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产品,教你如何用好AB Test

14 评论 15703 浏览 55 收藏 11 分钟

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从事产品经理三年以来做AB Test的相关经验。在自我总结的同时,期待可以提高自己。

入行三年,回顾自己做过的四五十个AB Test,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疑惑也有感叹。刚开始接触AB Test理论的时候,心想这真的是产品的一剂灵丹妙药啊,就像互联网有一句话,“当产品想不清楚的时候,就做AB吧!”,但它真的有这么灵吗?它真的能拯救你的产品于水火吗?让我们一起揭开AB Test的靓丽面纱。

一、当我们说起AB Test,我们在说什么

AB Test实际上是一种假设性验证,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论。通过设置只有一个变量的实验,在两组特征均分的用户群中放置一段时间,最终分析由这个变量带来的数据浮动。

与其互相撕逼,不如让数据说话。

举个例子:审美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2017年,团队的设计师们曾经用AB Test的逻辑不断测试,寻找到了点击率更优的Banner样式,把审美这件事进行量化。一方面,这次的AB确实让我们在能想到的几种设计样式中找寻到了最优解,减少设计师和运营平时的相互扯皮,提升团队效率;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家带来了新的思考,市场会变,审美会变,现在的最优解在未来真的适用吗?

我们现在AB到的所有方案,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形式吗?会有更好的形式吗?仿佛小熊摘玉米,可能你能看到的,就是某个空间某个时间内的最大的玉米,而后面更大的玉米,隐藏在你的下一次判断中。真的要不断依赖AB去寻找这个最大的玉米吗?

实际上,AB Test解决是的决策的准确性和成本之间的平衡问题。决策的准确性是指你能否有看到周围更大的玉米的能力。这决定着,投入产出比的天花板。判断的成本是指这个相互PK寻找更大的玉米的过程是有成本的,无论是产品设计、开发、数据分析、沟通成本,还有最重要的时间成本,都会让整个战线拉的非常长。如果产品每次都可以以较为准确的眼光迅速发现周围比较大的玉米,那么实际上是不需要AB Test提供这个PK的过程的。而判断的准确性。仍然是决定这场战争的核心。

二、AB Test的常见误区

1. 想不清楚就做AB?你只是把困境后移了

刚刚接触AB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是一剂救命稻草。因为是拍照类的APP,拍照效果就是我们的核心,有时候作出两种效果的方向,但产品和效果设计师暂时想不清楚,哪一种效果用户会更喜欢呢?于是把一堆自拍效果同时上线AB。

我做过最多的一次AB,是有56个实验组,把各种效果参数拆开排列组合,完全以数据结论为导向来设置实验。最后上线之后,数据有好有坏,用户反馈也一大堆,然后再根据数据和用户反馈去拆解,为什么实验组A好,为什么实验组B不好;为什么年龄大一点大用户会吐槽效果1,年龄小一点大用户会吐槽效果2。

这就是想不清楚实验目的的AB最终会带来的困境。所以说,还是要基于产品核心能力和市场,有最起码的判断和假设。再去用AB去验证这个假设。

2. 指标找错,一切全费

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北极星指标。所谓北极星指标,就是一旦这个指标变动,产品的战略目标指标也会产生强因果关系的变动。在寻找北极星指标的过程中,我们探索过很多次,最终把核心业务的保存数定为北极星指标,在实行了一年的周期之后,还是发现这个指标找错了。因为后面我们发现当保存数疯涨的时候,战略目标DAU或者收入并没有因此而增长。这意味着,之前所有AB Test的结论都站不住脚,换句话说,做了一年的“无效AB”,浪费了无法去估计的资源成本。所以可见,指标的寻找是多么重要。

3. AB的结果是好的,一全量并没有什么卵用?

我们之前做过的很多AB Test都有这个问题,做了很多比较正向且可信的测试,但全量之后,仿佛一粒沙子融入了大海,大盘并没有什么波动。分析起来,本质上是一种增长乏力的表现。这种乏力分为两种情况:

  • 每次AB带来的变动很小,最终反应在结果上数据的波动非常小,即使正向,因为其能带来的改变天花板非常低。
  • 做撬动市场的新功能,但最终没能打成战略目标的提升。

这时候,市场在提醒你,也许应该换一种思路来做产品。

4. 一定要做的改变,需要做AB吗?

