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如何验证我们的需求假设

HQ
0 评论 7564 浏览 38 收藏 16 分钟

编辑导语:产品经理每天要接触到大大小小不同的需求,需求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面对这些需求,只有选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分析处理,才能更好地帮助开发了解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那么,该如何验证我们的需求假设呢?本文作者基于自身经验,对此展开了分析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需求是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在打交道的,我们每天总是在想用户可能需要这个,用户可能需要那个。

然而我们想的并不一定就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这就需要对我们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

用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的需求是大众需求,例如:网上购物需求、线上打车需求。

有的需求是小众需求,例如:高达爱好者交流需求、老年人跳广场舞需求,虽然面向的人群有限,但用户的需求也足够强烈。

还有一部分就是伪需求了,大到一个产品方向、小到一个产品功能,你觉得用户需要这个,但真正做出来之后却发现用户根本不买账,比如共享经济比较火的时候出现的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等。

我们也许会问,既然是伪需求,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要做这件事,特别像一些创业公司,花费了百万千万的投资,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不得不关门大吉。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眼界认知、行业经验等等都不同,而这些就导致了我们对需求的理解不同。

同样一个需求,可能是一个伪需求,但也有人觉得是用户的刚需。

我们经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记得当年快手这个产品刚诞生不久,自己也下载过,打开里边的内容觉得这个整个产品看起来比较“low”,“有人玩才怪”,而如今快手的市值已经突破了1万亿港元。

周鸿祎也曾分享过一个他自己的案例,在滴滴很早期的时候,360是有机会投资滴滴的,但老周自己有司机接送,已经很多年没打过车了,便觉得现在打车的人应该没多少,市场不会太大,后来就没投,错过了入股滴滴的机会,又是一个几十甚至上百亿美金的教训。

我们常说说产品经理要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这句话没毛病,但说实话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

就像让你去做一个广场舞产品,我们需要站在老年人角度去思考这个产品,二三十岁的我们从来没有跳过这个,对老年人的需求也不了解,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该怎么做。

因此还有一个做产品方法理念,就是多跟用户交流,不管是访谈聊天,还是看用户反馈等,据此了解用户真实的想法,加深我们对需求理解。

不论是换位思考、还是多接触用户、了解用户真实想法,我们总是会受限于个人对需求理解程度、样本数量的大小等因素,所以我们最终发掘的用户需求可能还会是我们的一厢情愿。

特别是现如今大部分需求都已经被满足的情况下,需求的真伪越来越难判断,要求我们对需求、对用户理解的更深刻,同时还要去验证是否和我们当初设想的一样。

这还不像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候,很多需求需求都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快速迭代获取用户就是了,根本无需在验证需求上花费太多时间。

那么如何验证我们的需求是否跟我们的设想一致呢?

这里边还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大的产品模式的验证,比如你有一个想法,想创业做一个产品,这种情况更多是验证你的想法;另外一种是产品版本迭代的验证,验证的更多的是产品里的功能模块。

01 产品模式验证

首先说产品模式的验证,我们常说大道至简,许多知识理论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同一套知识理论应用在不同的场景而已。

我们先拿一个日常生活中事情举个例子,买房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毕竟房子是高标的物,有时候还得掏空好几个钱包,看了好多个,最终决定在哪买的时候还是谨慎再谨慎,因为一旦买错了,造成的损失影响实在太大。

买房时要考虑位置、交通、学校、生活便利性等各方面因素,因为可能我们对这片区域不熟悉,所以这些因素可能只是了解一个表面。

可能你看房的时候是晚上,路上车比较少,所以房子内还算比较安静,可当你住进了才发现白天的噪音确实很大;可能中介跟你说周围有个大超市,可当你住进来时候却发现离你四五公里;更夸张的,之前在新闻上看到的用户买完房之后发现屋后就是墓地。

所以这里边会有很多潜藏的问题,一旦买错了,产生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但有的人会这样做,当决定要买这片房子时,会先在这个小区或者附近租个房子,住个七天半个月的,基本上对所有的情况都能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再决定买不买,潜藏的风险就小了很多。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验证我们假设的过程。

当你觉得这个房子的位置、学区、生活便利性等都很不错时,并不是直接签合同交钱,而是先通过租房形式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只有真正验证过后再做决定,验证这个的成本可能最多一两千块钱,可是她却能帮你减少了很多风险。

回到互联网领域,有一个产品理论叫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看概念好像比较难懂,其实它的本质同我们举的买房的例子是一样的,并不是一上来就开始上手做这件事,而是先通过低成本的手段快速验证我们的假设。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创业公司,老板有一个“石破天惊”的想法,成功的“忽悠”了一帮投资人拿了几百万投资。

