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厉害的产品经理,一定拥有这4种模型思维
编辑导读:思维模型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如果把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作是一道题,那么解决问题就是解题,思维模型则是解题的公式或者定理。一个厉害的产品一定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型,本文作者梳理总结了4个产品经理最应该掌握的模型思维,与大家分享。
如果我问你,你觉得厉害的产品经理究竟厉害在哪里,你的回答会是什么呢?丽莎阿姨在团队内询问了一部分小朋友,大家的答案如下:
答案1:不断做正确的选择
答案2:知识储备/有前瞻性/项目管理能力
答案3:化繁为简
答案4:推动力
答案5:发展方向/解题思路。
以上这5个答案里有比较接近你的想法的吗?丽莎阿姨提炼一下,最厉害的产品经理,就是那群能在真实世界里解决真实的问题和具有长远规划的人。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忍不住问丽莎阿姨:从产品小白到一个厉害的产品经理,中间到底有多少级台阶要爬呢?明确的跃迁方向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在产品经理行业摸爬滚打12年的老阿姨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其实这条路一点都不难,甚至只需要掌握一个技能就OK了,这个技能便是:模型思维。
哈哈,丽莎阿姨并没有危言耸听。中国人有一个神奇的理论:不管你说什么,只要押韵就是真理。(#奇奇怪怪的知识增加了)
但模型思维可不是指一招吃遍天下,准确来说是多模型思维:指的是遇到不同问题都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论模型来解决问题。
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
首先,越是小白产品经理越容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拍脑袋”决策,很容易陷入到经验主义的误区,无法客观地看待与解决问题。也就是丽莎阿姨常说的,你越无知看待问题就越绝对。“我认为”“大家都这样”“以前就是这样搞的”是经常会出现的词语…要像厉害的产品经理那样思考,你就必须得具备自我警醒的意识,时刻提醒自己我刚刚是“拍脑袋”的吗?我做这个决策的依据是什么呢?为什么是这个解决方案?
第二,就是技巧层面的问题。哪些思考决策模型是需要掌握的?我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模型来进行思考决策。
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你就是可以在丽莎阿姨面前大胆拍胸脯:劳资也是一个厉害的产品经理啦!
一、多模型思维是一个什么神仙思维?
写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丽莎阿姨团队里的一个真实故事:
我们的一款知识付费的产品,需实现智能推送课程的功能。团队里大家就开始头脑风暴,到底什么样的家长会买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做精准的匹配?
大家一致觉得,孩子哪方面能力缺乏,家长就会买这类课程,于是实现逻辑:根据孩子的在校表现数据,找到孩子的薄弱项,然后推送给家长孩子的弱势项测试,让家长参与测试后推荐相关课程。例如,专注力不太OK的孩子,系统就推荐专注力提升课程。
结果……数据出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转化率是正常资源位的1/10不到,哈哈~ 顿时大家都傻眼了。
然后,整个项目组的小朋友静心思考,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电话调研了一位家长,顿时让大家茅塞顿开:我孩子专注力不行吗?就算不行怎么可能通过线上课程解决问题嘛~
哈哈~ 大家发现问题了吗?孩子的某项能力薄弱,并非家长没关注到,而是在用户这里,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呀。
于是,产品马上调整了方向,结果数据比正常资源位翻了3倍不止(具体策略不便透露)
从这个例子,大家看到问题了吗?就算是身经百战的产品经理也难免会有纰漏,而阿姨前文说的多思维模型,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我们把人的思考能力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数据
也是思考的最低层级,就是你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比如,你的产品数据,你可以直接观察到留存、转化情况。就像故事中说的,能看到课程的购买转化率的情况。
第二层级:信息
也就是对数据做归类统计,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比如你知道每个资源位的转化情况如何,什么内容比较受用户欢迎,带来了多少销售额,这就是信息。
第三层级:知识
也就是你面对信息时的处理方式。比如面对前面的数据,你知道应该从哪些维度来分析,课程标题,包装材料,试听课,你知道怎么组织大家来听懂你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这些特定情况下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模型。当你掌握一种模型,你就可以说,你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第四层级:智慧
指的是,你面对不同的情况,在多个模型之间,做出选择切换的能力。能凌驾于存量经验之上,切换模型,就是思考的第四个层级,也是最高的层级,叫作智慧。也就是前面阿姨提到的,多模型思维。
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第一流智慧的体现,是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产品经理,就是同时掌握很多种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切换模型。
二、思维模型具备哪些特点呢?
