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经理角度看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
编辑导语:国内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已经于2021年3月11日起正式实施。从国内政策环境和市场发展角度来看,完善冷链物流相关标准日益重要。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政策变化对于产品产生着不小的影响。本文作者今天就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对品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进行了分析。
这个月,冷链物流行业人都知道的一个大事,就是:国内首个食品冷链物流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2021年3月11日起正式实施了。
整个标准的内容并不长,连带首页内容总共才4页,乍一看,感觉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因为行业上,目前差不离的就是这么样操作的。可以说,这个标准发布的行业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指导性内容和要求,而在于它的意义。
但从产品角度讲,每一次的政策变化,都有可能对产品策略产生影响。那么,老廖今天带你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说说对这个标准的看法。标准的细节,老廖不做赘述,只说从中看到的几点。
一、一个机会
标准中明确指出: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应采取安全性措施,如铅封或加锁等。
老廖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过冷链中存在的问题(《浅说冷链物流物联网化之场景篇》),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途能不能开门,有没有开门,要不要监控,全看企业管理自身有没有这个意识,愿不愿意投入这个成本。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讲,这里面含了一个商机。
那么,恭喜,现在明确了,必须要投入了。但怎么投入,能带来更大的价值呢?是常见的塑料封条?还是电子铅封?或是普通门锁?更甚是电子锁?
对于信息化监管而言,既然投入了,如何做才是回报最大化,这是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二、两个注意
说是两个注意,老廖其实更想表达的是,标准里面的不尽人意的两个表述,可能会带来的错误性引导或操作。
1. 第一个注意
交接时应测量食品外箱表面温度或内包装表面温度,并记录;如表面温度超出规定范围,还应测量食品中心温度。这里面的文字表述,有可能让人会理解为,在交接时,需要开厢门,人为上车检测货物包装箱表面、箱内、或是食品中心温度。
老廖认为,这种操作是一种极具风险,且让运输方极为苦不堪言的操作模式,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冷链运输的重点是冷藏或是冷冻保存。这种保存方式,势必会带来与外部环境的温差。越是炎热的夏天,温度越大。而越大的温差,热交换就越明显。
当冷藏冷冻厢门被打开后,我们立马可以看到大片的雾汽溢出,然后厢内附着大片的水珠,这就是热交换过程。试问,在这个过程中,经热交换表面温度又如何保障?再搬运货物测量中心温度么?如何能真正体现过程是没有问题的呢?
毕竟我们验收的,是过程没有问题,而不是到达开厢后没有问题。或许有朋友说,只要检测的速度够快,就没事。我们设想这个场景。你打开车厢门,然后在湿冷的环境中爬上车,然后再对着货物测量温度度。能有热交换速率快么?
所以,以老廖的看法,这块或许可以改为:交接时,应检测并确认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数据符合规定范围,且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传感器检测位置应为外箱表面温度或内包装温度。
以这种模式操作,或许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因为交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这里面的不确定因素在于,不同企业使用的测温设备不同,精度不同,场区保温性能不同、操作过程时长不同,地区季节环境温度不同等方面。
2. 第二点注意
交接时应严格控制作业环境温度并尽量缩短作业时间,以防止食品温度超出规定范围,如无封闭月台,装卸货间隙应随时关闭厢体门。
老廖认为,这个实际上是没有量化的内容点,强制性标准的意义在于量化界定。超出规定范围的界定,包含了温度和超规持续时长。温度差异越大,变质速率越快;持续时长越长,变质程度越高。
不同的食品,对温度和持续时长都有不同的要求。另外,无封闭月台的冷库装卸货,采用车辆关闭厢体门的可操作性,恐怕不是运输方、仓库方愿意实施的。
那是否可以在车厢门处加装软门帘呢?通过软门帘阻挡,降低过程的热交换程度。
三、一个方向
标准中的第8点,再次提及了可追溯要求。在2020年11月27日,由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针对进口食品追溯平台的建设要求,涉及国家指挥平台、省级平台、企业数据对接互通三个层面,加速追溯应用。
要求通过“异构识别”机制,依据各地现有工作基础,在不统一制定标准、不统一编码赋码、不改变各地系统的情况下,实现追溯信息省际互认互通,力争在2020年11月底建成上线。
截至当前,不完全统计,已有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吉林、武汉等逾十个省市实施冷链食品追溯,部分省份的食品追溯平台已正式运行。
通过这个情况,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可以看到的未来的一点是,疫情加速了对食品追溯平台的建设,目前发力是在进出口食品监管,但未来,也一样能快速的应用到国内冷链物流监管建设中去。
冷链溯源,必然是一个大的方向,还有待顶层布局。
那么,冷链溯源,又是怎么回事?可以看看老廖的几篇关于冷链溯源的文章《什么是冷链溯源》、《国内冷链溯源的发展现状》、《冷链溯源存在的问题和方向》。
最后,在这个标准里面,部分对冷链运营实施相对较为重要的信息,仍需要补充的,那就是:物联网设备的温湿度监控精度未明确;监控所需的传感器数量仅做了简单要求;装卸货过程的温湿度监控,未做明确要求,有可能在这块仍会是主要的脱冷盲区。
不管怎么说,食品安全卫生规范标准的第一步已经踏出了,老廖相信,食品安全,未来会更好。
作者:廖海强,十年物流行业物联网信息化硬件产品经验;微信公众号:老廖有的说;
本文由 @老廖有的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目前还没评论,等你发挥!