项目启动后,老板特别注重用户体验、特别追求完美,不等产品打磨好决不能推向市场。

当整个团队加班加点做了一年,老板觉得产品打磨的差不多,该放大招了,终于等到自己上场了,于将产品开放给用户,结果却发现使用者寥寥无几,满心欢喜变成泪眼汪汪,整个团队一整年的成果瞬间化为乌有。

MVP的理论核心其实就是低成本的快速试错。

02 低成本的快速试错

当你有了一个想法时,首先通过一个低成本的手段去验证你的想法。

假设你觉得男士化妆品很有前景,想做一个专卖男士化妆品的产品,并不是一上来就建网站、做App,可以先通过你的朋友圈(前提是好友里有你的目标群体)卖一段时间试试,看看大家的反响如何。

如果无人问津,那么可能目前市场还不成熟,大家对这个的需求不大;如果有许多人感兴趣,那么你可以在朋友圈跑通流程之后,逐渐增加公众号、小程序等新渠道。

其次就是要快,对于我们来说,时间是最大的隐形成本,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机会,所以要快速的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如果验证正确,那么需要快速迭代占据市场。

如果错误,那么要及时止损,不花费过多时间,寻找其他的方向再次尝试。

以上跟大家分享了通过MVP形式验证我们的想法,接下来再跟大家聊聊如何验证我们产品功能模块。

03 产品迭代验证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产品的迭代了,每一次迭代的功能模块如何设计、迭代后的效果如何,都需要我们进行验证,通常对于一个功能模块,有以下几种验证手段:

1. 改版数据

数据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形式,当然前提是数据的埋点得正确、数据分析时对比的维度也要一致。

比如说这个版本做这个功能预期是提升产品的人均时长,那么我们可以在版本上线后查看新版本的人均时长数据,比较老版本提升了多少,如果没有提升,那么我们就要去想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当初太理想化了

2. 用户反馈

用户反馈是产品经理了解用户的常用手段之一,虽然说用户反馈也是验证功能迭代的一个手段,这个这个手段其实比较主观,并没有太大的说服意义。

像我们去年对产品做了一次升级,产品的页面变化较大,结果一批老用户就来吐槽,因为他们习惯了原有的产品样式,但对于我们来说,产品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几年前的风格样式。

而且很多觉得改版好的用户他们也大概率不会发表意见,属于沉默用户,所以给人整体感觉上好像大家都在吐槽,但其实仔细一看,吐槽的只是占据所有用户中很小的一部分。

3. AB测试

有时候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可能有多个产品方案,每个人都说不准哪个方案更好,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AB测试这种形式。

AB测试是将我们的假设制作两个(A/B)或多个(A/B/n)版本,除了我们想要验证的假设之外,其他所有的条件都不变,在同一时间维度内目标人群随机访问这些版本,然后我们看每个版本的数据情况。

例如几年前做直播产品时,关于直播feed流是用单列大图、还是双列小图,大家都各执已见。

后来我们就把feed流内容样式分为AB两个版本,A版本用户使用的是单列大图、B版本用户使用的是双列小图,其他部分不变,AB版本随机分配50%的用户,最后看AB版本的数据效果。

当然如果公司没有现成的AB测试平台,得先需要搭建AB测试的环境,还有一定的开发量,另外在做AB测试时有些事项也需要注意:

首先是AB组一定要随机分配,绝对的随机几乎不太可能,只能尽可能的接近真随机;

其次在测试这块时间内,用户的行为是不变的,而且测试时间要长,因为有些新功能可能需要给老用户一定时间去适应。

另外AB测试毕竟还有一定的成本,并不是所有的改动都需要用AB测试,否则就是小题大作了。

4. 灰度测试

微信每次发布比较大的版本,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已经用上了新版本,而自己去检查更新却提示已经是最新版了,这其实就是微信更新的灰度策略。

因为微信用户体量实在是太大,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3.3亿用户进行了视频通话,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1.2亿用户发表朋友圈,如果功能更新一下全部推给所有用户,即使腾讯的测试再严格,也怕万一出点bug什么的,那影响的用户可太大了。

所以通过灰度测试的形式,先把新版本推给一部分用户,比如10%的用户,这些用户使用过程中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在逐渐扩大用户的比例,直到推给所有用户。

除了担心有潜在问题之外,通过灰度测试也可以看到用户对这个版本的反馈,比如用户如果对其中的一个功能比较反感,那么也可以及时调整策略。

灰度测试一般适用于体量较大的产品的迭代更新,特别是产品要推出全新的功能或者大的版本改动,那么验证我们的此次迭代,灰度测试是一个比较安全保险手段。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验证产品需求的一些方法,这些其中的思维模式也并仅仅不局限于我们做互联网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找到很多相似的地方,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专栏作家#

HQ,公众号:产品那些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社交路上不断前行的创业产品汪。关注社交社区,打过工创过业,擅长产品规划与设计,纯干货,不掺假。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或下载App
评论
评论请登录
  1.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