任何模型,都具备三个特点:
- 第一,它一定是简化的,去掉了某些细节。比如AARRR模型,就不会考虑你是工具产品还是内容产品。
- 第二,它们都是逻辑化的。比如物理规则,大都可以表现为某个公式。当然,逻辑化,也伴随着代价,就是摒弃了很多规则外的现象。例如:高中物理里的概念时间的流逝是不变的,但大学相对论里,时间是否流逝就要和观察者所处的环境有关了。
- 第三:所有的模型,都是不全面的。任何单一模型,都没法解释复杂世界。只有建立更多的模型,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
一个生态学家理查德·莱文斯说:我们的真理,说到底,就是若干独立的谎言的交集。换句话说,模型其实是真实世界在某一个场景下的运行规则。场景变了,规则也要跟着变。
所以产品经理的超级智慧,是一种能够根据环境,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要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思考模型。
三、最应该掌握的模型思维有哪些?
产品经理要应对真实世界的不同问题,需要非常多的模型,但短时间掌握所有的模型几乎是不可能的,丽莎阿姨今天就举几个例子让大家找找感觉:
模型一:产品画布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解决产品从0到1的基础工具,但丽莎阿姨更认为这是一套完整的产品思维方法,让你更全面培养用户思维与找到解决方案。
产品画布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本质上都是未知的;做产品的本质是用户探索、用户验证和用户积累的过程;做产品的核心是需要聚焦在用户痛点上,你的第一个版本最应该验证的就是用户的痛苦程度。
模型二: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你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它可以帮我们合理的规划资源,管理风险。
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追求平均,一切资源均等的世界。
简单说,就是在所有的样本中,那个最接近常态的平均值占比最大。比如人的身高,大多数人,都是不高不矮,比较接近平均身高。再比如高考分数,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分数区间。满分和零分,都非常罕见。
幂律分布是,平均值的比例优势消失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
在所有的样本中,少数人,占据了大多数资源。比如财富,少部分人,拥有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再比如流量,网络上的大V,占据着绝大多数流量。而剩下的大多数,粉丝都很少。
面对一个陌生的系统时,怎么判断,它到底是遵循正态分布,还是幂律分布?这个标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样本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
- 假如样本之间是独立的,比如身高,张三的身高,影响不到李四的身高。那么你就可以判断,身高遵循的是正态分布。
- 假如样本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这个系统就遵循幂律分布。比如财富,越有钱的人,就越能获得赚钱的机会,财富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它就会呈现出幂律分布。
在面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时,假如在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这件事上,你判断错了,就很可能会导致失控。比如,前文提到的例子用户购买课程的决策链条,是由一系列行为相关联的。
这些其实是可以在前期规划时避免的。假如你意识到,这是一个幂律分布的系统,就会在用户链条的最顶端加以干预,就可以给你的后期转化留出更多的余地。
模型三:夏普利模型
夏普利模型能够帮我们判断,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价值。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公司需要一个懂教育的产品经理,它必须既深耕教育行业多年又能做产品经理,而只懂教育(例如老师)或者只能做产品经理,没用。
这时,公司有三个人,第一个人只懂教育,他的工资是2000块。第二个人只会做产品经理,对教育一无所知,他的工资也是2000块。第三个人,他同时深耕教育行业多年并能做产品经理,现在问你,他的工资,应该是多少?
