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优先级应该怎么定?
编辑导语:产品经理通过各种渠道接到产品需求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需求进行分析和处理,对需求的优先级进行评估。具体怎么做?需要遵循哪些标准?本文作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对此展开了分析讨论,一起来看看~
先说下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
我理解产品经理要为以下几点负责:
- 挖掘需求;
- 排列优先级;
- 产出产品化方案;
- 推动需求上线,解决业务问题
这4点,我认为排列优先级是最玄学的。一千个人排列优先级,就有一千种排列方式。
那为什么是玄学呢?或者说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先级排列方式,因为这是一个程度判断,且影响因素太多,例如项目阶段、实现成本、提出人、收益情况、紧急情况、重要与否,每个人对于这些维度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样的。
拿我之前做的一款内容产品来讲,当时我负责一块科普模块内容,当时我判断的优先级是持续产出优质的内容,所以会把焦点放在秩序持续的放在输出的内容品质,与输出内容的人身上。虽然项目刚开始启动的时候,这么做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有了部分内容的累积,重要是扩大影响力,通过相同类型的内容平台,投放我们的内容,曝光在更多的用户面前,获取更多的影响力,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帮助优质内容的输出,形成良性循环。
因为错误的判断,错过时间窗口,产品影响力没有做起来。
所以为什么要有优先级?
优先级其实是聚焦目标,有了目标再去拆解实现方法,没有目标,就不知道终点是哪里,不具体也不可衡量。
排优先级,我们在排什么?
我之前的理解是产品需求的优先级,例如我现在手上有几个需求,根据现在的业务诉求,阶段目标,来排下序。
最近通过实际做业务和阅读一些大佬的文章,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一、对产品目标进行排序,而不是需求排序
我现在在做TOB产品,所以简要以TOB产品的工作方式,进行举例。需求的主要来源方为三个渠道,业务方提出的需求,产品自己提出的需求,来自老板提出的需求。
需求叠加在一起,我们到底应该优先实现哪个?
为自己的业务目标、产品目标建立一个清单,例如:线索量、交易转化率、完成最小交易闭环、解决打印能力,根据业务目标倒推我要实现的产品需求。
这个有点像制定OKR,有了O才有KR,即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
所以我们有了第一个判断维度,也就是底层判断,当前的业务目标是什么?
二、评估每一个需求的潜在收益
这个模块应该是大多数运营同学的梦魇,因为运营提需求给产品,产品必然会灵魂一问:这个需求的收益是什么?当然收益是判断产品从立项到上线后,投入使用的全流程,项目初期只是表达收益、然后论证收益、最后产品上线需要追踪收益。
这个模块,核心关注的是量化收益,例如可以提高xx转化、节省xx小时、打通xx业务流程、降低xx出错率。这些数据量化,我们按照逻辑闭环表达即可,并不是非常精确,不允许出现偏差。
那第二个判断维度:需求收益是什么?
需求收益怎么写?
因为需求收益大概率是产品要不要现在做的主要决策,所以这里列举一些方法,帮助大家量化收益。
(1)是否阻碍业务发展
此类需求主要存在于业务初期,搭建产品能力阶段。简单说就是是否这个功能不满足,业务就推进不下去。此类需求等同于线上BUG,应该为最优级项目,具体描述清楚业务问题,及紧迫程度即可。
(2)影响面
功能预计影响用户量,越多的用户使用,意味着功能越重要,也应该更早的优化或被解决。
当然有一个重要点不能被忽略,就是频次。化学界有一个顺口溜:不谈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产品功能也是,不谈频次谈影响面,也是耍流氓,一个功能一天用十次和十天用一次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计算公式:影响用户量 x 用户日使用频次
(3)效率/体验提升百分之**
此类需求重点解决业务相关方的提升效率诉求,在业务模式跑通后,业务开始进入增长期,业务对于「降本提效」的诉求会越来越迫切。
通常采用对比的方式,原业务流程需耗费时间xx小时,新的功能投入使用可减少xx小时,相对提效百分之x。
我们常忽略的点,聚焦功能本身的提效,忽略的新的功能/事物,需求业务相关方新增的其他成本,例如学习成本、培训推广成本、额外付出的金钱成本。
举例说明,为了让商家/骑手/用户便捷的分辨外卖信息,推出小票打印机,商家可将小票打印机贴在外卖包装袋上。
但是带来了几个成本,商家如何在电脑上操作小票打印功能?(学习成本);打印机的购买(额外付出的金钱成本);业务方在全国推广使用(培训推广成本)的等等
三、产出实现需求的产品方案
具体的需求摸清楚了,下一步要产出可以实现需求的产品方案,实现目需求可能对应多套的产品方案,一个主需求里面可能存在多个支线任务,这时候也要考验产品经理的优先级排序能力。
我比较推荐的是加强与业务方和研发同学的沟通频次,产出初版的产品需求后,优先与业务方沟通一轮,确定产品方案是否满足预期。同时与研发同学沟通实现成本,根据研发成本,有的放矢的迭代产品方案,然后进入需求评审,技术评审,测试用例评审,产品验收、线上回测等环节。
因为有时候,确实没有成型的产品方案能够满足需求,这个时候,就要判断,是否前期使用人工跑通,或者其他技巧性动作满足需求。
所以,第三个判断维度:确定可实现产品方案
四、预估每个项目的成本
这个模块是经常被我忽略的,最近半年才慢慢有意识到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模块。我的领导经常说:产品是业务的钱包,在一个周期内是限额的,要精打细算的花。
首先为什么会被忽略?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阶段资源调动的能力。
之前在创业公司,找到一个快速增长的赛道与匹配的业务模式,所以产品做出来,均会有较大的收益,所以唯一的目标就是,产品上线快些、再快些。
现在在美团,由之前负责外卖的一个成型业务的产品,业务模式已经跑通,需要的是提效,且在大的业务部门下,也不会太有资源的控制。
现在在孵化业务中,负责一块业务的产品,孵化业务,需要考虑的是投入最小的成本,验证业务可行性。所以就需要主要成本的投入情况。
这里的成本主要表达的是产研成本(产品+研发),部分项目涉及运营&维护成本,这些统称人力成本,部分还有硬件成本、资金成本等。所以成本也囊括这些。
那第四个判断维度也出来了,项目成本是多少?
五、给每一个产品目标排列优先级
优先找到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需求,快速、高质量的实现产品上线。然后切换到下一个项目。
也可利用成本&收益四象限来帮助判断,高收益且低成本、高收益且高投入、低收益且低成本、低收益且高成本。
- 高收益且低成本:这个需求有多少,就做多少,越快实现越好。
- 高收益且高投入:需要考虑业务阶段级和团队人员配置,主管和HR需要重点判断,重点解决
- 低收益且低成本:有多余的资源,投入解决即可。
- 低收益且高成本:我们要做的就是识别此类需求,然后尽力的避免。
到这里,我整理了我目前的处理优先级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可能有的地方大家还有疑惑,这也可能是我没想明白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作者:周天将,微信:zw88667
本文由 @周天将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真棒,最近刚好在这块很焦虑,是很好的思路引导,谢谢~其实关键不是流行什么模型,关键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底层原理是什么,一旦底层核心确定了,再具体用什么模型方法就是结合实际业务情况来看
总结的不错哦~不过现在比较流行的是用KANO模型结合收益产出预测做优先级哦。
ok
写的真好,学习了
抱拳了 烙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