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之前,请先解决这4个困惑

1 评论 8117 浏览 33 收藏 7 分钟

在创新项目里,笔者时常会陷入困境,但人总是要审视当下才能到达彼岸。

困境1:调研得到的结论都存在于过去

一位行业前辈提出的判断商业机会的三个标准:

  1. 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
  2. 市场容量和资金状况
  3. 选择互联网化最低,且市场容量很大的行业切入

20160212082319_f5d4d325b89a83f898b6c1d55a10e1b8_1

在验证想法的阶段,笔者做过一次市场调研,结论是目前行业均以线下为主,包括深耕行业多年的巨头,均未涉及移动端,互联网化低。而目标人群的体量也在亿的级别,可以说是蓝海,尚未有手握巨资的成熟产品占领市场。做这个调研是7个月前,而上月跟踪到一个竞品已经在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切入这个市场,开始做差不多的事。他们的新版APP甚至连产品形态和可以想象到的功能都出其的相似,而我们还停留在MVP阶段。

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是准确的,你无法估计迅速变化的市场和团队的进展,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困境2:用户需求与产品形态之间的博弈

为了验证想法,笔者找到10个符合特征的目标用户,拿着团队的产品构思一对一地聊。

三个问题:

  1. 你做某件事时遇到的困难。
  2. 你有没有尝试去解决,为什么没有做成。
  3. 如果给你一个这样的解决方案,你会用吗。

这样直接有效的反馈传递出来的信息是,笔者们正在做一件符合需求的事,但是现阶段团队无法实现全部需求。

这时候需要评估:

  • 一种是重新规划路线,做团队最有把握做成的事;
  • 另一种是先做能够满足需求的最小化可行性产品,也就是MVP,曲线救国。

当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或者团队无法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无法洞见盈利机会,就及时止损。放弃并不一定是件悲伤的事。

”Get the right person on the team first.”这是一位参与笔者们团队开发的种子用户给出的建议,源自于用户的参与感,也已成为一把鞭尺,时刻告诉笔者们要把能力图谱进行充分匹配。

实际上,用户需求与团队之间的博弈不可能停,解决方案还不够好,用户对产品价值的认知与传递的不符等等问题,需要不断地打磨和迭代。

困境3:“无中生有”的用户和资源

团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在积累种子用户,而产品未上线,则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障碍。

4985c607jw1drmh5n0xlnj

与无数创业团队一样,冷启动阶段困难重重,用户的增长必须靠传递产品的价值。无论是刷脸获得资源,还是内容和渠道获客,本质上都是在传递产品的价值,不同的渠道只是在传递信息的媒介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在团队最初积累50个用户之后,笔者通过搞活动和问卷调查了一遍,将符合特征的目标用户作为参与团队开发的种子用户去维护,让他们做每一版本的测试,并评估他们的反馈梳理出可优化的点。用户的心智定义出产品传递的价值,而能长期有效维系种子用户的,也一定是产品对于用户的价值。

在打磨产品的同时,传递价值和获客是必须要做的事。

获客必须有成本,不是金钱就是人力,还有小跑也赶不上的时间成本。内容、游戏、微信群,笔者们都在做,你猜下一步我们打算干嘛?

困境4:做相同的事又如何形成差异化

拿到一个需求或有一个活动的想法,先去看看外面的产品是怎么做的成为一种套路,然而产品必须有差异化才能立足。

比如做内容,映客和腾讯视频同样在做视频直播,然而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生产和消费的机制,也拥有不同的受众人群,因此各有各的火爆。用户原创或者购买版权,内容生产机制的不同,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功能面向的人群有所不同,以及运营方式的不同。使用映客的内容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生产者,这种互动双向、即时、有参与感,让用户在消费内容的时候即时获得存在感,缓解了寂寞。

内容的价值,在不同的产品结构中,产生了差异。

文字内容与视频内容又有所不同。比如BBS、微博、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不同的产品结构意味着不同的市场、人群和场景。然而碎片化阅读时代,做深度阅读的产品是否是在向情怀致敬?在产品结构趋同的时代,做出内容的个性化是否能杀出一条路?

对于同样在做产品创新的人,没有什么答案是唯一的,没有什么经验能够被复制,分享一些“困境和解决方案,祝我们好运!

 

作者:谈文静(点融黑帮),现任点融网Social组产品运营,面对互联网浪潮永远底气不足,最近在找人聊用户增长和产品设计。

本文由@点融黑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非常受教

    来自四川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