按照通常的设想,会一种技能的是2000,会两种,应该翻倍,是4000。但是,在夏普利模型里,他真正的价值,应该是8000。
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经济学家罗依德·夏普利发明的计算方法:一个人在所有可能加入团队的次序下,对团队做出的边际贡献的平均值。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团队多你一个人,到底会怎么样?
再回头看看前面的例子,这个人同时懂教育也能做产品经理,那么,他至少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
- 首先是第一个入职团队
- 其次是在只会做教育行业人入职之后
- 再其次是在只会产品经理的人入职之后
- 最后是在一个什么都不会的任何人入职之后
你看,他能在四种情况下创造价值,所以,他的待遇,应该是只能在一种情况下创造价值的人的四倍。所以,2000乘以4,他的工资应该是8000。
这个方法的科学之处就在于,第一,它忽略掉了资历,只看能力。第二,他计算的不是一个人的孤立价值,而是他在这个团队里,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从这个模型中你可以学到什么呢?与其在一个行业里做到顶尖,不如在两个行业里做到前20%,你会更值钱。明白了吗
模型四:网络模型
也就是,用网络化的方式,来看待人群。不要把人群看成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看成一张网。它的价值是,可以帮你快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你要向市场推广你的新产品,最应该找的就是能拥有最多连接的节点的用户,当成种子用户,先发给他们试用,然后让他们帮你推广。
不管你想扩散观点还是控制问题,通过网络模型,我们都可以快速找到,一个问题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往往就是拥有最多连接数的节点。
写在最后
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产品经理,你的脑子里必须储备丰富的思维模型,所以你必须要比普通的勤奋更勤奋一点,多读书,多思考,见见思维方法的大世面。
然后,多实践,让自己在实践总结中拥有智慧。
#专栏作家#
Lisa Deng,微信公众号:丽莎D的产品手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2年资深产品人,某教育公司产品总监,关注在线教育、工具产品、AI应用等领域,擅长总结产品的基础方法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hi 丽莎,如果能够结合例子阐述,可能会更加有助于与我们理解与学习。感谢分享!
与其在一个行业里做到顶尖,不如在两个行业里做到前20% ——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是否会存在在两个行业做到前20%即多多少少都有所涉及的,不如行业里精英的情况?(个人观点,请教心态。)
前20%的重点是 能找到两个行业的连接点,这会是社会的大趋势。
姐姐写的真好,有没有公众号啊
有的呀 欢迎关注
求公众号名称
搜到了,谢谢您~
最近几天姐姐没有发文章啊,期待你的下一篇,最近每天晚上都会读一篇你的文章,谢谢姐姐的指导
今天就更新
关于模型特点的第三点非常有感触,这可能是新手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吧,
妄想一两个通用方法论走天下?
学一点东西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很多年轻人会这样。
也可能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遇到的问题吧
除了几个cuiniubi时可以用的看似高大上的概念外,没看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什么是产品思维我不懂,我觉得销售最有产品思维,因为他们懂用户、懂业务、懂变现。为了优化而优化,为了精简而精简,个人觉得并不是什么好事
你开心就好呀
文章不错,20篇全被我看了,收益颇多,准备二刷
好棒!
前面写的有点虚,中间不错
ರ_ರ ,模型、套路和招式是形而上的说法,贴紧现实业务才有好的设计,例如那个推送课程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销售场景,参照spiral销售法,要让客户明白问题所在,极其坏的影响,再往解决方案的方向上引,才有更好的销售机会。都是现实业务玩出来的路子,不需要给产品经理的能力贴金啊~
噗
为啥要硬杠呢- -,
这就是网友么?也太可爱了把~
哈哈哈哈哈,很可爱啊
套用历史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内阁议事,要让人说话”
没有错~ 很喜欢看到不同样子的人。很有意思的。
写得好
谢谢o(^o^)o
那个推送弱势项的,后来说是引导孩子兴趣,开发更高的思维做成的
哈哈哈哈
文章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