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品分析思维,搞定准时上班

6 评论 5834 浏览 12 收藏 13 分钟

本文作者从产品经理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运用产品思维解决了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一次经历,作者对每个步骤都进行了详细说明,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

很多时候面对扑面而来的需求,我们经常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产品分析能力?

在我的自学过程中,我时常在想这些问题,慢慢的就会发觉,真正的产品老师就隐藏在生活的细节里,等待你去找到他,跟随他不断的磨练,不断的感悟生活,学习成长。

产品不只是软件,产品可以是任何的载体,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个产品,经由时间的成长,由我们自己不断的调整与改变,慢慢迭代着,而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生活的用户、产品、开发。

学会从生活中感知问题的解决方法,感知产品迭代与用户体验提升的进阶之道,同时我们也需要对生活这个产品进行分析,从而变得更好。在此,我借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来解一解关于产品分析到执行的思路。

一、案例说明

这个案例是真实的生活事件

用户:时光若刻(小编我自己)

用户诉求:调整早上的作息时间

当我们只看到以上信息时,很多朋友们,可能就调整早上作息这件事开始展开解决方法的思考了,我想说的是这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从信息获知到问题解决上的思考链条过于简单化,停留在表层思考,最终的解决方案当然没能够解决最终的实际问题。

这边还有一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小案例:比如用户小Q的需求诉求是上班日中午需要回家,很多人看到这样的问题的起初方案都是帮助用户小Q实现回家这件事,而没有看到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可能小Q只是想回家午休,午休才是最终的用户需求目标,而我们如果只是看到了表面信息,最终的解决方法往往不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

如果更加科学的挖掘真实需求,这边我们引入一个人人都不陌生的产品方法论来解决这个生活问题——4W1H

  • W:who谁
  • W:what做什么
  • W:why为什么
  • W:when什么时候
  • H:how怎么去做

了解需求背后的原因,完成需求到目标的挖掘,最后才是去执行怎么做

  • 用户(who):
  • 用户诉求(what):调整早上作息时间
  • 原因(why):换工作工作地变更
  • 时间(when):上班第一天开始转变

通过原因,得出不只是某一天的突发事件临时调整作息时间,而是后续长时间段的作息变更,而最终我们要解决的并不是调整作息时间,调整作息时间是手段,真正要解决的是准时上班这件事,这样一来一切解决思路的方向都会不一样。

锁定目标:准时上班打卡

Tip:我们时常会忽略我们做某一件事的动机,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切入用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本质,做为一个产品经理,应该抛开“我认为”真实落地到用户发生问题的场景中,挖掘真实的需求目标。

二、方案推进实施

面对以上问题,为顺利实现需求目标的解决按照以下方法进行了整个方案的推进实施

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方案测试——方案优化——确立方案

2.1 需求分析

当我们确定了需求的准确目标后,我们应该如何继续深入的分析得到解决的具体思路,两步走:

  • 确定解决方向
  • 可行性分析

2.1.1 确立解决方向

锁定目标:准时上班

影响因素:距离和时间两个维度

通过调整距离来实现准时上班

方案1:搬家

缩短上班距离,实现目标。通过调整时间来实现准时上班

方案2:调整作息时间

提早起床,实现目标

方案3:调整交通工具

开车,缩短交通时长,实现目标

2.1.2 可行性分析

对以上环节,提出的三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确定一种可行性最大的方案

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通常会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同场景下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只有最合适的方案,并没有最好的方案。这里我们在我们产品的设计中也是如此,权衡利弊,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应用于解决。

因此根据个人的影响因素

排除方案1 搬家(已定居,无法搬家)

排除方案2 开车上班(没有车)

最终才锁定了可行性最大的方案:调整作息时间这一解决手段

Tip:通过了解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得出的解决手段和一开始通过用户诉求的表面获得的解决手段,看上去好像并没有差别,实际上我们也经常被这种假象迷惑,以为自己的感觉对了,依靠自己的产品感去做设计,实际上这并不是正确的方法。

因为你会无限循环的陷入“自认为对”的用户场景假象,不去做更深入的用户分析,从而不能够更准确的挖掘更适用于真实用户所求的解决方法。

2.2  方案设计

2.2.1 流程路径分析

已确定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来达到目标,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的控制时间完成:从家到公司这一路径下的最终目标。通过用户完成此目标的流程体验路径来进行方案的最终确立。

