的业务,新的领域,新的需求的时候,不要过分执着于历史过往的经验和当前的局限。跳出经验思维的框架,从新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新的问题。
总是觉得这个东西很难,之前没有做那肯定是不能做或者有什么东西阻碍了。然后因为畏难情绪,搬出来一堆细枝末节的东西来打断自己的思路,这样做会影响这方,那样做又会影响另一方。最后得出结论,这个东西好像不能做或者我们做得没什么用处。我们还是继续优化现在的产品吧!
上面提到的这些坑我都踩过,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照妖镜。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我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也很难做到「泾渭分明」,也容易陷入「沉下去」这种狭隘的思维。只有自己踩了坑,碰了壁,意识到了问题,同时擦亮了双眼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是掉入「谜窟」了。
所以我之前也和团队的小伙伴分享过一个心得:不要过分依赖竞品,尤其是初期面对新功能的时候。
其实道理也是一样的,一旦看多了竞品,依赖了竞品,就会潜移默化的限制住自己,别人也是这样做的,也就做到了这个样子,那我也跟着做到这个样子就够了。固有的思维,老旧的经验思维限制了对这一块业务的探索,导致一昧地参考竞品,最后可能结果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2. 小心求证
小心求证对应的就是「沉下来」,毕竟什么宏伟蓝图还是得要靠一砖一木的垒起来。前面有了大胆的假设,那么也就意味着「跳出去」看到了不一样的色彩,也得到了不一样的数据和信息。那接下来就是做好「沉下来」的准备,一步一步地推演,梳理。
推演和梳理的过程肯定会遇到阻碍,但是不要受挫之后就轻易下结论,觉得这件事就做不成了。遇到了阻碍可以姑且算作是一个节点到了尽头,然后像思维导图一样,另起一个分支,继续推演,直到节点完成,再循环上述的动作,直到全部分析完成。
最后再将所有的分析一一梳理出来,得出一个大致的产品框架,只要大方向的可以做的,小细节就可以慢慢地「沉下来」优化。
关于小心求证,会有很多方式和策略,这取决于每个人的偏好和认知,只要前面做了大胆假设,那么接下来的小心求证就不会因为思维禁锢的问题而寸步难行。
总结
以上就是我最近产品工作踩了好几个坑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许道理可能大家都已经知道或者听说过,但是还没有实际经历过的朋友确实需要注意了。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最近一段时间一直陷入在「沉下来」的状态中,而很少去关注市场,环境,商业价值,甚至也没怎么去了解竞品,接触用户,发掘新的增长点。
如果你也遇到了这一块的困扰,请记得锻炼自己切换视角的能力,哪怕「跳出去」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那也应该避免受到「沉下来」的思维禁锢。
我们永远无法赚取超过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钱,同样的也难以做好超越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产品,但是我们可以跳出局限,接触到「更好」的产品是怎么样的,从而扩展自己的认知范围。
#专栏作家#
vitamin,微信公众号:皮酱叨逼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中级产品经理,一年开发经验+三年产品经验。主导过在线教育类产品,目前是跨境电商供应链仓储物流产品一枚,欢迎勾搭,一同学习。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类似产品类书籍上常讲的“先发散,再收敛”,“先演绎,再归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脑袋清楚了,也需要实践出真知。我和本文作者一样,做过开发做过产品,当过项目经理。观点我也很赞同
是的 很多时候我们跳出来写总结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当时怎么就迷住了,但是在当时又没感觉自己迷在里面了。很有意思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