业界,我见过上新一个功能,就必须做AB Test的产品。如果数据不好,这个功能整个都不上线。其实我个人是不太建议这样的方法。对于那些战略新功能,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需求挖掘更重要。甚至有了功能之后不上线,利用可行性测试让目标用户试用,不断优化并最终上线。

一定要做的改变也不限于想要撬动市场的新功能,还可能是接下来的战略目标部署等。想清楚之后,如果这些是一定要做的,那么不要让AB阻挡你改变的脚步。

三、如何真正用好AB Test

1. 忘记它,以不做AB Test为己任

任据App Sumo评估,只有25%的AB测试产生了有意义的结果。而一次完整的AB测试周期可能就需要几周的时间。有人经常问我:AB能来带增长吗?答案是,并不能。它只是产品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且要谨慎试用。一个依赖AB Test的产品,并不真正理解它的用户,它的产品和它的方向。有的时候,AB一时的数据虽然是负向的,但如果产品能判断这一步的修改对未来战略目标的意义,数据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每次我们产品内部在讨论需求的时候,有人在提AB,我都会询问(1)AB的目的是什么?(2)你觉得哪个方案会更好?(3)你是否做过市场分析和用户调研?这三个问题能够有效帮产品梳理需求的意义。如果仅仅以“我拿不准哪个方案会更好”来进行AB,那么最终你的团队会陷入无限AB无限浪费资源的死循环。所以警惕你的团队始终在用AB的思路前进,要让每个产品都培养“以不做AB Test”为己任的意识。

2. 寻找属于你的业务的AB Test规律

不同类型的AB Test是有不同的策略的。针对我们做过的所有AB Test,我做了这个一个梳理:首先按照有没有创造新价值,可以把AB分为增长类和核心类。

  • 增长类的AB分为两类,首先是视觉类的:一般是改一个icon的颜色、改一个UI的排布样式。另一类是路径类:减少或者改变用户的路径。这一类的增长天花板比较低,不需要给它过高的预期,但往往投入产出比很高。如果项目组有余力,可以简单快速AB。
  • 核心类的AB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已经上线的新功能进行修改/优化。这一类的AB经常会影响到老用户的使用体验,特别是对于产品的核心功能,一定要慎重修改。比如微信的聊天主界面,从一开始上线到现在,也不会做过多的修改。另一类是完全拓展的新的功能,提供了新的价值。这种建议多结合市场进行判断,大胆上线。

这只是针对我们自己做过的实验进行的总结,并不保证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也许你的行业也有类似的规律可循,不妨试试吧!

最后,我想谈谈“产品感”这件事情。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产品感仍然是我们最核心的能力和价值。AB是一种很理性的增长思路,它往往显得没有那么有“人情味”,你无法决定它的答案,但你可以决定如何使用它。一旦开始使用它,预示着团队以数据目标为导向的决心,但千万不要被AB的结论带着走,忘记了产品的初心。

 

作者:小梅梅,美图公司产品经理

本文由 @小梅梅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请教下,为啥战略目标是dau和收入,北极星指标要选保存数?dau很直观了呀

    回复
    1. 两个原因:1.一般战略目标会比较大,北极星指标是一个直观且跟战略目标强相关的指标。比如FaceBook的之前的北极星指标是新用户建立6个社交关系,因为一旦建立了这个社交关系,用户就被激活了。所以选北极星指标比较好量化,好像是一把钥匙(北极星指标)开一把锁(战略目标)一样。2.AB的时候,如果指标看DAU,其实没法衡量。如果指标看收入应该是可以,因为现阶段我们的收入依赖流量即DAU,所以我们也没有看收入。现在我们选的AB Test指标是留存。

      来自福建 回复
  2. 有公众号什么的嘛

    来自北京 回复
    1. 有的 只是我没有发这篇到公众号…… 太懒了哈哈哈

      来自福建 回复
  3. 什么文章都看不见,什么意思

    回复
    1. 什么意思呀?亲看不到文章吗?

      来自福建 回复
  4. 4象限图很正确

    来自广东 回复
    1. 感谢指教

      来自福建 回复
  5. 打卡 不错

    来自山东 回复
    1. 谢谢🙏

      来自福建 回复
  6. 学习了

    回复
  7. abtext是啥

    回复
    1. A B 两种不同的变量在同一环境下测试

      回复
    2. 谢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