起终点

居住地—上班地,27公里

影响因素

交通工具选择,因为没有车,我只能选择公共交通:公交、地铁、共享单车

流程路径

从家到公司,公交转地铁1号线,地铁1号线转地铁2号线

2.2.2 流程路径时间解析

为更方便接下去的研究,我对流程路线进行了更详尽的拆分,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

0-1-2-3-4-5-6-7-8

用户流程路径中耗费时间的预算统计,以确定最终的可控项与风险项

可控项(等车时间取中值)

时间合计15+5+2.5+20+4+2.5+14+6=69分钟

风险项(按中值计算)

10+23+7=40分钟

最终估算出比较安全的时间为69+40=109

为保证9:00准时上班,我需要7:11分从家里出发,从起床到洗漱我需要30分钟,那么最终确定我的起床时间为6:41

方案出设计结果:作息时间调整为,起床时间6:40分,出发时间7:10分

2.3 方案测试

接下去就是实际场景的验证了

第一天上班,我开始记录以上提及的所有过程以及点点等车时间,以最终确定方案的合理性

实际场景流程时间节点记录

经过一次实际的验证我基本锁定某些固定时间

固定时间(18+3+19+3+2+12+7=64)

不固定时间(5+27+6=36)

64+36=100

为保证时间安全,空余10分钟做弹性控制

100+10=110

我出发时间变更为7:10,起床时间6:40

经过一次测试后,发现基本和最初的方案设计无差别

2.4 方案优化

通过对方案反复的验证,找到路径中可以优化的点,切忌不要受一开始方案的诱导,比如我们前面确立的固定可控时间,我们通常会对我们确定的事情深信不疑,不进行怀疑,在方案优化阶段,一定要抛弃既定的思维,从零开始验证。我们方案优化的目标只有一个,确实可行的提高用户体验。

经过3-5次的重复验证,发现可提升优化的两个点

(1)公交起始站变更影响(固定点的改变)

变更起始公交站到前一个站,可节约走路时间3分钟,同时降低了1-2公交路途的风险性,合计可降低5分钟时间

(2)打卡点的范围影响

公司打卡范围500米,基本上一出地铁站2分钟即可打卡,节省6-7与7-8路途时间,合计10分钟

此时方案因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时间:我出发时间变更为7:25,起床时间6:55

2.5 方案确立

此时的调整作息的方案基本完成,这基本也是产品经常会忽略的一件事情,方案设计到测试到上线验证优化后,往往会觉得这样的方案已经经受住考验就不再深入思考了。我们仍然需要持续保持关注度与观察,发现用户场景里的一些细微的影响。

此时我依然在持续的观察整个作息方案的合理性。经过4周的时间,我大致发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周一堵车几率大,周五最为不堵

这样可以根据此进行每天出发时间的调整,起床时间固定(毕竟我是自然醒,不用闹钟,生物钟没有那么精确,调整好7:00准时起床即可)

周一:7:20

周二至周四:7:30

周五:7:35

经过后续2周的继续验证,小编我的打卡时间稳定在8:45-8:55特别稳定,实现了准时上班的目标。

结语

至此我们再来回顾一次关于产品分析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 需求分析:明确需求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 方案设计:根据需求分析和用户路径分析,落地设计方案
  • 方案测试:实际流程测验产品方案的真实性
  • 方案优化:根据真实的流程测试,找到方案优化点
  • 确立方案:确定最终方案,应用到真实问题解决

谢谢大家的观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场景,其实都是很适合用产品的方法去解决。希望大家也可以在生活中挖掘一些产品分析到解决的思路,设计既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

 

本文由 @时光若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我怎么看怎么想是在做项目

    来自浙江 回复
  2. 无脑早起,不用产品经理的思维也能解决准时上班问题

    来自广东 回复
  3. 定了闹钟能起来就已经解决一半了,很多用户的诉求是定了闹钟也起不来,比如我…

    来自北京 回复
    1. 可能需要个叫醒服务

      来自福建 回复
    2. 地址留下来,明早去叫你

      来自上海 回复
    3. 或者找不用打卡的工作 哈哈

      来自北京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